陽朔三年,
王延世還在巡視黃河兩岸的情況,
他在政務上沒有太多的才能,
在治理水患上卻是個舉世無雙的好手。
何博很欣賞他。
雖然這位大河糊裱匠為了向惶恐不安的百姓,彰顯自己治河的決心,安撫他們的情緒,動不動就來廟宇裡把何博罵一頓,
但何博又不是人,
他不要臉的!
他隻要人才,特彆是看上去就注定會因為過度疲勞,而將自己累死的人才!
所以,
當王延世奔波於愈發老邁,無法稱重的堤壩上時,
他偶爾會遇見一個年輕俊美的君子。
後者站在不遠的地方,一點也不畏懼身旁的滾滾洪流,也不擔憂腳下時刻都有可能潰決的堤壩。
狂風卷著浪花過來,
有點滴的河水落在他的衣擺上,
有烈烈大風吹動起他的衣袍,
卻無法減損其翩翩風度。
那些受到王延世征召指揮,前來修繕河堤的百姓扛著裝滿了石頭的竹籠從他身邊大汗淋漓的走過,更沒有顯露出一絲一毫,對這位奇怪君子的關注。
仿佛他們根本看不見對方。
王延世注意到了這點,心裡便生出了好奇。
可惜第一次相遇時,
王延世還很忙碌,無法與之交談。
第二次相遇時,
他才有空走過去,詢問對方,“你是哪裡人士?”
“我是本地的!”那人這樣回道。
第三次相遇,
王延世問他,“你怎麼也在這裡?”
對方回答他的話語,“我是本地的,為什麼不能在這裡?”
王延世便驚訝了:
“你跟我相逢了三次,沒有一次是在相同的地方,更是跨越了不少郡縣!”
“你怎麼還能這樣自稱呢?”
真是想不到,
長得這麼好看,卻是個張口就撒謊的浪蕩子!
對方沒有生氣,隻聳了聳肩說:
“你是蜀地犍為郡的人,又為什麼會頻繁出現在黃河邊上呢?”
“因為我要來治水,為天下謀取太平!”
“哦!”何博不鹹不淡的應了一聲,然後指著旁邊的洪流說,“我就是這條正在被你治的河!”
啊?
王延世愣住了。
何博對他眨了眨眼睛,“怎麼了?”
“要還是不信,真的要逼我再罵你一頓,才能低頭承認自己的無禮嗎?”
王延世看了看他,又看了看黃河流水,再環視周邊那些仍舊匆忙,卻絲毫沒有分給自己一個眼神的百姓。
他喉頭動了動,隨後向著何博躬身彎腰,口稱“罪過”。
何博擺了擺手,“我知道你到廟宇裡說那些話,是為了什麼;也知道你奔波於兩岸,有多麼辛苦。”
“想來數千年前禹王治水,也是這樣的。”
何博可不信,
在承受了母親河那樣強烈且頻繁的肘擊後,
拿著木鍬,紮著褲子,在水裡把腿毛都泡沒了的大禹,會是個孝順的兒子——
這位先人肯定有在治水時,朝著黃河吐過口水!
“隻是這樣辛苦,又有什麼用呢?”
何博同王延世在大堤之上,迎著浪花並肩站立著。
前者指著湧蕩不息的河麵說,“大禹治水,拿著遠比今日落後的工具,召集的人手也遠不如眼下,更不用提他當年能夠動用的財物力量了。”
“可為什麼他能夠取得成功呢?”
“無非是因為當時人心聚集,合眾力而成一事罷了。”
說罷,
何博轉過身,又詢問望著河麵出神的王延世:
“時間在不斷流逝,滄海會變成桑田,但人性是不會變的。”
“你覺得如今的人心,比起大禹之時,又是如何呢?”
王延世沒有說話。
他知道,鬼神無非是想告訴他“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的道理。
這樣一條大河,
如果不能上下一心,那麼他為此拚出性命,也是治不好的。
“但我隻會治水啊。”
他發出一聲歎息,隨後目光堅定的說道:
“既然我有減輕百姓負擔,讓他們能更晚麵對災禍,用更多時間去做好準備,來保護自己……那我為什麼要遲疑呢?”
“隻要儘我所能就好!”
“這樣等到我死去的那一天,我也能問心無愧,沒有任何遺憾的去見列祖列宗!”
他的名字都叫做“延世”了,
憑什麼不去做事,將這個名字中蘊藏的期待,落實到人間呢!
何博高興的笑了,“對對對!”
“我就是喜歡你這個想法!”
他拍了拍王延世的肩膀說,“等你累死了,我一定親自來接你!”
“到那個時候,我還要為你介紹一些朋友……你肯定能跟他們相處的很好!”
王延世聽到他這樣說,又愣住了,不知道自己應不應該感謝鬼神的欣賞和優待。
好在何博沒有逼迫他回答。
當王延世結束了自己的糾結後,
他的麵前已經沒有了何博的身影。
扛著沙包石籠的百姓們仍舊呼喊著號子,在河堤上走動。
風浪依舊不斷的襲來,
吹得王延世眼睛不由自主的眯了起來。
他在原地站了一會兒,將剛剛的對話壓到了心裡,隨即又去視察起了河堤的情況。
等到夏天,
雨水充沛起來,
王延世一直憂慮的,“漲水凶猛以至於衝垮河堤”的事情,好運的沒有發生。
他為此大大鬆了口氣。
兩岸的百姓也為之歡呼起來,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
隻是天災可以因為人力,從而得到延緩,
人禍卻是不行的。
越是艱辛的工作,
壓在底層黎庶身上的東西便會越多。
天底下像王延世這樣的官員,又還有多少呢?
他們或許在努力的,為百姓謀取一些利益,讓他們能夠減輕些負擔,鬆緩下呼吸。
可更多的權貴,隻會發自內心的認為:
我都這樣盤剝了,
你竟然還能喘氣?
這可不好!
得加大力度!
於是,
以皇帝外戚王氏家族為首的一眾權貴,於這風雨侵襲的時代中,仍舊沉浸在享樂奢靡之中。
他們圈占了田地、山林、河流,
讓這些自然造化的景物,變成自家莊園宅邸中的一部分,
而無力反抗的百姓,隻能被壓縮到更加陰暗、狹小的角落中。
唉!
奈何取之儘錙銖,用之如泥沙?
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
架梁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
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
“我們才不接受這樣的壓迫!”
“讓那群貴人見鬼去吧!”
同樣在夏季,
就在大漢的穎川,
就在傳說中,那同樣為治水奉獻一生的大禹的封地之上,
有一群常年與火焰為伴,為官府敲打銅鐵的鐵官徒發起了抗爭。
他們不是那些因為貴人圈地,而失去農田的農夫,
他們隻是一群受到朝廷控製,為大漢朝無私奉獻出自己勞力的刑徒。
按照身份,
他們是“士農工商”中的“工人”。
按照身份,
他們和當年為秦始皇修建陵墓的驪山刑徒,沒有兩樣。
唯一不同的是,
這次不用等待地方上的“陳勝”和“吳廣”,率領百姓起義了。
他們自己就是陳勝吳廣!
失去土地的農夫,
和飽受壓迫的工人,
在憤怒之時,是沒有區彆的!
一個名為申屠聖的人,率先糾結了百八十人,發動了起義。
隨後他自稱將軍,殺了那可恨的官吏,帶著人手跑出穎川,縱橫了九個郡的範圍。
大漢朝廷因此震動,很快便發揮出了比起治水還要強有力的反應和調度,對這群敢於挑戰自己地位和統治的賤民,砸出了重拳!
而麵對大漢朝的沉重打擊,
這次起義不可避免的迎來了失敗。
申屠聖這些敢於挑起事端的“賊首”儘數被處死,
那些追隨叛賊的人,也受到了嚴厲的追究。
更多的人被權貴們理直氣壯的抓走,變成了他們莊園中的奴仆。
更多的怒火也伴隨著銅鐵的斷裂,從而積蓄濃烈起來。
終有一日,
這熊熊的火焰,注定會掀翻壓在自己頭上的蓋子,熔煉了銅鐵、燒沒了汙穢。
來到中原已有一段時日,但礙於根基尚淺,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的太平道們聽說了這件事,便忍不住說:
“這是天下大亂的預兆啊!”
“跟我們同行的人,在此之後就要多起來了!”
“讓我們快快行動起來吧,不要讓這初誕的火苗熄滅!”
而在長安城中,
貴人們還沉浸在鎮壓叛亂成功的喜悅中。
他們隻得意的撫摸著自己的胡須,痛斥著低賤之人的不自量力,全然忘記了百餘年前,他們的祖先是通過什麼方式,建立起大漢朝的——
當然,
即便記得祖先的光輝和功績,
明了他們的來路,
這群後輩也會理直氣壯的說:
“大漢的江山,是通過我祖先的努力才得來的!”
“我應該吃的苦,我祖先早就幫我吃儘了!”
“我天生就應該沐浴在祖先的恩澤中,享受這樣的富貴!”
“一群賤人,他們勞苦一生積攢下來的財富,還比不上我家裡隨便的一餐飯、一件飾品!”
“他們憑什麼和我爭鬥!”
隻有孔光這些還存有良知的人,對此深深地皺起了眉頭。
他們從那喧囂的風雨中嗅到了一些火焰的氣味,卻不知道其從何而來,又會去往何方。
於是,
他們隻能懷抱著憂慮,在朝堂上對著皇帝不斷叩首,希望這位統治九州的天子、駕馭中央之國的主宰,能夠抖擻起來精神,重振朝綱。
“王鳳已經病重!”
“他就快死了!”
“等他死去之後,陛下就能收回權勢,任用賢良的臣子,然後在後者的輔佐下,像大漢的曆代先帝那樣,成為一個治世明君!”
孔光在自己的府邸上,帶著這段時間難得的開心笑容,對著自己的朋友和弟子說道。
他轉過頭,又對坐在一旁的王莽道,“等你這位伯父去世,沒有了他的打壓,你一定可以出仕,成為幫助大漢中興,掃清天下汙穢的能臣!”
王莽聽到這話,也隻露出一個淡淡的微笑,作為他對老師期待的回應。
隻是這笑容之中,
蘊藏著謙虛溫良?
還是蘊藏著譏諷?
除了王莽本人,誰也無法知道。
哪怕是懷疑了王莽許多年的王鳳,也沒能在迎來自己的死亡之前,摘下這位侄兒臉上的麵具。
他隻能無力的躺在床榻之上,接受著王莽的服侍——
民間常說:
久病床前無孝子。
王鳳即便權傾天下,做到了就連皇帝都要被迫躲避他鋒芒的地步,
也無法扭轉王氏日益沉淪的腐朽風氣。
他那幾個疼愛的、一心為其鋪路的兒子,
早就被那無與倫比的權勢和富貴,侵蝕透了骨髓。
他們整日的走雞鬥狗,比較財富和權力,
卻連一絲服侍病重老父親的精力,都抽不出來。
甚至在王鳳病倒之初,
他們就對著大漢大司馬大將軍那老朽無力、吃飯喝水都要人攙扶的身體,不由自主的露出了排斥的表情。
他們生來,是享受彆人伺候的。
又哪裡能去伺候彆人呢?!
所以,
隨著王鳳的病情日益加重,
他的兒子們過來探望的次數,也越來越少。
最後,
隻有王莽這個看不清真麵目的侄兒,陪伴在王鳳的病榻旁,照顧著他的身體。
“……你真的是心懷仁義,遵循道德的君子嗎?”
當王莽攙扶著伯父,要為之侍奉湯藥時,
後者微微偏過頭,對著王莽發出了疑問。
王莽瞪大眼睛,有些惶恐和驚訝的說道,“服侍長輩,本來就是我分內之事!”
“僅僅做到這一點,就可以稱之為君子了嗎?”
王鳳氣得甩開他遞過來的湯藥,拍著病榻說,“我是個快要病死的人!”
“你何必再跟我假惺惺的裝樣子!”
“真是讓我感到惡心!”
王莽便更加惶恐了。
他收拾好地上狼藉的湯水,跪在王鳳身邊,表達自己的疑惑和罪過。
可能是因為自己服侍的不到位,
這才使得伯父生氣吧?
畢竟王鳳在這段時日裡,
因為病痛難忍,從而拿彆人來轉移痛苦的事情,發生的十分頻繁。
王鳳靜靜的看了他一會,
然後顫抖著嘴唇,閉上了眼睛。
王莽聽到他喃喃自語:
“也罷,也罷!”
“事到如今,我還能做什麼?”
“那些隻知道享樂的廢物又能做什麼?”
“不管你是真心還是假意……這鮮花著錦的王氏,到底要變成你的資糧了!”
伏地在旁的王莽這次,
終於沒有再回以“惶恐”的應答。
藥氣和病氣糾纏不休,彌漫四處的房間裡,
隻留下了王鳳痛苦的咳嗽聲音。
皇太後王政君過來探望自己的兄長。
她看著王鳳那憔悴蒼老的模樣,忍不住垂淚道:
“兄長去後,王氏還有誰可以輔佐不懂事的皇帝呢?”
“王音、王根還有王商,他們都可以。”
王鳳輕輕的說出了幾個名字。
其中最後的那位,
和當年被王鳳用汙名攻擊,活活氣死的丞相王商,同名同姓。
隻是稟性天差地彆,是個純然的元城王氏子弟。
皇太後繼續詢問,“他們都是你我的兄弟,是皇帝的長輩。”
“如果他們也離去了,還用哪個青年才俊輔佐大漢江山呢?”
王鳳咬著牙齒,吐出了兩個字。
“王莽!”
“他可以延續我王氏的富貴和權勢,替皇帝分擔憂慮!”
而關於王莽的賢名,
皇太後是聽說過的。
她甚至還知道,王莽既有著外戚王氏的血脈,又是大儒孔光的弟子,是聯絡這兩派朝臣勢力的絕佳紐帶!
奈何王鳳在此之前,
一直以“侄兒年少,學問未成”為理由,阻礙王莽出仕,這才讓他至今沒有獲得官職。
現在好了,
一切都沒有問題了!
“我會好好照顧他的!”
皇太後這樣對著兄長說道,語氣帶著堅定和信任。
王鳳隻閉著眼睛,胸膛微微起伏著,沒有說話。
不久後,
王鳳去世,
王莽出任黃門郎,終於登上了大漢近兩百年的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