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虎賁郎 > 第425章 捋清思路

第425章 捋清思路(1 / 1)

推荐阅读:

陳留城內,陳宮遣退信使,神情凝重。

略略思考,陳宮轉身進入郡守府內。

張楊目光探尋過來,直接問:“朝中如何回複?”

陳宮有陳宮的信息源,張楊的信息源是呂布。

陳宮落座後才說:“朝中公卿多指責使君不智,皆慶幸大司馬提兵向北,而非一怒之下,率兵入許。”

張楊聞言長舒一口濁氣,整個人放鬆下來。

趙基提兵來兗州,那很多事情他可以親自來談,還有挽回周旋的餘地,雖然談判過程很被動,但尺度大小的主動權在他。

若是趙基憤怒之下率兵去許都,找天子傾訴委屈與憤懣;在呂布不肯火並、內戰的情況下,天子與公卿才不會在意張楊的命,也不會在意陳宮這些人兗州人的想法。

隨即張楊就問:“今大司馬威勢正盛,我等應如何是好?”

陳宮不暇思索就說:“大司馬直趨陳留城而來,餘下無非兵分兩路,北路走東郡取濮陽、離狐,以禦河北兵馬侵擾;南路順濟水而下,定濟陰、入山陽、濟北、東平。以我之見,當急趨定陶,以控濟水,阻其大軍。”

張楊更感為難:“若是大司馬發兵攻城,如何是好?”

定陶是濟陰的郡城,坐落於濟水兩岸,是中原有名的紡織大邑。

真把濟水堵住,趙基肯定要攻城,絕不會給守將什麼麵子。

哪怕朝廷、呂布派人來調解、說和,也是無用。

反正張楊不認為自己有這個麵子,可以搶占定陶後,能讓趙基舍不得下手。

好在趙基已經提兵北上,不會調頭興兵入許。

這麼大的軍事行動,趙基已經不可能再調頭向南,這對他來說是好事,可以避免成為朝廷妥協的犧牲品。

也是因為這麼大的軍事行動,己方想要全取曹操的遺產,等於虎口拔牙。

所以不管是他,還是陳宮,誰來守定陶,都會遭遇趙基的進攻!

隻要許都朝廷、天子還認趙基這個大司馬,那堂堂漢室大司馬想要進入定陶城,你開不開城?

不開城,那你就是叛軍、亂臣!

後續兗州方麵會怎麼操作,趙基已經在扶溝演示了一遍。

主動開城,大概還能從輕處理;若是據城而守強硬抗拒,那肯定是以從叛論處!

有理有據,合情合法。

而許都朝廷那邊呢,又怎麼會否定趙基?

是天子廷議時列位公卿與大將軍呂布一起決定的事情,大司馬趙基也選擇遵從,願意督兵萬人北上來解決集結陳留北部的兗州各軍。

反而是張楊分兵於州界,拒大司馬趙基北上,狠狠挫了大司馬的威嚴。

隨後就是大司馬調所屬各軍北上,大將軍調麾下各軍接替不及,導致陳縣圍城陣地出現疏漏,逆臣袁術察覺機會,脅迫城中男女為人質,突圍而走。

緊接著就是大司馬依托朝廷威信,和平解決了兗州兵堵塞州界一事……沒有爆發內戰,已經是極大的幸事了,朝中天子、公卿哪裡還能奢望更多?

趙基進入兗州被阻,急速調兵傾力北上,這更是合情合理。

就張楊的行為來說,背後有沒有呂布的支使?

趙基靈活運用了權限,更是沒有去跟呂布對質……否則驚弓之鳥一樣的天子、公卿,極有可能決定犧牲張楊。

就現在來說,陳宮、張楊的冒險已經成功了第一步。

想要接管曹操的大部分遺產,又談何容易?

必須有一個人死守定陶,給另一個爭取時間。

反正張楊不樂意,陳宮則勸說:“使君,今袁術造逆,徐州劉使君已督各路兵馬攻入淮南,袁術敗亡或早或晚而已。天下諸劉雖為宗藩,然徒有其表而已。朝廷一紙詔令,即可征入朝中。如今大將軍心腹之患,唯有大司馬與河北袁紹。”

張楊不想聽這種分析,扭過頭去:“這與我何乾?”

陳宮耐心解釋:“大司馬挾朝廷大義,迫使曹孟德赴宴,宴席中臧公舊吏刺殺曹孟德。曹孟德乃袁紹爪牙也,袁紹失曹孟德,如高祖折韓信,其焉能不敗?如孔文舉所言,袁氏四世三公俱為塚中枯骨,袁術、袁紹也將先後敗亡。此後天下隻餘大司馬一人,若能懾服、勸說大司馬忠貞輔國,則漢室得以三興,大將軍功比呂尚、伊尹,而使君也將成為國家中興柱石,將垂名竹帛也。”

陳宮說的也有些道理,就目前來看,趙基之外就袁紹比較難處理。

劉備、劉表、劉璋、劉艾這些人各有隱患,朝廷下詔征入朝中擔任公卿輔政,連鎖之下,一個個也將迫於壓力入朝。

公孫瓚、孫策、馬騰、韓遂之流,當朝廷能間接控製四個大宗藩後,公孫瓚四人更不成問題。

所以真正的難點就剩下趙基一個人,趙基的家族底蘊並不很強,堪稱虛弱,也就比呂布好一些,嚴格算起來與馬騰類似,還不如韓遂。

可趙基最難的是複土均田,彆看趙基治下的官佃隻能分五成……其實各地繳納十五稅一、三十稅一的編戶,實際稅賦壓力早就高過了五成!

現在趙基麾下的官佃隻是需要養活官吏與軍隊;可若是並入朝廷,歸朝廷直管,那還要奉養朝廷百官,稅賦物資可能還要征入朝中。

同時趙基麾下的官吏、軍隊也隻是對趙基一個人負責,當並入朝廷這個大家庭後,能插手、騎在這些人脖子上的人、機構也會越來越多。

所以放任不管,趙基這裡會形成越來越大的慣性,直到朝廷大義無法羈縻,雙方將分道揚鑣,在戰場上一決生死。

趁著目前還能施加影響,就該緊鑼密鼓敲打趙基,瓦解趙基構建的自足組織。

可陳宮講述的再美好,張楊還是連連搖頭:“公台不曾與大司馬共事過,不知大司馬驍猛。我若留守定陶,他知我性格寬和,必然果斷發大軍強攻。我又怎麼敢與他交兵?”

下麵的將校率兵與趙基打起來,被滅就滅了,不會影響到更高層。

可張楊不一樣,他本身陷入戰爭中,那麼呂布不可能犧牲他,趙基決定動手時更不會放過他。

那麼雙方之間會立刻爆發內戰,這不是張楊想看到的事情,更違背了陳宮描述的美好前景。

陳宮無奈:“難道就這樣放棄?”

出乎陳宮預料,張楊竟然點頭:“如此也好,大司馬不殺閭丘簡,反而擢升此人,這是給我留下了餘地。我若再執意與他相爭,以我對大司馬的了解,他肯定不會放過我。”

聽得陳宮瞠目結舌,一時無語,不知該說什麼了。

仔細看張楊,難道真有這麼天真的人?

張楊原地想了想,又說:“公台,大司馬並非嗜殺之人,何不配合大司馬,從而快速安定兗州?如此吏民也能早日休養,朝廷也可得兗州之助,能施威於宗藩。”

兗州宗賊的死活,對張楊來說並不重要。

趙基幫他清理乾淨,反而他這個兗州刺史能更好做事。

兗州對呂布關鍵,意味著可以撬動更多的力量,使得朝廷影響力得到巨大增長,可以往宗藩治下派遣郡守級彆的官吏,也能強征宗藩的肱骨謀臣、爪牙入朝。

入朝沉澱年,那就是朝廷棟梁,再派遣到其他宗藩治下。

這樣來回折騰兩三次,就能瓦解劉表等人的割據獨立性,隨即陸續征拜劉表等人入朝,位列公卿,授封重爵,並榮譽退休。

吃掉四個大宗藩後,趙基割裂的西州……還算事?

張楊漸漸捋清了思路,現在最擔心的就是趙基自行委任新的兗州刺史。

可隻要趙基還遵守三省執政,那新的兗州刺史人選隻能通過門下省提議、決議後,再走中書省批準,尚書省執行。

呂布有太多的環節進行乾擾、否決,所以三省製度下,趙基不可能背著朝廷委任新的兗州刺史。

也就是說,自己沒必要跟趙基鬥。

距離豫州這麼近,張楊也不可能有割據的機會,所以兗州宗賊的支持與否,重要麼?

沒了這些人,反而好處多多,數之不儘!

固然,得到這些宗帥豪強的支持,能立刻聚集出三四萬的軍隊。

可沒了這些上下其手的宗賊,兗州或許能動員出更多的軍隊!

漸漸想明白這些,張楊看陳宮的眼神都有些不一樣了。

見張楊神情疏遠,陳宮無奈:“既如此,某這就馳往定陶。濟陰之士若是願意遵奉朝廷,遂我守城,那就在定陶阻擋大司馬。而使君馳往濮陽,向東掠地,糾合兗州各軍。待大軍聚合,大將軍又聚兵於州界,中間又有朝廷調解,我想大司馬憤怒之餘,也會放棄爭執。”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