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三百八十六年,光和七年,十月十六日,遠赴並州平叛的王師旌旗蔽日,鎧甲映著殘陽,終於緩緩踏入三河之地。
大軍自上黨郡南下進入了河東郡,在兩郡交界處紮下營寨時,次日清晨,朝廷使者的車駕揚起一路煙塵而來,依例執行收繳董卓麾下軍隊兵刃。
漢製,傳統良家子參軍,向來需自備兵器甲胄。
但劉辯很重視軍備問題,一向很舍得在軍士身上砸錢,不惜耗費武庫的資源,為軍士配置一套精良的兵器甲胄。
如今的良家子對於朝廷的意義,隻是組織度更強且單兵素質過硬的後備兵源。
不過這些出自武庫的兵器甲胄,必須全部送回武庫之中,即便是損壞的兵器甲胄也不得隨意丟棄,若是無故丟失是要受杖刑的!
至於在進入河東郡便收繳兵器,特殊情況下,沒有一個朝廷會允許軍士穿戴甲胄手持兵器來到帝都之下。
當朝廷使者的儀仗出現在視野儘頭,董卓身披玄甲,腰間佩劍,率領一眾心腹和將領出營迎接。
董卓濃眉下的雙眼突然一亮,遠遠望見那輛載著朝廷天使的車駕中,一道熟悉的麵容探出車簾。
那分明是將作大匠蔡邕!
董卓難掩激動之色,當即下了馬,一邊揮著手一邊奔了過去,口中高聲呼喊道:“伯喈!伯喈!”
玄甲隨著步伐發出清脆的響聲,董卓闊步如飛地朝著蔡邕奔去,本就壯碩的身形又披著一層厚重的玄甲,就像一頭笨重的犀牛衝來似的,好像大地都在震顫。
蔡邕望著那裹挾著騰騰氣勢衝來的身影,眉梢不自覺地微抽,右手下意識地攥緊了衣袖,幾欲轉身裝作不認識這莽夫。
但念及二人情誼,又是在董卓的一眾麾下麵前,也不好駁了他的麵子,蔡邕終究還是展露出一抹淺笑,整了整衣襟,迎上前去,與董卓雙手緊緊相握。
董卓站在相對他而言頗為瘦弱的蔡邕,就像是個看見了玩具的大孩子,激動道:“伯喈,不曾想竟是你來迎我!”
說起來,董卓和蔡邕也許的確是有著某種難以言說的緣分。
同為太子黨成員,董卓卻格外敬佩蔡邕的品行和才學,尤其是對其出神入化的音樂造詣推崇備至。
起初,蔡邕不過將董卓視為附庸風雅的武夫,可礙於對方身為太子心腹,又是朝廷重臣,當董卓派門客持名刺登門約定會麵日期時,他也不便推卻。
到了約定的會麵日期,蔡邕也就順手用那張被世人傳得神乎其神的“焦尾琴”為董卓彈奏了自己所創作的樂曲《蔡氏五弄》,即《遊春》、《淥水》、《幽居》、《坐愁》、《秋思》。
董卓不是一位音樂家,他甚至都分不清宮商角徵羽五音,但他絕對是一位優秀的聽眾。
一位合格的聽眾不需要對樂曲的音律進行點評,隻是覺得這些樂曲很好聽,好聽在哪裡他也說不出,但卻能給出演奏者好評。
但令蔡邕意外的是,董卓竟然與他在精神上發生了共鳴。
這《蔡氏五弄》聽曲名便知是蔡邕前些年在揚州避難時所作,自然是充滿了被貶的無限憂思和哀愁,而董卓曾經也因為出身涼州而被免去西域戊己校尉職務賦閒在家,最後不得不投靠袁隗才得以複起。
這種精神上的共鳴竟成就了董卓和蔡邕的友誼,二人的友誼迅速升溫,董卓還主動邀請了蔡邕和他的兩個女兒來到自己的府邸上,蔡邕登堂拜見董卓老母。
董卓則令自己的弟弟以兄禮事之,又令侄子董璜、女婿牛輔和女兒董氏以拜見長輩的禮節向蔡邕行禮,互結通家之好!
因此雖然董卓手勁有些大了,但蔡邕也不嫌棄董卓,而是打趣道:“仲穎此番可是立下好大功勞,真讓邕羨慕,日後邕見了仲穎可是要喚一聲斄鄉侯(tái)了。”
董卓也絲毫不在意蔡邕的打趣,摟著蔡邕的肩膀親密道:“食邑二千戶的斄鄉侯罷了,我的食邑就是你的食邑,又有什麼區彆呢?”
隨後,董卓帶著披著一件狐裘的蔡邕來到了帥帳之中,董卓親自將蔡邕引至主位旁坐下,又蹲下身子,用火鉗撥弄炭火,端起溫好的椒酒遞給蔡邕。
至於其餘軍士則是在各級校尉、司馬等軍官的安排下進行中軍的選拔,嘈雜聲時不時傳入帳內。
“唉,二千戶的鄉侯,還是封在了右扶風的膏腴之地,這也就罷了,殿下竟然還加封你為中二千石的中護軍。”蔡邕輕抿一口椒酒,舌尖感受著酒液的辛辣,嚼著一顆撒了香料又炸得酥脆的胡豆(蠶豆),歎息道,“天道不公,你說怎麼這些好事全讓你董仲穎碰上了?”
“你就差了嗎?從逃犯被免罪擔任了秩二千石的將作大匠,還封了五百戶的野井亭侯,長女昭姬將嫁給太子殿下,次女也定下了與尚書仆射羊續之子的婚約。”
“再說了,這中護軍不好乾你又不是不知道。中軍改製若是改出了問題,最終這罪責還是要算在我們這些個中護軍的身上?”董卓飲了一口椒酒,方才在帳外吹的那陣寒風帶來的些許寒意被酒水中的辛辣瞬間壓製下去,同樣歎了口氣道,“自古豈有昏君,隻有蠱惑君王犯錯的佞臣,保不齊出了差錯,某家也能和商君那般落得個車裂的結局。”
蔡邕吐出嘴裡的胡豆殼,滿不在乎,篤定道:“能出什麼亂子,老夫雖不知兵,但盧子乾、皇甫義真還有你董仲穎乃是當世三大名將,既然你們三人輔佐著殿下敲定了新的中軍製度,那便不會有太大差錯。”
“再者殿下以厚祿待之,此間軍士怕是恨不得為殿下效死,怎會出亂子?”
董卓點了點頭,心道也是。
眾軍士賜縑二匹,傷殘者賜縑四匹,縣中足其衣食,為國捐軀者,賜縑六匹,縣中足其父母妻兒衣食。
似乎聽上去這一次的封賞與先前黃巾之亂後的賞賜是一致的,與軍士們奔波數千裡平叛的酬勞不匹配,但實際上良家子們簡直恨不得為太子殿下效死。
因為太子殿下還定下了另一份厚賜。
太子殿下通過《三河邸報》頒布了朝廷的新政令——《退伍軍人安置條例》!
有過從征履曆的良家子,包括在光和六年太子攝政之前的從征者,若未能通過中軍選拔,隻要有過殺敵記錄,亦可優先補錄所在鄉中的諸多職位空缺!
漢製,縣以下設鄉,長官有秩,領朝廷最低品秩百石,其下有鄉嗇夫、鄉佐。
鄉以下設亭,一鄉十亭,長官為亭長,其下有亭卒。
亭以下設裡,一亭十裡,長官為裡魁。
裡魁其下,尚有什長、伍長。
若未能通過中軍選拔,肢體健全者,殘疾但仍可騎馬及書寫者,優先補錄亭長、亭卒、裡魁、什長、伍長之職!
消息傳播至軍中的時候,全軍幾乎都沸騰了,一度嚇得程昱這個河東郡守還以為軍士嘩變了,連忙組織人手準備應對叛亂。
太子殿下還在《三河邸報》中表示,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是無上光榮的壯舉,這些為國征戰的軍士們應該獲得與他們的忠誠匹配的職位!
想要光明的前途嗎?
想要的話可以全部給你!
去為國征戰吧,孤把光明的前途都放在軍中了!
而你們要付出的隻是對孤的忠誠!
(248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