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醒點開微博後,毫不意外地看到評論、點讚、轉發等各種消息都是紅彤彤一片。
她前兩天更新的那組關於“粉紅稅”的簡筆漫畫,討論度極高。
評論區裡,有很多女性賬號在發言,講述自己購物時遇到的“粉紅稅”情況。
「我以前真沒注意這些情況,直到我處了男朋友,發現他的很多東西真的比我的更便宜,質量更好……」
「有時候明明是同一個牌子的物品,男款就是比女款便宜。」
「有一次,我跟我老公在同一家店買鞋,他的就更舒適。我腳比較大,穿39-40的鞋子,於是,我靈機一動,買了一款40碼的男款,果然比我試穿的女款更舒服,從那以後,我都買男款鞋子了。」
「就離譜,你們看這家店,同一款鞋,35.5-39碼的鞋都賣一千多,40-45碼的都不到五百!(圖片)」
「衣服的情況更嚴重,現在的女裝質量跟塑料似的,尺碼跟童裝似的,圖片僅供參考的情況占了90%,還想賣女性消費者大幾百上千的,最後還說退貨率高,怪顧客難伺候。」
「男性有些護膚品,成分跟女款差不多,價格便宜好幾倍,我現在買洗麵奶、保濕霜啥的,都搜男款了。」
「商家為了讓女性買包,女性外套的口袋通常都比男性外套的小,手機都放不下,所以很多女生喜歡男款的衣服,大口袋真的很舒服……」
「女性的東西普遍更貴,可女性還有相較男性來說更低的薪資待遇,更少的就業機會,更多的容貌要求……唉……」
很多女性顧客都在感同身受,可評論區裡,還有不少陰陽怪氣的評論,甚至還有人合理化“粉紅稅”,合理化針對性彆的“價格歧視”。
「首先,沒有人逼你去選擇粉紅,女性非要和粉紅綁定嗎?第二,女性本來就是感性生物,對女性而言,視覺上的衝擊比質量上的可靠更重要,這是無數商家實踐的結果;第三,男女對同一商品有著不同要求,男性選擇的第一要點是便宜耐用,而女性選擇的第一要點是好看,哪怕有些商品根本不需要‘好看’這個商品價值,所以為什麼這麼做?因為多數男性可以非常懶,物品不壞不破就能一直用不願意換,而女性看見一個好看的就想換,可以說是見一個愛一個,因此純利益導向的商家,一定會把對男性的商品做的便宜耐用,對女性的商品做的好看脆弱,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因為女人好騙啊!]隨便搞個噱頭就會進入消費陷阱,但是男性大多思維偏理性,不會為這種營銷產品買單啊,這不是智商稅是什麼?」
「實話實說,就是因為女的喜歡亂買啊,就是深愛消費主義無法自拔啊!」
「女的:好看就行,這套穿過了,已經舊款了;男的:好用就行,這個褲頭跟我十年了,剩一條繩子還能穿。」
「其實是男生不舍得花錢,太貴了就不買了,得攢錢買房子車子娶老婆,而女生其實對自己花錢是不在乎的,反正將來要嫁人,沒必要攢太多的錢,所以不需要考慮這些問題,商人發現這一點,你們的東西就相對貴一些唄。」
這些評論下麵都蓋了很高的樓層,下麵討論很激烈。
蘇醒挑著一些評論大致看了看。
「嗬嗬,這段看似“客觀分析”的評論,本質上不就是用片麵的性彆刻板印象為商業套路辯護,忽略了背後的社會建構和權力關係麼?“女性=感性、隻看顏值”是被建構的刻板印象,而非天性!你說“女性本來就是感性生物”,但“視覺優先”更像是長期商業規訓的結果。從玩具到日用品,商家不斷向女性灌輸“好看比實用重要”,這種定向營銷反過來強化了偏見,而非“天性如此”!比如女性同樣需要耐用的工具,但市場上給女性設計的工具常被刻意做得花哨卻不實用——這不是女性“選擇”的結果,而是商家預設的“女性應該喜歡”!退一步說,即便有人重視顏值,也不該被貼上“見一個愛一個”、“脆弱”的標簽,男性中也有追求設計感的群體,你怎麼不提呢?用單一標準框定某個性彆,本身就是歧視的一種表現。」
「利益導向不能洗白性彆歧視,反而可能是歧視的幫凶!你說“商家隻想賺錢,沒想過歧視”,但“利益導向”恰恰可能利用性彆偏見獲利!比如同樣功能的產品,給女性的版本更貴、質量更差,本質上是默認女性“好騙”、“不在乎實用性”,這本身就是對女性的輕視!真正的商業邏輯應該是“滿足需求”,而非“強化偏見”。如果女性對耐用性有需求,商家卻刻意不提供,反而用顏值收割,這不是“順應需求”,而是“製造並利用性彆差異謀利”,本質上是對平等選擇權的剝奪。」
「“彆在乎視覺感受”這種說法也是受害者有罪論,錯的明明是刻意利用偏見的商業行為,卻讓受害者反思自己“太在乎視覺”。男性可以既追求耐用又享受顏值,比如高性能跑車兼顧設計,為何女性不能同時擁有?憑什麼女性必須在“實用”和“好看”之間二選一?」
「好搞笑,說得好像你不娶老婆就不用賺錢,不用買房買車了似的,而且,你買的這些東西難道不是在你名下嗎?難道不是你的婚前財產嗎?又沒過戶贈與女方,女方就要背這麼大一口鍋呀!另外,請問到底有多少男性同胞是憑自己本事買車買房娶老婆的?有些人,享受全家的托舉,卻隻字不提呀。」
「有的人,既看不起女性的腦子,也綁架了男性的人生,還把商家的貪婪包裝成“順應規律”,簡直是偏見大雜燴,可笑,可歎,可悲!」
「“反正要嫁人,不用攢錢”?合著女性是等著被打包出售的商品?現在多少女性自己買房買車、攢錢養老,輪得到你用“將來嫁人”給她們的人生下定義?說女性“不在乎花錢”,不如說你眼瞎——超市裡比價的阿姨、購物平台蹲優惠券的姑娘,哪個不是精打細算?真當女性的錢是大風刮來的?商家敢給女性的東西定價高,不是因為女性“不在乎”,是因為商家跟你們這種人一樣,骨子裡刻滿了傲慢與偏見!」
「把女性的人生價值綁定在“嫁人”上,默認“女性不需要為自己的未來負責”,這是對女性獨立人格的否定!“沒必要攢錢”本質上是剝奪女性對人生的主動權!而且,就算女性選擇婚姻,也不意味著可以“不在乎花錢”,婚姻是平等的夥伴關係,而非女性的“人生終點”,要求女性放棄儲蓄意識,本身就是在強化“女性依附男性”的過時觀念。」
「說到底,花錢與否、攢錢與否,是個人選擇和生活規劃的結果,和性彆無關。用“將來要嫁人”“必須娶老婆”這種過時觀念給消費差異貼標簽,既是對女性自主能力的無視,也是對男性多元生活方式的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