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禍害大明 > 第 975 章 大年初一,宜屠戮!

第 975 章 大年初一,宜屠戮!(1 / 1)

推荐阅读:

他們異口同聲地喊道:“臣等罪該萬死,還請陛下息怒,保重龍體!”

朱元璋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了一絲冷笑:“嗬——!”這聲冷笑在寂靜的場地上回蕩,讓人毛骨悚然。

他接著說道:“咱才不在京城幾天?這紫禁城就要換主人了,你們乾過的事,咱都一筆一筆的給你們記得清清楚楚……”

說到這裡,朱元璋的聲音突然變得異常低沉,仿佛被一層寒冰所覆蓋,透露出絲絲寒意,“就等著今天來跟你們秋後算賬了!”

他的話語如同驚雷一般在朝堂上炸響,震得在場的文武百官們心驚膽戰,一個個都如被寒霜打過的茄子一般,噤若寒蟬,不敢發出一絲聲音。

朱元璋的目光如炬,掃視著朝堂上的每一個人,他的眼神冰冷而威嚴,讓人不寒而栗。

終於,他將目光停留在了宋德全身上,沉聲道:“宋德全!”

聽到皇上的召喚,宋公公如蒙大赦,連忙躬身行禮,戰戰兢兢地應道:“奴婢在!”

朱元璋見狀,冷哼一聲,厲聲道:“把百官行述帶上來!”

宋德全不敢有絲毫怠慢,趕忙朝著自己的乾兒子王安使了個眼色。王安心領神會,迅速從人群中越出,他的步伐有些搖晃,似乎懷中抱著的東西頗為沉重。

眾人定睛一看,隻見王安懷裡抱著一疊厚厚的信封,顯然就是所謂的“百官行述”了。

朱元璋麵沉似水,隨手拿起最上麵的幾封信封,看也不看,直接像扔垃圾一樣扔給了宋德全,冷漠地命令道:“大聲念出來!”

宋德全手忙腳亂地接住信封,展開信紙,定了定神,急忙念道:“洪武十八年,臘月十一,臣工部尚書薛祥聽聞應天府城西交巷太平商人陳迪家中後院的一口水井之中傳出龍吟之聲。

聲震數十餘裡,周圍百姓惶恐,紛紛前往觀看,隻見井中泉水冒著金光,此乃祥瑞之兆……”

在場的官員們對太平商人陳迪的老宅都心知肚明,因為那裡正是當朝太子朱標降生之地。

當宋德全念到此處時,許多官員的頭都像被重物壓著一樣,低垂到了石磚上,仿佛這樣就能避免被牽連。

他們心中暗自祈禱,希望這場風波不要波及到自己。

宋德全念完上一封奏章後,拆開了另一封,繼續念道:“臣禮部尚書趙瑁上奏,欽天監夜觀星象,發現紫薇垣輝耀中天,此乃祥瑞之兆;而白天觀察輿情,百姓們都翹首以盼新日的到來,這顯然是民心所向。

昔日周武繼文王遺誌,使得周朝延續了八百年的國祚;漢武帝早登皇位,也讓漢室綿延四百年。因此,登基皇位是關乎社稷的大計,絕對不能拖延……”

“然而,《禮記》中說:‘大孝尊親,莫重於繼誌。’皇太子殿下仁孝天成,其品德與天地相匹配……”

宋德全念到這裡,朱元璋突然哈哈大笑起來,打斷了他的話,說道:“好一個德配乾坤!”

趙瑁聽到皇帝的笑聲,心中頓時一緊,他怎麼也想不明白,自己給太子的“投名狀”怎麼會落到皇帝的手中呢?

就在這一瞬間,那個平日裡風度翩翩、氣宇軒昂的趙尚書,竟然被嚇得臉色蒼白如紙,毫無血色可言。他身體顫抖著,仿佛失去了支撐一般,突然重重地跪倒在地,額頭與地麵撞擊發出清脆的響聲。

“臣……臣死罪啊……”趙瑁的聲音帶著驚恐和絕望,顫抖著從他口中傳出。

他原本還想說些什麼,比如“還請陛下恕罪”之類的話語,但當他抬頭瞥見朱元璋那陰沉至極的臉色時,所有的話語都像被一隻無形的手扼住了喉嚨,硬生生地咽回了肚子裡。

“你趙瑁妙筆生花,竟然是在幫咱提前寫好了遺詔啊!”朱元璋的聲音冰冷而威嚴,仿佛能穿透人的靈魂。

趙瑁聞言,哭得更加淒慘,淚水像決堤的洪水一般湧出眼眶,他語無倫次地說道:“臣……臣……”

然而,朱元璋根本沒有給他解釋的機會,甚至連看都不再看他一眼,便猛地扭過頭去,對著一旁的郭鎮喊道:“郭鎮!”

郭鎮趕忙抱拳回應道:“臣在!”他的聲音雖然響亮,但其中也透露出一絲緊張。

朱元璋麵沉似水,冷冷地吩咐道:“將名單上的所有人打入死牢!侍郎以下的官員,直接送到西市口刑場,就地處斬!至於他們的家眷,全部打入教坊司!”

這道命令猶如晴天霹靂,在場的六部尚書們都被驚得目瞪口呆。

尤其是禮部尚書趙瑁、工部尚書薛祥和兵部尚書趙仁三人,更是如遭雷擊,他們完全沒有想到事情會發展到如此嚴重的地步。

隨著朱元璋的一聲令下,虎賁衛士們如狼似虎地衝上前去,將這三位尚書以及其他被點名的官員們一並押走。

一時間,原本熱鬨的迎駕場麵變得異常冷清,前來迎接皇帝的文武百官們,隊伍一下子就空出了一大半,隻剩下那些與此事無關的官員們,麵麵相覷,不知如何是好。

大年初一,本應是喜慶祥和、萬象更新的日子。然而,在這一天,卻發生了一件震驚朝野的大事。

按照慣例,外地官員和番邦使臣都會在這一天進京覲見皇上,朝賀大明天子。

他們滿心歡喜地期待著能在這個特殊的時刻,向皇帝獻上自己的敬意和禮物,同時也希望能從這位偉大的君主那裡得到一些恩賜和賞賜。

然而,當他們得知皇帝回宮的消息時,卻發現情況有些不對勁。

上千名大明朝的官員早早地守候在長安街上,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焦慮和不安。

他們似乎在等待著什麼重要的事情發生。

與此同時,上百名藩屬國的使臣和各地宣慰司的代表也起了個大早,急匆匆地跟著鴻臚寺的官員趕來長安街湊熱鬨。

這些人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他們都懷揣著各自的目的和期望。

有的希望能與大明建立更緊密的貿易關係,有的則想通過朝貢來展示自己國家的實力和誠意。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