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孫山緊緊地盯著喊冤枉的三人,一句話也不信。
山長水遠,跋山涉水去辰州府打黑工?
這個理由也太扯淡了吧。
沒出過遠門的三人,怎麼來到沅陸?
這是大乾,不是買張票就能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
需要靠雙腿一點一點地走出來。如果有這份毅力,不如去做鹽販子。反正被捉到都要下大牢。
做鹽販子還能追求富貴險中求,去打黑工,連溫飽也混不上。
孫山聽了一耳,然後走出大牢。
梁巡檢等人也跟著出來。
梁巡檢說道:“大人,這三個賊人的話不可信。”
說完後,拿出兩把匕首,低聲地說:“大人,你看看這匕首,多鋒利,一看就價值不菲。山中獵戶哪裡買的起這樣的匕首,除非這三人是打虎人。”
頓了頓,補充道:“要是打虎人,也不用去辰州府扛麻袋。”
所謂打虎人,就是字麵的意思。專門打殺老虎的獵戶。
如果本事超強,打殺老虎的確能發家致富。一身虎肉虎骨能賣不少錢,一張虎皮更值不少錢。
有些膽子大的獵戶也會成為大虎人,並且能賺不少。當然這種獵戶是少之又少的。
民國時期,湖南有個奇人叫賀業武,一生殺死305隻老虎,是個殺虎專業戶。
聽聞全靠在箭弩上塗的秘藥,一旦老虎中箭,那麼它一定會用舌頭舔舐傷口緩解瘙癢,但是在舔舐的過程中,秘藥也會隨著舌頭進入口中和喉嚨。在這之後,老虎的嘴和喉嚨就會越腫越大,直到連氣管都完全堵塞,窒息而死。
賀業武就是靠這個秘藥殺虎過上燈紅酒綠,酒醉金迷的生活。
至於打虎秘藥,最後隨著賀業武的去世而失傳。
武陵山植被茂密,鬱鬱蔥蔥,又峻又險,裡麵有老虎很正常。
但這三個賊隻提自己是獵戶身份,絲毫沒有提打虎,所以根本不可能買得起這麼精致的匕首。
第(1/3)頁
第(2/3)頁
梁巡檢又拿了三把大刀過來,說道:“大人,你看這三把大刀,做工一樣精致,這刀紉,銳利得很,一看就不便宜。”
孫山問道:“除了匕首,大刀,還在他們身上搜出什麼?”
梁巡檢回複到:“還有5兩銀子20個銅板,彆的就沒有了。”
這三個賊人說剛到沅陸縣,在山洞休整一晚,身上帶的東西都放到山洞裡。
今日進城,是因為不用查路引,戶籍,所以壯著膽子過來買些生活用品。
因為是元宵,便看完燈火才回去。
孫山想了想說道:“把三人分開,問一問他們這些刀是從哪裡來的。問一問到底走了幾天才到沅陸縣。更要問一問,從永順府走的山路是怎樣的?”
梁巡檢應聲道:“是,大人。”
於是三人分彆被梁巡檢和夏典吏問話。
之前沒分開問,因為經過一個晚上,三個賊人肯定商量好口供。
現在分開問,主打細節,他們再怎麼商量,細節上肯定有出入。
孫山把犯人交給梁巡檢後,回到衙署。
對著王縣丞和吳主薄說道:“查一查最近的通告有沒有關於人販子,山賊,殺人犯,搶劫犯等通緝的告示。看一看能不能跟著三人對上。”
目前唯一確定的是三個壯漢是外地人,至於是不是永順府人,孫山也聽不出來,最好讓一個本地人聽一聽。
隻不過沅陸縣又不是那種商貿中轉站,又不是軍事重鎮點,一般很少外地的人來這裡。
王縣丞八卦地問:“大人,你是懷疑三人是通緝犯?”
眼睛一閃一閃亮晶晶地看著孫山,眼裡充滿了吃瓜的味道。
孫山點了點頭說:“是不是通緝犯本官不知道,但肯定不是好人。”
這個觀點吳主薄認同,附和到:“大人,剛才聽三個犯人說的話,一看就是撒謊。就算找活。反正出來都出來了,要去就去長沙府,怎麼會去辰州府呢。”
吳主薄認為反正都走黑路了,乾脆走到黑,去最繁華的長沙府,到辰州府乾活有啥出息。
孫山讓兩人幫忙查看邸報,以及通緝令告示,或者辰州府發來的公告,查一查有沒有關於三個人的新聞。
第(2/3)頁
第(3/3)頁
找啊找啊,一字一句地找,結果什麼信息都對不上。
王縣丞感歎地說:“大人,辰州府沒有一點相關信息,看來三人就算犯罪,也不在辰州府犯罪。”
這話倒是提醒了隔壁的吳主薄:“大人,莫非三人從永順府犯事,才逃到沅陸縣?”
雖然辰州府和永順府是鄰居,但信息是不相同的。
三人如果在永順府犯事,沅陸縣這邊還真不知道。
這時候王縣丞神神秘秘地往前一步,低聲說道:“大人,看來隻能用刑,三個犯人才會如實招待。我們這樣審問是審問不出來什麼的。”
吳主薄聽王縣丞這麼一說,習以為常地附和:“對啊,大人,隻能用刑了。三個賊人一看就像罪犯,如今說的如此無辜,哼,不用刑,他們是不招的。”
說到用刑,孫山一向隻說說而已,哪裡真的會去用刑。
上輩子的思想烙印太深刻,聽到用刑都麻痹了。
孫山心慈手軟,還真不敢說用刑就用刑。
於是淡淡地說:“除非萬不得已,要不然不能用刑。萬一傳出去屈打成招,有失衙門的形象。”
王縣丞和吳主薄不由地相視一眼,不由地暗地裡翻白眼:殺山匪的時候,也不見你刀下留情?
孫大人太能裝了。如果沒人在,第一個用刑的就是他!
不一會兒,梁巡檢和夏典吏走了進來。
梁巡檢說道:“大人,三人一口咬定三把刀和兩把匕首在山裡撿的。撿到後,就一直用來防身。”
之後又說道:“但他們三人對怎麼穿越武陵山,走了幾天,經過了什麼地方。這些細節,三人的答案不儘相同,漏洞百出。大人,三個漢子,肯定有問題。”
頓了頓,梁巡檢又問道:“大人,要不要上刑?”
夏典吏也附和道:“大人,不見棺材不流淚,下屬認為上刑才會讓他們從實招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