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未央宮。
“陛下天縱奇才,運籌帷幄平戎,決勝涼州千裡!老臣歎服!”
丞相陳平率先出列,語氣充滿了真誠的讚歎。
“此役不僅破敵,更收服犬戎,開疆拓土,安撫邊民,實乃不世之功!”
“陛下之能,遠邁我等老臣矣!”
陳平這番話,道出了在場許多老臣的心聲。
太尉周勃、潁陰侯灌嬰等功勳老將也紛紛出列附和。
他們如今看待劉盈,已不再是看一個需要輔佐的年輕君主,而是真正帶著敬畏的雄主。
“兄長書信所言,此乃前線將士用命,三軍用命之功。”
劉恒打算趁熱打鐵,拿著兄長劉盈送回的書信,笑道:“陛下有言涼州初定,百廢待興。犬戎歸化,如何安置,使其真正融入我大漢,成為屏障而非隱患,此乃當務之急。”
“陛下已令李左車先生於平戎妥善安置,以仁德教化,半農半牧,漸次同化。”
“然,此乃治標。欲求長治久安,國富民強,根基在於人才!在於取士之道!”
殿內的氣氛,因劉恒這番話,從單純的慶功喜悅,悄然轉向了更深沉的議題。
陳平撚須的手微微一頓,周勃濃眉微蹙,灌嬰則下意識地搓了搓手指。
劉哼的聲音清晰而堅定,急需念著書信:
“故,陛下心意已決,將推行科舉製,逐步取代現行之察舉製!”
“天下士子,無論出身貴賤,門第高低,皆可憑真才實學,經州縣考試,層層選拔,直至殿試,由陛下親擢英才!”
“打破門閥壟斷仕途之弊,廣開寒門晉升之路,使我大漢人才如江河奔湧,取之不儘,用之不竭!此乃固國之本,強邦之基!”
“科舉製?”
這三個字如同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瞬間在朝堂上激起千層浪!
剛才還一片讚頌之聲的老臣們,臉色頓時變得精彩紛呈。
陳平第一個開口,他依舊是那副溫和從容的姿態,但語氣中卻帶上了前所未有的凝重與謹慎。
“代王殿下,陛下聖心燭照,銳意革新,老臣欽佩。”
“然,察舉製乃高皇帝所定,施行多年,雖有瑕疵,然根基深厚。”
“科舉之製,前所未有,驟然推行,恐……動搖國本啊。”
陳平話語含蓄,但“動搖國本”四字,分量極重。
他擔憂的是,這種顛覆性的製度,會徹底打破現有的權力格局,引發世家大族的強烈反彈,造成朝局動蕩。
“不如,等陛下從涼州回來,咱們再從長計議吧!”
劉恒聞言皺眉不語,劉肥的臉上也沒了笑容,就連呂後也笑眯眯第看向群臣。
太尉周勃性情耿直,嗓門洪亮,直接點出了核心矛盾。
“太後,老臣是個粗人,但也知道,察舉靠的是地方官舉薦,靠的是家族名聲、鄉閭清議!”
“這科舉……讓那些田舍郎、寒門子都來考試做官?”
“這讓世代簪纓的世家大族如何自處?他們豈能甘心?此令一出,恐非議四起,人心浮動啊!”
周勃擔心的不僅是製度本身,更是其背後牽扯的龐大利益集團和根深蒂固的門第觀念。
潁陰侯灌嬰,也憂心忡忡地補充道:“選官取士,關乎社稷安危。察舉雖有不公,然所舉之人,多為熟讀經史、通曉禮儀的世家子弟,熟悉政務,用之穩妥。”
“若大開科舉之門,泥沙俱下,恐有才無德、鑽營取巧之輩混入朝堂,敗壞綱紀,反為不美。”
“且寒門子弟,見識有限,驟然居高位,恐難當大任。”
灌嬰代表了務實派將領的擔憂,怕新製度選拔出的人缺乏實際治理能力和忠誠度。
麵對重臣們幾乎一致的擔憂和質疑,劉恒、劉肥並未動怒,反而露出了預料之中的神情。
二人目光掃過眉頭緊鎖的陳平、周勃、灌嬰,最後視線若有若無地掠過鳳座上沉默的呂雉。
“諸卿所慮,試問陛下又豈能不知?”
“察舉之弊,積重難返!‘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彆居’!”
“門閥把持,賢路阻塞,此非朕危言聳聽!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劉恒聲音沉穩有力,為了兄長與大漢,他可不怕得罪人!
“科舉取士,看似驟變,實乃大勢所趨!唯才是舉,方能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至於世家反彈、寒門難用?”
劉恒嘴角勾起一抹銳利的弧度,帶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鋒芒與自信。
“陛下,有涼州大勝之威!有歸化萬民之望!更有革新圖強之誌!些許阻力,何足道哉?”
“既然陛下心意已決,諸卿當與陛下同心,共開此萬世太平之基!”
劉恒話語擲地有聲,如同金玉交鳴,在宏偉的殿堂中回蕩。
“好!四弟說得好!咱們做兄弟的,就該無條件支持陛下!”
劉肥豪邁不羈,他嘴雖然笨,但光靠齊王,以及劉邦長子的身份,便擁有足夠的影響力。
陳平撚須的手停住了,眼中精光閃爍,似乎在飛速權衡。
周勃張了張嘴,最終把話咽了回去,隻是濃眉依舊緊鎖。
灌嬰則深深吸了口氣,眼神頗為複雜。
一直沉默的呂雉,終於再次抬起了眼簾。
她深邃的目光落在空蕩蕩的龍椅上,久久不語。
那目光中,有審視,有探究,或許還有一絲難以察覺的、屬於母親對兒子敢於挑戰龐然大物的讚賞?
她依舊沒有開口,隻是那握著玉杯的手指,微微收緊了幾分。
畢竟太後沒有表態,事情還有緩和餘地,衝鋒陷陣就交給劉肥、劉恒兩個年輕人吧!
眼看群臣心中逆反,劉恒趕緊出言寬慰。
“陛下雄心壯誌,銳意進取,實乃國家之幸。”
“科舉之製,確為良法。然茲事體大,牽涉甚廣。”
“本王已經建議陛下,當謹慎籌劃,先行試點,由點及麵,徐徐圖之,方為上策。”
“既可選拔真才,亦可減少震蕩,使天下士民,漸知陛下求賢若渴之心,新政利國利民之實。”
眾人聽聞此言,這才放下心來,劉恒審視著台下一群老狐狸。
若無他之前那般強硬態度,這群人又豈會同意這折中之策?
“兄長說的沒錯,這幫老狐狸遠比冒頓單於難對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