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見深給自己這個兒子起名為朱佑樘(cheng一聲),寓意為國家棟梁。
成化十六年五月,朱見深正式對外公開了這個兒子,其生母封為淑妃。
紀姑娘也恢複了本姓,不再叫李唐妹。
同年十一月,朱佑樘被冊立為皇太子。
為保護皇太子,朱見深安排其住在了乾清宮偏殿,就在自己旁邊。
皇太子已經七歲了,啟蒙隻是由讀過書的太監啟蒙的。
但太監也僅僅隻能啟蒙罷了,要成為合格的儲君,還是要讀書,了解國家的運轉。
於是朱見深又任命李東陽教導太子。
還有內閣成員如商輅等需抽空為太子上課。
當然,朱見深再忙也會抽空陪伴,教導。
朱見深記得,對於皇儲,老祖說過最好是由他親自教導。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也會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
帝王術最好是由帝王來教導。
朱佑樘是個聰明好學的學生,凡事背誦所講過的書,就沒有錯誤的。
聽講時也很認真。
同時朱佑樘也待人寬厚仁慈,很講禮貌。
講官讀錯了字,他並不指責,隻是不跟著讀而已,等到講官改正之後他才會跟著讀。
上完課,朱佑樘還會請先生吃茶。
朱見深看的出來,他這個兒子仁慈寬厚,待人真誠。
是當不了一個強硬的皇帝的。
如此看來,有些事情不能留給兒子了,隻能他親自來做了。
…
成化十七年,黑眚(sheng三聲)出現在宮中,妖人李子龍勾結太監韋舍私自進入大內。
事發後朱見深大怒,誅殺妖人李子龍。
同時對錦衣衛和東廠有了意見,加上當年東廠和錦衣衛不忠,朱見深已經有了成立新的特務機構的想法。
他讓汪直帶人出宮去秘密探查民間的消息,考察汪直的能力。
因為這個新的特務機構,他是打算交給汪直的。
汪直並沒有辜負朱見深的期望,圓滿的完成了朱見深交代的任務。
成化十八年正月,朱見深下令從錦衣衛之中挑選人員,組建西輯事廠,簡稱西廠。
汪直隻有十幾歲,年輕氣盛,行事無所顧忌,不少大臣都被其整治過。
在他的帶領下,西廠很快就壓過了東廠和錦衣衛,朝臣無不聞之色變。
彈劾汪直的奏疏堆滿了朱見深的禦案,但都被朱見深給壓了下來。
汪直這個人他用起來還是很順手的,一些他這個皇帝不方便做的事,汪直能完成的很好。
成化十九年,朱見深派遣使臣出使南詔國,並命汪直為副使。
出使隻是對外的理由,朱見深的真實目的是探查南詔國的實力。
汪直的任務也是如此。
當然,朱見深也沒有將所有的希望都放在汪直的身上,他暗中也派遣了其他人去打探南詔國的實力。
成化二十年,使團回歸,也帶回了南詔國的情報。
朱見深看完之後,當晚就失眠了。
前些年,南詔國就已經拿下了呂宋群島,除卻東南半島外,整個南洋都已經是南詔國的疆域了。
如今,南詔國的疆域跨度已經趕得上大明了,儼然成為了一個龐然大物。
南詔國除了人口沒有大明多之外,其他方麵和大明的差距已經不是太大了。
尤其是水師,已經快要趕超大明了。
畢竟南詔國和大明同宗同源,技術也都是從大明得到的。
而且南詔國的疆域幾乎都是島嶼,在這樣的情況下,水師發展的很快。
如今,已然對大明的沿海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麵對這樣的龐然大物,朱見深要是還能睡得著,那就奇了怪了。
儘管朱見深知道,南詔國建立的初衷是作為大明在南洋的防線,將來自海洋的威脅阻擋在外。
可南詔國現在已然有了尾大不掉的趨勢。
況且,用血緣關係來來作為大明和南詔國之間的紐帶,這是極其天真的想法。
國與國之間,隻有利益,哪兒來的親情、友誼?
或許剛開始的時候,礙於血緣關係,雙方還能和平相處,可隨著時間的流逝,血緣關係會淡薄的。
南詔國必須削弱了。
不能讓其成為大明的威脅,同時又不能讓其太過衰弱。
太弱,就會失去作為大明海外防線的作用。
所以,這其中的度不好把握。
朱見深召集信任的大臣商議此事,最後決定借鑒推恩令將南詔國分裂成幾個小國。
一來,防止南詔國成為大明的威脅,二來,避免南詔國太弱。
朱見深還有三個弟弟,朱見深決定將他們的封地移到東南半島,給予一定的權力,作為對南詔國的牽製。
南詔國的國君都是在大明長大的,了解中原的曆史,朱見深的目的自然看的出來。
可推恩令作為千古第一陽謀,無法破解。
於是,在朱見深的謀劃下,南詔國陷入了分裂。
在謀劃分裂南詔國的同時,朱見深也根據故黔國公沐斌的折子在西南、兩廣地區,以及東南半島推行改土歸流。
加強京師對西南等地的控製,促進民族融合,打破土司封閉統治。
因為在雲貴,兩廣地區,土司多為世襲,名義上歸屬朝廷,實際上和割據勢力沒什麼區彆。
而且土司的權力過大,常引發叛亂。
地方治理也鬆散,阻礙了朝廷政令的推行和地方的發展。
就比如成化新政,在西南兩廣地區的推行效果並不好,因為這個政策嚴重損害了土司的利益和統治。
成化六年廣西瑤族叛亂,就有這其中的原因。
近些年來,這些土司也沒少搗亂。
隻是朱見深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一直在忍。
現在明軍也休息了幾年時間了,他也騰出手來了。
是時候收拾這些土司了。
將改土歸流徹底推行下去。
所謂改土歸流,便是廢除土司,設立流官,由朝廷派遣流官管理,納入全國統一的行政體係。
對於反抗的土司進行武力鎮壓,同時通過招撫、安置原土司家族等方式減少阻力。
還有推行內地稅製、戶籍製度,鼓勵漢人移民墾荒,促進農耕與商貿。
興辦儒學,推動漢文化與少數民族的交融。
這一項政策,沒有兩三代人的時間是看不到成效的。
從政策開始推行之後連續數年時間,利益受到損害的土司便不停發動大小叛亂,可惜麵對明軍,最後隻能淪為刷軍功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