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即使是打到了現在這種地步,林丹汗的兵力也依舊占據著優勢。但是,他卻已經沒有了繼續戰鬥的底氣,因為明軍的支援正在源源不斷地趕來。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會被宣府萬餘兵馬碾得四處亂竄的原因。
近百年來,大明的軍隊為了應對越來越嚴峻的危機,不得不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迭代變革,因而使得戰車技術和火器的大規模應用成為了主流:進行了防具輕量化、火力強化等。
而蒙古軍隊這麼多年來卻一直在原地踏步,甚至是倒退。唯一有點進步的,是他們的軍製更像那麼一回事了,戰爭規模的擴大,使得他們打仗的時候不敢拖家帶口了。其實,蒙古軍隊也裝備了少量的火器,但這種不成規模的
火器,實戰效果甚至比不上他們手中的弓箭。
火器的威力是隨著規模的增大而成倍增長的。早期的車營隻有千餘人,發展到如今已經變成了六七千人,橫跨幾百步的大陣。就這,還是因為大明太窮了。
在俞大猷設想的“十千萬全陣”之中,應當有十個車營、十個步兵營,共計六萬人進行協同作戰。隻可惜,設想沒有等到落地的那一刻。
孫傳庭率領的是三千延緩精騎和七千衛所兵所組成的軍陣。其中,戰車火炮的數量比較少,大部分還是以步軍為主。延緩精騎最近混得十分不錯:吃飽喝足,連戰連捷,將他們養成了驕兵悍將。不僅敢於和倍虜騎兵對衝,甚
至還能夠打贏。
衛所兵的實力就有些參差不齊了,畢竟是承平日久,疏於訓練的屯田部隊。哪怕是這些人是各衛所抽調的精銳,比起邊軍來說還是差了不少。
孫傳庭利用三千精騎敲山震虎,一輪衝殺斬獲數百,將林丹汗嚇得半死,以為這上萬大軍都是這樣精銳。實際上,孫傳庭自己心中也很緊張。
結果就是,雙方都表現出了一定的克製:孫傳庭的車在騎兵的左右策應下緩慢推進林丹汗手下大軍萬箭齊發,阻止這一路明軍推進,而後加緊撤離。
大同殘兵蜷縮在城牆上,有心阻止卻力有不逮。大同阻擊戰的慘烈超乎想像:邊牆潰口兩側堆積出來的屍體幾乎快要堆到了城牆的高度,血水流淌在低窪處彙聚成血潭。
北虜不斷搬運,清空了七處潰口的障礙物,使得大軍可以迅速通過某些段的城牆則已經被北虜占領,成為了他們居高臨下防備明軍火器進攻的工事。
孫傳庭看著這一幕,也不免有些焦急,友軍耗費那麼大代價才將北虜拖住,如果讓他給放跑了,那他豈不是成了罪人了?!他不敢怠慢,於是率領手下車營,頂著箭雨直接硬頂了上去。
車營的前方是正廂車,相當於加裝了盾牌的炮車:車前麵有方形木盾,木盾挖孔,留出火炮射擊口後方也可以多站幾個人,躲在盾後手持火器射擊。兩側則是偏廂車,盾牌安裝在車的側麵,重量大,抗衝擊能力更強。
不過,這些車隻能防備平麵攻擊,麵對城牆上居高臨下的射擊,隻能舉著盾勉強支拙。孫傳庭的目標是奪回其中一個缺口,進而登上城牆,驅逐牆上北虜,救援大同友軍。
雙方的戰鬥並沒有什麼出彩的,甚至有些無聊:北虜一部分跑到了關外,一大半還在牆內,被截成了兩半被孫傳庭大軍從中間插入以後,又被從中間剖開,總體上分割成了田字形的四部分。當然,這四部分並沒有失去聯
係。
孫傳庭則以身入局,身陷重圍,不過車營嘛,本來就讓人包圍用的,人家不包圍,還發揮不出作用呢。孫傳庭的車營在城牆潰口中段展開,直接堵住了最大的一個潰口,不停地用火器襲擾著想要通過邊牆的北虜騎兵,使得北
虜騎兵的通過速率大打折扣。
林丹汗不堪其擾,對著他的車營展開了多次衝擊,一度用馬群撞出來缺口,卻又被硬頂了回去,始終無法破陣。或許這並不是孫傳庭手下的明軍有多麼地頑強,而是林丹汗手下大軍不夠決絕。
如果孫傳庭坐視不理,北虜剩下的這幾萬大軍通過邊牆大概需要一個時辰。他進場以後,就使得這個時間增加了一倍。終於,在半個時辰以後,大同騎兵、薊鎮騎兵,和京營騎兵趕了過來,再加上延緩騎兵,合計一萬人。
這個規模的騎兵,已經不是北虜可以隨意攆走的了。雙方貼著邊牆廝殺了幾場,互有勝負。再然後,京營車營、京營步火營、俞谘皋率領的劍陣獨輪車營、大同車營等相繼趕來,林丹汗的大軍徹底崩潰。
還未出關的北虜騎兵已經不顧上首領們的安排,爭先恐後朝著潰口擠去,相互踐踏,死傷無數。有的眼看被大軍包圍,一時半會又逃不掉,乾脆丟下武器,跪地請降,投降對於蒙古人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心理壓力。
草原上的部落殺來殺去,臣服強者幾乎就是他們的本能,給大明當狗又不是沒試過,一回生二回熟嘛。
幾位總兵雖然也很想抓俘虜,畢竟抓回來就是可以直接拿來用的精銳騎兵啊,可惜皇帝早有令在先,讓把這些人全部砍了,那麼他們也就隻能照做了,這群蒙古兵沒有放過投降的大同軍,現在也沒有被明軍放過。
俞谘沒有完成績效,隻拿到了一千多顆人頭,於是隻能率領自己的獨輪車營追出關外,看能不能多撈幾顆賊頭。在所有的車營之中,他的獨輪車營移動速度是最快的,代價就是防禦也是最薄弱的,防禦完全依靠火力和隨行
的肉搏步兵。
大戰勝利,雖然未竟全功,走脫了林丹汗,但大家的心情依舊非常不錯。對於倒黴蛋俞谘皋的情況,都比較同情,怕他孤軍深入失陷了,於是將各自的騎兵派出,和他一同出關追擊敵軍,相互策應。
剩下的幾萬大軍打掃戰場,救助傷兵,開始了著手修複邊牆。此戰之中,京營大放異彩,超強的火力饞哭了幾大邊鎮援軍。
眾人幾路大軍統帥商議之後,決定把此戰最大的功勞算到大同軍的頭上,大同軍現在太慘了,出戰的九千多人,現在還能喘氣的就剩下不到四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