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明末:我崇禎擺爛怎麼了?! > 第107章 彆傻了,策論哪有標準答案啊?!

第107章 彆傻了,策論哪有標準答案啊?!(1 / 1)

推荐阅读:

“朕每覽章奏,未嘗不扼腕長歎。太倉之粟已罄,閭閻之困日篤,此非獨朕之憂,實係江山社稷存亡之秋也。

夫欲靖邊患,必練精兵欲練精兵,必資糧餉。然餉出於賦,賦取於民,此古今不易之理。今陝地雪災甫過,春旱繼至,麥禾焦枯於野,去歲民變複萌於途,天災正延及諸省,北地糧產較去年再減一成。

若加賦以籌遼餉,恐驅民為盜若免稅以賑饑餒,則邊軍乏食。蓋因建於遼東屢犯邊境,蒙古諸部時附時叛,西鄙流寇漸成勢焰,此三方之患,非餉無以製也。若軍餉無著,何以固九邊防、扼險關之要?此「救民」與

「強兵」之兩難也。

且聞練兵之道,在賞罰分明,必使士卒飽暖,甲胄堅利,火器精良。然紅夷大炮每門耗銀數百兩,築台鑄彈之費更倍之。若儘情火器,則歲耗千萬,財政難支若專恃弓馬,則建奴已得弓馬之盛,又持火器之利,邊軍何以禦

敵?此又「革新」與「守成」之困也。

至於開源之策,清丈田畝則勳戚豪強抗命,開海通商則洋番倭寇窺伺,擴邊馬市則蒙古諸部反複。節流之法,肅綱紀則百官惴栗,寬文法則貪墨成風,此「嚴察」與「寬仁」相掣,「固本」與「救急」交困也。

今科殿試考題為:『兩難何解」。

今爾等上承君恩,下秉民望,入而為官,當思報國,請試言之。”

朱由檢的聲音在大殿之中回蕩,皇極殿特殊設計過的回聲構造,足夠讓他的聲音清晰地傳遞到每一個人的耳中。

“嘎?!”隨著皇帝話音落下,許多考生的笑意在臉上凝固。皇帝是真沒把他們當外人看,這也太看得起他們了!既是兩難,哪裡有解?若是可以解開的,又算什麼兩難?世間安得兩全法?

好消息是,他們押題也勉強算是押中了:皇帝就是考的軍略財賦的問題。但是,皇帝預判了他們的預判,壓根不需要這群新兵蛋子、無用書生的軍略和財略,而是直接指出了變法的難題要怎麼解決,詢問的是執行的難題。這

可比引經據典、侃侃而談難得多了。

說白了,皇帝壓根就看不上他們的策論,現在出了一道“送命題”,給他們上上壓力。

皇帝什麼意思呢,是要他們論述強兵、斂財、安民的具體措施還是要求他們選邊站隊?

或是要他們講一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引經據典呼籲群臣百官、豪強士紳要共赴國難、相忍為國?寫這樣的空話大話,往後都得不到皇帝重用的吧?!

畢竟要押題,肯定要研究皇帝性格,朝野盛傳,皇帝是個務實派,甚至還有些不要臉!

從殿外走到這裡不容易,有的人花費了幾十年,兩鬢斑白了。能夠來到這裡的,都沒有真人。聰明人就容易多想:皇帝這道題看似簡單明了,但又好像暗藏玄機。原本準備的軍略和財稅之策,要不要一股腦寫上去?

四書五經好像沒有教他們怎麼解題啊!這是策論不是治經,《中庸》?!對了,中庸!!!有的大聰明自以為領悟了訣竅,於是開始奮筆疾書而更多的人,還是滿臉苦相,不敢落筆。

考試從清晨卯時開始,一直持續到黃昏時結束,中途還管一頓飯。可以說,給足了他們時間。朱由檢不需要快才,也不需要詩仙,他需要的是可以陪自己一起扛壓的穩重型人才。

“兩難何解?!”其實朱由檢自己也不知道。這些問題看著容易,一旦深入進去嘗試解決,就會陷入千絲百縷的問題之中。快刀斬亂麻聽著好玩,有時候容易把自己給玩崩了。

科舉考試直入中樞的人缺乏實務經驗,朱由檢自己也缺乏實務經驗,就連大名鼎鼎的張居正,也缺乏實務經驗。不管這群人答得如何,朱由檢也是要把他們丟去基層的,會說和會做是不一樣的。

這群人到了基層崗位之後,可能會百煉成鋼,有朝一日成為朝廷的擎天巨柱也有可能深陷染缸,“和光同塵”。

朱由檢從禦座台上走下,開始擾亂考場,偷窺彆的考生答題。有的人沉浸在自己的“藝術”之中無法自拔,根本沒有發現他的靠近有的人不知道是不是作弊進來的,皇帝一靠近,緊張得人都在顫抖有的人大汗淋漓,似乎腦

殼裡還在天人交戰,沒有發現皇帝,也沒有提筆著落一字。

有個叫劉之綸的,沉浸在自己的西洋火器製作與戰法之中,甚至在考卷上作圖,繪製了諸如單輪火車、偏廂車、獸車及西洋大小?等物。朱由檢覺得這人有趣,雖然有點偏題,但就憑借著他的藝術感,二甲可以給安排一個。

史可法大談氣節,引經據典,寫得無比華麗,字漂亮,人也風騷。要不是殿試不能淘汰考生,朱由檢都想給他試卷畫叉叉了。交趾縣令挺適合他的,朱由檢摸著自己的性感小胡子,惡意想道。

傅鐘秀,浙江義烏人,用蠅頭小楷將答卷填寫得密密麻麻,事無巨細。不寫台閣體,這人也是個膽大的。朱由檢視力雖然沒有問題,但看了一刻鐘,還是覺得一陣頭暈眼花。

此人對於稅製倒是頗為了解,從鄉裡的彎彎繞繞談到了地方衙門裡的潛規則。也不知道他是官宦出身,還是吏員家庭出身,倒是個實乾人才。進,可以給個翰林院的職位留在身邊以供谘詢退,可以給個“刁民縣”,給他上點

強度。

金聲、鄭洪猷、黃襄、劉若宰朱由檢將自己選中的人才暗自記下。陪考的大臣們則是觀察著皇帝的停留位置,停留時間,到時候他們改卷子的時候,就將皇帝中意的人名次往上抬一抬,避免到時候皇帝找不到人的尷尬。

皇帝一般會從大臣們推薦的一二十個人選中,欽點出一甲進士,也就是狀元、榜眼、探花剩下的,就留給閱卷的大臣排序了。或者心情不錯,也會給二甲進士排一下,但不可能全部看完。三甲同進士出身的卷子,一般就到

不了皇帝的手上了。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