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了,殿下,我在錦州的這些年也做了一些事情,目前存了兩千甲胄,弓弩也有三千,唐刀上萬把,糧食一萬石,等奴婢回去之後,就將其全部拉到殿下這邊來!”
“這麼多?”
李萬年也驚訝了,雖然這人當了將近二十年的刺史,一年也就存看一百件甲胄也是很不容易的,畢竟這按沒啥資源,還要供養那麼多人的吃喝!
“奴婢這些年或是自行製作,或是購買,才積累了這些家底!”
“你有心了,你休息兩天,隨後我派人隨你去錦州,把軍刀先拿一半過來,甲胄和弓弩也各拿一半,糧食先把陳米拉來吃掉,剩下的軍刀存著,甲胄和弓弩你們也裝備上!”
李萬年這個分配方法,讓李達心中很是寬慰,這位並沒有因為錦州兵馬不是自己的嫡係而輕視,這證明這個殿下有太宗遺風!
“得令!”
李達恭敬的接受了這個命令。
李萬年數了數,原本自己就有差不多四千甲胄了,加上這次獲得的兩千,他擁有的甲胄達到了六千之多,而且錦州兵馬原本就裝備了一批甲胄,他麾下將士的披甲率已經超過了五成,實打實的五成!
此時,他這支軍隊已經有盛唐氣象了!
李達被安置在刺史府衙,李萬年帶著諸多將士和李達一起見了個麵。
“給諸位介紹一下,這位就是錦州刺史李達,從今天開始我們就是一口鍋裡麵吃飯了!”
當李萬年宣布李達投靠的消息之後,眾人都驚呆了,當然更多的還是狂喜,這意味著他們生存的空間大大的擴張了!
“大人,這下我們就算是控製了三州之地了!”
李成華很是激動。
“不錯,這三州之地就是我們發家的地方,好好經營,另外,之前得到了一百份大藥,如今也要論功行賞分發下去了,李刺史,我給你二十份,你拿回去分給麾下將士,而這剩下的八十份拿出五十份,對這幾次戰役中有功的,但是沒有武道修為的將士使用,確保他們踏入武道境界!記住,確保他們能夠扛得住藥力!“
李萬年說完,現場也是一片歡騰,因為這種大藥極為難得,基本關管控的很死,當然就算是管控的不死,普通將士吃了,也可能會導致無法吸收,落下殘疾,甚至有性命之憂。
“得令!”
李成華幾個將領也很高興,這大藥基本上就是為了儲備將領而準備的,這意味著要多出七八十個儲備將領了,也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他們軍隊要擴張了。
“將軍,我建議您率軍去一趟錦州,親自分發這二十份大藥!”
李達這麼說,李萬年知道這是想讓他在錦州軍中拉攏人心。
“好,後天,我隨你去錦州!”
“為了避免夜長夢多,明天就走吧!我這幾天趕路很慢,也不是很累,更重要的是將軍上次將契丹人打敗,契丹人還會找機會打一場的!”
“也行!”
一場宴會之後,李萬年安排李達去休息了,而他和祝英台在一起聊聊這錦州軍投誠的事情。
“你不覺得這錦州刺史李達很奇怪嗎?他也算割據一方十幾二十年了,為何突然投靠你?”
祝英台很謹慎。
李萬年將其摟住:“英台兄就不用擔心了,這位年紀快到了,而且旺財去拜訪對方的時候,恰逢他手下叛亂,不是旺財,他也活不了,所以投靠我們也是情有可原的!而且他年紀也大了,沒多少日子可以活了,總得給錦州這些人找個出路吧?”
“就算這麼說,他看你的眼神不應該是那種的,你知道嗎?”
祝英台從始至終糾結的就不是李達的投靠,而是李達看李萬年的眼神。
“什麼眼神?”
“這種眼神我在我父親說到皇帝的時候看到過!”
祝英台說到這裡,李萬年的手一下子捏緊了。
“你弄疼我了!”
祝英台疼得起身,將自己甲胄上的護心鏡挪正。
“哎呀,沒事!”
“沒時間和你聊了, 我要監督那些使用大藥的將士的情況了!”
祝英台說著走出府衙,來到城內一處的院子,這裡五十口大缸,而士兵們已經開始驗明正身,雖然不太可能有人冒領,但也要履行程序,不然這樣的事情一多,難免有人會生出歪心思!
因為有前輩們解釋過,有前輩們的經驗,這些人倒也沒有多少慌亂,一個個服用湯藥之後進入大缸之中。
雖然此時天色已經很冷了,但這些人在進入大缸的時候還是渾身冒汗,他們必須要堅持四五個時辰,否則達不到煉皮的效果。
隻是,這種如同萬針紮身的感覺實在是不好受,慘叫聲此起彼伏,一些人可能存在抗不住的情況,所以要安排人看守。
城內的百姓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隻知道一座院子裡出現很多男人的慘叫聲,從下午到晚上,再到淩晨,這種喊叫聲才逐漸的停止,倒也不是停止,而是很多人的嗓子已經啞了!
當然,運氣很好,這些人全部突破成功。
五十個煉皮境的武者,這極大的充實了他們的儲備將領,被集中照顧。
一晚上之後,李萬年也來檢查結果,這些儲備將領都無法正常下床,需要休養幾天。
“將軍!”
這些儲備將領艱難起身行禮。
“好好休息,這兩天都不用訓練了!”
李萬年滿意的離開。
隨後,和李達一起用了早膳,然後再一起出發,李萬年帶上了重騎兵營。
回去的時候走的也不快,本身就是重騎兵,而且李達身體也不好,也不能走太快,三天之後才到錦州城。
因為那晚,李達已經將李全的人全部誅殺,現在無人再敢有二心。
而城牆上的錦州軍再次看到李萬年的部隊,人人都心生敬意。
李萬年在入城之後,看到了繁華的錦州,街道上百姓摩肩接踵,叫賣聲不斷,這比營州要繁華多了!
“李刺史,這錦州實際上多少人口?”
“城內六千三百人口,城外百裡共住了兩萬三千多人口!總計五千戶,三萬餘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