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大明:無雙好聖孫,請老朱退位 > 第300章 狂喜!大明水師的崛起之路!

第300章 狂喜!大明水師的崛起之路!(1 / 1)

推荐阅读:

中軍都督府。

南安侯俞通源正埋頭書案之中,桌上堆積如山的文書,令人看了不禁心生疲憊。

這位雙鬢斑白的水師大將,早已徹底失去了英雄氣,渾身上下散發著暮氣。

自鄱陽湖那場血戰過後,他便再未真正統領過水師主力,如今案頭堆積的不過是各地衛所的瑣碎軍務。

那些在戰場上鍛造出的敏銳直覺,漸漸被日複一日的公文消磨殆儘。

他何嘗不想征戰沙場、建功立業呢?

但陛下從未給過他機會。

統帥三軍的大將軍,大明有徐達、馮勝、李文忠,還有傅友德。

征戰沙場的虎狼之將,那就更多了,永昌侯藍玉、延安侯唐勝宗、南雄侯趙庸、江夏侯周德興、江陰侯吳高、雄武侯周武、永城侯薛顯、滎陽侯鄭遇春等等,也不差他一個。

而他這位曾率樓船衝陣的水戰悍將,卻始終遊離在核心戰場之外。

朱元璋麾下嫡係將領牢牢占據著征伐要職,巢湖水師出身的他,縱使有萬夫不當之勇,也隻能在文書堆裡徒歎奈何。

曾經在浪濤中廝殺的豪情,如今都化作鬢角的白發,在深夜的都督府裡無聲飄零。

正當這個時候,直房外卻響起了一陣急促的喝聲。

“俞通源?老俞?”

“快點隨我前去麵聖!”

湯和興高采烈地衝了進來,滿臉都是興奮之色。

俞通源見狀覺得有些莫名其妙,皇帝陛下召見自己做什麼?

難道廣南諸蠻又反叛了,需要自己前去帶兵鎮壓?

沒錯,俞通源一直都做著這些差事,不是遷徙移民,就是鎮壓反叛,大多時間都呆在這都督府處理各地衛所的瑣碎軍務,反正建功立業的機會,他是一個都沒撈著。

“哎呀你還愣著乾什麼?”湯和急匆匆地催促道:“這次可是好事,天大的好事!”

瞧見俞通源不以為然的模樣,湯和急忙壓低了聲音:“小胖殿下進言將水師從五府獨立出去,重開一水師都督府!”

“陛下有意命老夫為水師都督,你為水師副都督,重振大明水師!”

此話一出,俞通源豁然起身,眼中滿是狂喜之色。

“你說什麼?此話當真?陛下當真要成立水師都督府?”

“廢話真多!”湯和拽著俞通源就走。

說實話,湯和心裡麵也很激動。

因為他雖然是皇帝陛下的心腹愛將,卻一直飽受詬病。

原因很簡單,比起徐達、馮勝、常遇春、李文忠這些開國名將,湯和功績差得太遠,大多時候都是作為副手輔佐這些名將。

自應天城頭豎起大明旗號,他始終在徐達身後押運糧草,在常遇春側翼策應掩護,戰功簿上密密麻麻的記錄,卻總被評價為“無甚奇功”。

湯和唯一一次掛印出征,就是征討盤踞巴蜀的明夏政權,可那時的明夏幼主即位動蕩不安,擺明了就是老朱讓他湯和去刷功績的。

討伐明夏時,幼主暗弱、群臣離心,連百姓都笑稱這是皇帝給老兄弟送的“軍功人情”。

看著昔日同僚封公拜相、名垂青史,湯和隻能把不甘咽進肚裡,越發謹小慎微。

如今這道執掌水師的旨意,既是機遇更是考驗:若能將海上勁旅鍛造成型,或許能洗刷半生“副將”的印記;但若稍有差池,不僅辜負聖恩,更將成為朝堂笑柄。

二人急匆匆入宮麵聖,途中恰巧遇到了剛剛出來的朱高熾。

瞧見朱高熾,湯和與俞通源立刻躬身行禮,道:“多謝小胖殿下,給了我二人一次機會!”

“二位這是什麼話?”朱高熾急忙側身躲開,哪裡受得起這兩位開國名將的大禮。

“這一次設立水師都督府,也是為了推動國策,還請二位予以重視。”

湯和大笑道:“這是當然,高熾你就瞧好吧!”

“殿下放心,水師都督府有我俞通源,定會重振水師威名!”俞通源將胸脯拍得哐哐直響,重新煥發出了不一樣的精氣神。

見此情形,朱高熾也欣慰地點了點頭,目送二人進殿麵聖。

大明水師啊,終於有了被重視的時候。

自元室北遁,曆代帝王的目光始終緊鎖漠北,這支曾在鄱陽湖上蕩平陳友諒的勁旅,隻能蟄伏於沿海充當配角。

洪武年間,水師將士以千艘戰船織就巡海大網,春巡破冰而出,夏巡踏浪而歸,在驚濤駭浪間豎起海上長城。當倭寇戰船試圖突破防線,巡邏艦隊的烽火與衛所的狼煙瞬間串聯成網,無論是島礁伏擊還是灘頭圍殲,海陸協同的戰術讓來犯之敵有來無回。

永樂年間,鄭和的寶船艦隊更是將攻勢防禦推向巔峰。在馬六甲海峽的惡戰中,明軍火炮撕開敵艦船舷,陸戰隊如神兵天降,徹底擊碎東南亞海盜的野心。

追擊倭寇時,水師將士踏破重洋,將大明的威嚴鐫刻在朝鮮半島的礁石與琉球群島的港灣。

這套“禦敵於海上”的戰略,讓海岸線不再是被動防禦的屏障,而是化作主動出擊的利刃,以浩瀚汪洋為棋盤,將一切威脅絞殺於未然。

大明水師有多強呢?

單看鄭和水師,規模之宏大,人數之眾多,組織之嚴密,是十五世紀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船隊!

鄭和第六次遠征的船隊如鯤鵬展翅,一支分艦隊破浪西行,繞過嶙峋的好望角,將大明的龍旗插在西南非洲的金色沙灘上;另一支則向東進發,穿越所羅門群島的珊瑚礁群,首次將船錨拋入澳大利亞東海岸的碧濤之中。

馬六甲海峽的炮火、斯裡蘭卡的廝殺、蘇門答臘的攻防,每一場戰役都成為震懾四海的雷霆之擊。

三十六國使臣捧著奇珍異寶,在寶船甲板上向大明俯首稱臣,北印度洋的商港、南洋的群島、琉球的海域,共同織就了前所未有的海上帝國版圖。

此外,在大明王朝巔峰鼎盛時期的永樂十八年,大明王朝擁有三千八百餘艘船,其中一千三百五十艘巡船,一千三百五十艘戰船,以及駐紮在南京新江口基地的四百艘大船和四百艘運糧漕船,其中二百五十艘是遠洋寶船,此外還擁有大量護洋巡江的警戒執法船和傳令船!

事實上,威名遠揚的鄭和船隊實際上隻是強大的明帝國海軍的一支海上機動艦隊而已!

那個時候的大明水師,其總規模相當於十個個西班牙無敵艦隊!

然而,仁宣二宗一紙詔令,將這支無敵艦隊鎖進了港口。

曾經千帆競發的盛況,化作岸邊鏽蝕的鐵錨;開拓四海的雄心,湮滅在“休養生息”的奏章裡。

鄭和耗儘畢生心血鑄就的海洋霸權,隨著寶船圖紙的焚毀、航海日誌的塵封,如同退潮的海水般迅速消逝。

當最後一艘福船在歲月中腐朽,中國海權的巔峰時代,終究在曆史的浪濤中沉沒,隻留下零星傳說,訴說著那段輝煌而短暫的海上霸業。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