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霄進入後山後,又找到他“安置”甲士的地方,把身上的衣甲換了回去,從須彌物中取出采花賊的公子華服重新換上,然後沿著小徑回到了前山。
此時葬神峰上戰成一團,甲士們本來打算用火攻,此時也用不上了,因為江湖人已經從屋舍中跑了出來,就算點燃了房屋,也燒不死幾個人。
而且江湖人中也不乏輕功好手和暗器高手,甲士雖然占據了製高點,但沒能占據先手的情況下,無法有效壓製,轉眼就有人攀上了石壁。
領頭的正是清風穀的穀主林若涯,他身法極快,就連雷驚天都擋不住,更不必說這些普通甲士了,林若涯隻是身子一晃,便飛上了石壁,一手快劍在夜色的掩護下更難以防備,轉眼間便有六七名甲士死於林若涯的劍下。
強弩厲害不假,可還是那句話,七步內外是兩重天地。七步之外,弩快,七步之內,劍快。
地麵上的甲士也不得不放棄了弓箭,開始用刀槍近戰。
雖說沙場之上,軍陣的威力肯定強於這些江湖人,但前提是個體素質差不多才行,若是差距太大,再厲害的軍陣也救不回來。
此時大都督府的甲士占了人多勢眾、軍陣配合和披甲的優勢,江湖人則占了修為更高的優勢,一時間竟是殺了個旗鼓相當。
江湖人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有一眾武林高手坐鎮,比如般若上人、張天賜、黃師師、天鬆道長、清霞師太、宮副山主這些六大派的二號人物,還有幾個林若涯這種二流門派的掌門,都是五境左右的修為,個個勢如破竹,鑿開軍陣。
四境高手就更多了,比如先前見到的那個聞香教香主,一對天塌地陷紫金錘還是格外威風,這類人不在少數,比五境高手更多。
也就是甲士的數量夠多,少說也有幾千人,不斷從山路往上湧來,又有弓弩掩護,這才勉強穩住陣腳。
當然了,若是換成同等數量的道門靈官部隊,那就是一邊倒的屠殺了,五境高手也要被集火打死。
一個十人小隊,就能讓元青盛頗為忌憚。真要是幾千靈官,已經是一支橫行天下的大軍。
當初的舊港宣慰司也不過才駐紮了三千靈官。
而且靈官有品級,一品靈官最高能有九境修為,火器也有品級,最高等級的火器可以屠城滅地。
陣法的品相更是不可同日而語,據說大掌教親軍的陣法可以抵禦仙人。
說到底,甲士們拿不下,還是發展的水平太低了,發展才是硬道理。
隻是不見冒牌貨李修難的蹤影。
很快,大都督府這邊的高手也陸續出手。
這樣的大事,當然是大都督親臨,隨著山下的甲士一道登山,這位野心勃勃的大都督全身披著密不透風的重甲,隻是露出一雙眼睛,透出猩紅光芒,行走之間卻又寂然無聲,形成極致的反差。
不得已,六大派的二把手們全都去圍攻這位大都督了。
大都督一身“十三太保橫練”,已然修到了最高境界,身上的重甲也不是凡品,不知以什麼材質製成,堅固無比,六大派二把手們的兵器在這個世界也稱得上一聲神兵利器,卻是破不開甲,再加上大都督的境界更高一籌,已經躋身六境,自然是傷不得大都督分毫。
彆看是六人圍攻,竟然鬥了一個旗鼓相當,這位大都督放在六境之中,也不算是庸手了,絕對是比較靠前的那種。
除了鐵宣之外,另外兩位都督其實也到了。
其中一位都督身材高大,好似一頭人熊,僅僅是往這裡一站,便壓迫感極強,讓人望而生畏。他的兵刃是一對大錘,尋常人用的雙錘不過是拳頭大小,可此人用的鐵錘卻比人頭還大,這一錘頭下去,不說什麼真氣,就是其中的重量和力氣,也能把人砸成肉泥。
這就是典型的一身蠻力,不似正統人仙傳承那般擅長發力精微。不過這些江湖人也不能與李青霄相比,對上此人之後,打得畏畏縮縮,畢竟那大錘頭碰著就死擦著就傷。
另外一位都督卻是個女子,一身紅衣,紮著高馬尾,英氣逼人。
看來這個世界有名有姓的女子高手打定主意不能撞衫,早有默契,現在有白衣、青衣、黃衣、紅衣,多半還會有黑衣,不知能不能湊成一道彩虹。
這位女子都督手持一杆長槍,打起來大開大合,名為“烈火燎原槍法”。
還有好些個全身披甲的鐵甲人,雖然隻是四境修為,但三人成陣,依仗著刀槍不入的特殊鐵甲,對上五境的掌門,竟是不落下風。
從整體實力來說,大都督府還是人多勢眾,對上單獨一派都是碾壓,不過六大派聯手,又能反壓大都督府。
在一片混亂之中,李青霄隨手撿了一杆鐵槍,一路殺到了水月庵眾弟子的身邊。
此時不見清霞師太,隻有蕭惜月正帶領一眾師妹向外突圍,見到李青霄後不由眼神一亮。
“諸位姑娘不必驚惶,我來助你們。”李青霄擺出急公好義的江湖少俠做派,誰又能想到他其實是“朝廷鷹犬”出身呢?另外一個世界的朝廷也是朝廷。
到底什麼是李青霄的表象,什麼是李青霄的底色,那就隻有李青霄自己知道了。
李青霄所學槍法跟他的拳法一般,若想要個好聽的名字,可以叫“無名拳法”和“無名槍法”,不過在道門內部的正式稱呼是“基礎拳法”和“基礎槍法”,不要被“基礎”二字迷惑了,那也是由道門高人總結,都是千錘百煉的經典招數,永不過時。
在此方世界的江湖人看來,李青霄的槍法頗為質樸,卻有一股決戰沙場百戰如火的氣勢。
這也不奇怪,道門本就武德昌盛。
玄聖率領道門擊敗儒門奪取天下時,疆域隻剩下中原。然後便是激戰薩滿教,收複北庭,決戰佛門,收複西域。
二代大掌教鎮壓儒門叛亂。
三代大掌教東征鳳麟洲,設立鳳麟洲道府。
四代大掌教拿下南北婆羅洲,設立婆羅洲道府,後分為南北兩個道府。
五代大掌教拿下東婆娑洲和羅娑洲,設立東婆娑洲道府和羅娑洲道府。
六代大掌教時期鎮壓薩滿教和鳳麟洲天門叛亂。
七代大掌教時期鎮壓西域佛門叛亂。
八代大掌教鎮壓太平道和太一道內亂,促使靈寶道回歸,將南大陸變為道門實控疆域,又拿下西婆娑洲,設立西婆娑洲道府。
九代大掌教時期齊大真人鎮壓南大陸叛亂,並率軍跨過北海,奪取了北大陸的一塊雪原。
道門不是在征伐的路上,就是在鎮壓的路上。
道門維持統治三百餘年而不倒,靠的就是三個字:打得過。
道門的槍法就該有這樣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