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忠出身於南陽,乃是荊州北方有名的豪傑,如今被劉表征辟在帳下,屬於荊楚武人之中的先驅。
蔡瑁看向了黃忠,頗不滿意。
這不是沒事找事嗎?
“漢升說笑了,我聞那劉翊不過十三歲,乃一少年郎,麾下亦不過八千新軍,如何能戰退孫策、擊敗袁術?最多不過是牽製揚州的局勢矣。”
“此等小兒,縱有天子信賴,亦能如何?他還能平定江東,收複江淮?”
說罷,蔡瑁看向了坐在他對麵的蒯良,蒯越兄弟:“子柔,異度,依兩位之見,如何?”
蒯氏在南郡的影響力不下於蔡家,蒯氏兄弟,亦是劉表最為看重之人。
蒯良捋著須子,沒說話。
蒯越則道:“依我看,那劉翊雖年少,不過民間多有傳聞,說其人在京中乾下了不少大事,似有逸才……”
說到這的時候,蒯越看見蔡瑁的臉色有些不善,便又道:“當然了,縱有些許逸才,也終究勢必難敵袁、孫,聽聞劉正禮已失牛渚磯,孫策兵馬直入揚州,幾如無物,此等威勢,恐大局已定。”
眼見蔡,蒯兩大家族的人都這麼說了,黃忠也就不再多言,當即拱了拱手,退往一邊。
劉表笑了。
“漢升何故不言了?”
黃忠施禮道:“軍師與蒯君,皆言劉翊的兵馬不能勝,如此黃某適才所提出的疑問,便如空談,自是不必再言了。”
“不……”
劉表站起身,嚴肅的看著在場諸人,緩緩道:“依某看來,劉翊去往揚州,雖勝算不大,卻未必沒有機會。”
蔡瑁驚訝的看向了劉表。
他不明白,劉表為何要這般說,而且是當眾這般說。
怎麼?就因為他姓劉,你就要捧他?
卻見劉表微笑道:“若是一個時辰之前,老夫的想法,還與德珪一般,覺得劉翊此去恐無勝機,但適才見了劉翊派來的那個使者,老夫方才明白,劉翊在長安所做之事,未必是運氣。”
“此子有些招法!”
蔡瑁有些不服氣。
“使君何出此言?”
劉表微笑道:“見了那張既之後,老夫方才知曉,劉翊此刻除了謀江東之外,竟還在謀算老夫。”
此言一出,滿座皆驚。
不論是蔡瑁還是黃忠,甚至是蒯越,都流露出些許詫異。
他如何謀算荊州了?不就是借道借糧嗎?
唯有蒯良一人沉默不言,也不驚訝,頗為鎮定。
劉先問道:“那劉翊如何謀的使君?”
“穰縣,屯糧。”
大多數人皆不思其解。
劉表徐徐道:“劉翊請我資助他糧秣行軍,將糧食屯於穰縣,又請我嚴加防備,言關中有賊寇會往穰縣奪糧,嗬嗬,這是預以老夫為刀,幫他斬除某人。”
“弘農的張濟!”
蒯越眯起了眼睛:“如今關中,司隸皆殘破,黎庶四散,士族南遷,屍骨露於荒野,百裡無炊煙,朝廷如今全仗尚書台聯絡周邊郡縣望族取糧,自身尚且不足,今破了李傕,必會斷張濟的糧草……他此刻缺糧!”
劉表笑道:“老夫注意此獠之動向很久了,如無意外,他早晚必入寇荊州。”
“老夫沒什麼大本事,但對於那些可能會對荊州造成威脅的人物,卻從來不曾忽視。”
蔡瑁皺眉道:“難道,使君是懷疑……劉翊在派使者來之前,特意將糧食屯於穰縣的事,透露給了張濟?”
劉表歎道:“不是特意,是一定。”
蔡瑁聞言勃然大怒。
“疥癩小兒,焉敢如此!?”
“使君好意資助於他,他竟欲挑撥我等與張濟相爭!難道就不怕我等不予他糧草嗎?”
劉表沒有動怒,他看向蒯良。
“子柔,你一直緘口不言,為何?”
蒯良拱手道:“某適才有所思,故未諫言。”
“君思何事?”
蒯良道:“我思……張濟雄烈,兵精將勇,虎狼之姿,若失此良機以伏之,日後待他再入寇南陽,又何以除之?”
劉表捋著須子大笑起來。
“知吾者,子柔也!不錯,劉翊是在謀我,可他同時又給了老夫一個除掉潛在威脅的機會。”
說罷,劉表看向諸人,道:“諸公可想明白了?為何老夫會覺得,此子到了江東或許會掀起風浪?他能謀老夫,且老夫明知其有所謀,卻還心甘情願的為他做事,試問,誰敢言他此番去揚州必敗?”
話都說到這份上,蔡瑁也不好意思再倔強了。
但其實他心中就是不太服。
他問道:“使君,那……若劉翊果能勝孫,袁,又當如何?”
劉表沉吟片刻,突然正容道:
“同為宗親,時逢亂世,自當引之為援,但前提也要看他對荊州是否有異誌,此皆後話,當隨勢而決。”
……
……
張既很快就將劉表的消息帶回給了劉翊。
劉翊則暫時按兵不動,派人打聽張濟的動向。
果然,己方的兵馬未動,張濟的兵馬就開始在藍田集結,然後迅速向著武官的方向而去,直逼南陽!
很好,那就等張濟和劉表的伏兵在穰縣碰撞完之後,再去南陽。
我這次不但要劉表的糧,我還要張濟的兵!
……
……
此刻是深夜時分,整片天空也不見多少亮光。
在臨時搭建的營地中,劉翊站在高台之上。
黑夜時分,劉翊的目力雖然不錯,但在光亮不足的情況下,他依舊看不清下方士卒的具體人數。
但從那些不斷傳來的喘息聲中,他還是能夠大約推斷出數量。
夜間行軍作戰,也一直是新軍組建之後,在朱儁的指揮下要操練的必修課之一。
眼見將士們已經聚集的差不多了,劉翊轉身對李典道:
“曼成,稍後我與公明去破敵,這營地就交給你了!”
劉翊正在等待劉表與張濟勝負的消息,突然卻得到了斥候傳來的消息,說是在藍田西北的鄉聚發現了一支南匈奴的部隊正在劫掠當地百姓。
劉翊經過深思熟慮,臨時決定夜襲這支匈奴軍。
一是解決當地百姓之困苦,二是順手練練兵。
為了保證這次突襲能夠得到充足的作戰經驗,同時也要保證夜襲的成功,他帶去三千人馬,而留給李典五千人守護營地。
曆史上,李典善守是出了名的,所以,從現在開始,劉翊就要針對手下人的能力,重點培養他們的特長。
隻是李典畢竟年少,頭一次領軍駐守,劉翊還是有些擔憂。
似看出了劉翊的擔心,李典當即道:“翼德你儘管自去!有某在此,縱使有賊人來襲,我亦保證不丟本陣,定支撐到你回援為止!”
劉翊鄭重的點頭,隨後又轉頭看向徐晃。
此一戰突襲,徐晃便是他的先鋒。
曆史上,徐晃善長驅,由他負責帶領頭部兵馬,在合適不過。
隨後,劉翊便吩咐昔日羽林左右監的幾位司馬,讓他們吩咐騎士們,用破布袋包裹戰馬的蹄子,同時人銜枚,馬銜草,暗中前進。
而這一戰,龐德也隨同劉翊前往。
一行人馬在劉翊,徐晃和諸位司馬的帶領下,悄悄行軍,為了保證夜襲的穩妥,騎兵沿途都是放緩速度,儘量減少聲響。
不過即使如此,這一路上還是走丟了兩百個士卒。
在古代,不論是多麼精悍的軍隊,一旦夜襲就會有士兵走丟,這是沒有辦法的事,畢竟這個時代的夜盲症患病率極高,夜間光照又少,在精悍的部隊,也不可能做到夜間行軍一人不失。
在距離匈奴營地的前幾裡地,徐晃派人詢問劉翊,是否可以加速行軍了。
劉翊同意。
夜襲這個東西,是先緩後疾!
先緩,是為了不要暴露行動。
後疾,是為了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
距離離的遠,要壓低腳步,緩慢行軍,避免一切暴露的可能,不要給對方準備的機會。
可一旦離近了,不論多麼隱秘的行軍,也必然暴露,這個時候,就要加速行軍,也是為了不給對方準備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