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天幕直播靖難,朱棣你彆跑! > 第042章 景隆再掛帥,呂氏發怒

第042章 景隆再掛帥,呂氏發怒(1 / 1)

推荐阅读:

天幕銀光流轉,不再聚焦於驚心動魄的單場戰役,而是如同翻動書頁般,快速掠過建文元年末至二年春的北地烽煙。

畫麵碎片般閃現:

風雪漫卷的大同城下,燕軍鐵騎呼嘯而過,城頭守軍驚惶張望,卻不見攻城,唯有煙塵滾滾。

【燕軍佯攻大同!】

保定城垣之外,箭雨如蝗,喊殺震天,燕軍攻勢如潮又倏然退去,留下滿地狼藉。

【激戰保定!】

燕軍旗幟在河北、山西的城池關隘間飄忽遊走,忽東忽西,攪得南軍疲於奔命,後方糧道屢遭襲擾。

【數月間,燕王朱棣以攻代守,疲敵擾敵,南軍顧此失彼,疲態儘顯。】

畫麵流轉加速,時間之河奔湧至建文二年四月。

鏡頭猛地拉高,俯瞰遼闊的華北平原。

大地之上,無數旌旗招展,營帳連綿,刀槍的寒光彙聚成一片令人心悸的金屬海洋!規模之宏大,竟絲毫不遜於去年圍攻北平之時!

一麵巨大的“李”字帥旗,在如林的旗海中,格外刺眼地矗立在中軍位置!

冰冷的文字,伴隨著中軍帥旗下那個熟悉(對洪武朝眾人而言)又令人生出無限荒誕感的身影,砸落天幕:

【建文二年四月,建文帝再集六十萬大軍!命曹國公李景隆為帥,二次北伐,進剿燕藩!】

“李”字帥旗在風中獵獵作響,旗下,李景隆一身嶄新帥鎧,端坐駿馬之上,麵容肅穆(至少表麵如此),接受著三軍將士的(稀稀拉拉?)的參拜。那畫麵,充滿了某種宿命輪回般的黑色幽默。

“允炆——吾兒——!!!”

一聲淒厲、尖銳、充滿了極致驚怒與絕望的嘶喊,如同裂帛,驟然刺破了奉天殿偏殿的寂靜!

那聲音是如此失控,如此失儀,竟穿透了殿門的阻隔,清晰地傳入了正殿每一個人的耳中!

隻見太子繼妃呂氏,這位向來以溫婉端莊示人的未來皇太後(自認),此刻竟霍然從繡墩上站起!她頭上的九翬四鳳金釵因劇烈的動作而歪斜,珠翠搖晃,臉上精心維持的雍容徹底碎裂,隻剩下扭曲的驚怒和難以置信的蒼白!

她手指顫抖地指著天幕上那麵刺眼的“李”字帥旗和李景隆的身影,聲音因極致的憤怒而變調、嘶啞:

“你傻了嗎?!你瘋了嗎?!你怎麼還敢!怎麼還敢把六十萬大軍交給李景隆這個天字第一號的內鬼?!你是嫌敗家敗得不夠快?!嫌江山丟得不夠徹底?!還是嫌你母後我活得太長,要生生把我氣死在這洪武朝嗎?!李景隆!李景隆!他就是朱棣插在你心窩子裡的一把刀啊!!”

呂氏狀若瘋魔,胸脯劇烈起伏,眼中是熊熊燃燒的怨毒和一種被至親背叛般的絕望。

她精心算計、苦心維護的未來,眼看就要再次毀在這個草包加內奸手裡!

巨大的刺激讓她徹底撕下了平日的偽裝,將內心最刻毒的詛咒和最深沉的恐懼,赤裸裸地暴露在所有人麵前!

“啪嗒!” 她因激動而揮舞的手臂,不慎將案幾上一個青玉茶盞掃落在地,摔得粉碎!如同她此刻碎裂的“皇太後”美夢。

呂氏那失控的尖叫和茶盞碎裂的脆響,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巨石,讓整個奉天正殿瞬間陷入一片詭異的死寂。

朱元璋臉上的肌肉狠狠抽搐了一下,他緩緩轉過頭,看向偏殿方向,眼神複雜難明,有對呂氏失儀的惱怒,但更多的是一種……深切的茫然和荒誕感。

他張了張嘴,似乎想罵什麼,最終卻化作一聲長長的、充滿疲憊的歎息。

馬皇後眉頭緊鎖,眼中是濃濃的憂慮和對未來那個孫子允炆決策的深深不解。

太子朱標臉色煞白,身體晃了晃,被身邊的侍從慌忙扶住。

他看看天幕上那六十萬大軍和李景隆的帥旗,又看看偏殿方向,嘴唇哆嗦著,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勳貴大臣們更是麵麵相覷,臉上的表情精彩紛呈:驚愕、茫然、哭笑不得、匪夷所思……種種情緒交織。

“這…這……” 李文忠本人更是如同被雷劈中,老臉漲得通紅,恨不得立刻挖個地洞鑽進去。

兒子被未來皇後(他視角的呂氏)如此當眾唾罵詛咒,他這個當爹的,真是羞憤欲死,卻又……無言以對!

短暫的死寂後,是壓抑不住的、如同蚊蚋般的竊竊私語,彙成一片充滿荒誕感的聲浪:

“還…還用李景隆?”

“六十萬!又是六十萬!建文皇帝…這是…送錢送糧送人送江山上癮了?”

“一次不夠,還要梅開二度?生怕他四叔家底不夠厚?”

“看不懂…真的看不懂…難道真如太子妃所言…是嫌敗家太慢?”

“燕王殿下怕是要笑醒了吧?這哪是討逆?分明是親侄子千裡送江山,禮重情更重啊!”

一種“建文帝是不是腦子有坑”的集體錯愕感,彌漫在整個奉天殿。呂氏那失態的尖叫,竟詭異地道出了所有人的心聲。

在一片荒誕的議論聲中,魏國公徐達那沉穩而略帶沙啞的聲音響起,如同冷水澆頭,讓殿內稍稍安靜下來。

“陛下,娘娘,諸位,” 徐達出列,對著禦座和眾人拱了拱手,臉上帶著一種曆經滄桑的老將特有的無奈和洞察,“太子妃殿下之言雖…激烈了些,卻也是關心則亂,情有可原。”

他話鋒一轉,目光掃過天幕上那龐大的軍陣和李景隆的身影,語氣沉重:

“然則,我等在此,是以天幕為眼,洞悉前後因果,自然覺得用李景隆荒謬絕倫。可那建文朝中的允炆陛下呢?他身在南京深宮,所能看到的,恐怕隻有前線一份份語焉不詳、甚至可能被文過飾非的戰報!”

徐達微微搖頭:

“鄭村壩大敗,喪師十餘萬,丟儘軍資。這份罪責,總得有人來背。李景隆逃回德州,他是如何上報的?是將敗因歸於燕逆狡詐、天時不利、將士畏寒?還是…歸於瞿能等將領貪功冒進、不聽帥令?甚至是歸於朝廷糧草不濟、援兵不至?”

他的分析,直指古代戰爭中信息傳遞的模糊和主帥推卸責任的可能。

“允炆陛下,一個長於深宮、未經戰陣的年輕人,他如何能分辨其中真偽?他所能倚重的,除了身邊齊泰、黃子澄這些同樣紙上談兵的文臣,還能有誰?” 徐達的聲音帶著一絲悲憫,

“至於換將?” 他苦笑一聲,目光掃過殿內勳貴,尤其在李文忠身上停留一瞬,帶著深意,“耿炳文已敗,老將凋零。剩下的…誰堪大任?難道用我兒允恭?”

提到自己兒子,徐達語氣更是無奈:

“允恭他…是燕王妃的親弟弟!是朱棣嫡親的小舅子!建文陛下敢用嗎?他敢把六十萬大軍,交給燕王的至親統領嗎?他敢賭徐家的忠心,能壓過骨肉親情嗎?”

徐達的話,如同冰冷的現實之錘,敲碎了殿內彌漫的荒誕感。

無人可用!猜忌深重!信息壁壘!這才是建文朝堂血淋淋的現實!

用李景隆,不是建文帝傻,而是在那個扭曲而絕望的時局下,這竟成了一個看似最不壞、或者說唯一看似“可靠”(至少家世顯赫、與皇室關係近)的選擇!

“所以,” 徐達最後長歎一聲,聲音回蕩在寂靜的大殿,“非景隆不可?非景隆不可也!此乃…建文朝廷之悲,亦是天下之悲!”

他這句沉痛的總結,為這場荒誕的“景隆再掛帥”風波,蒙上了一層濃重的、令人窒息的無奈與宿命感。

偏殿內,呂氏似乎也被徐達這冷靜到殘酷的分析所觸動,那歇斯底裡的尖叫終於停歇,隻剩下壓抑的、絕望的啜泣。

而正殿之上,朱元璋麵沉似水,眼中寒光閃爍,不知在想些什麼。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