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的中秋月華尚在宮簷流淌,天幕卻將一片刺目的素白,粗暴地潑灑在奉天殿內外!
畫麵不再是金戈鐵馬或海疆萬裡,而是大明帝國最核心的宮闈——坤寧宮。
然而此刻,這裡沒有母儀天下的雍容,隻有一片令人窒息的死寂與哀慟。宮門內外,素幡垂落,白燭高燃,宮人內侍皆縞素,垂首肅立,悲泣之聲壓抑地彌漫在空氣中。
鏡頭猛地推向內殿。鳳榻之上,靜靜躺著一位麵容蒼白卻依舊端莊的女子。雖無華服珠翠,隻著素色中衣,但那眉宇間的堅毅與曾經母儀天下的氣度,仍依稀可辨——正是徐皇後(徐妙雲)。她雙目緊閉,氣息全無,仿佛隻是沉睡,卻再也喚不醒。
“母後——!!!”
一聲撕心裂肺的悲號炸響!三個高大的身影幾乎是連滾帶爬地撲倒在鳳榻前冰冷的地磚上!
為首的正是太子朱高熾,他本就肥胖的身軀此刻因巨大的悲痛而劇烈顫抖,如同被狂風摧折的山巒,臉上的肥肉因哭泣而扭曲,涕淚橫流,幾乎喘不過氣。
他身旁的漢王朱高煦,這位以勇武剛烈著稱的皇子,此刻也像被抽掉了脊梁,緊握的雙拳砸著地麵,發出沉悶的“咚咚”聲,虎目含淚,喉嚨裡發出野獸般的嗚咽。
最小的趙王朱高燧,更是伏在母親榻邊,哭得渾身抽搐,不能自已。三兄弟的悲聲彙聚成一股絕望的洪流,衝擊著天幕下每一個人的心神。
旁白音帶著沉痛的歎息響起:“永樂五年七月乙卯,皇後徐氏崩,年四十六。”
這噩耗,如同兩道無形的霹靂,同時狠狠劈向應天城的兩處!
魏國公府,內院。
謝夫人(徐達夫人,燕王妃徐妙雲、徐輝祖、徐增壽生母)正獨自倚在錦榻上,心神不寧地看著天幕。
自從天幕揭露幼子徐增壽被建文斬殺、長子徐輝祖被圈禁的未來,她便如驚弓之鳥,深居簡出,避開一切可能麵聖的場合(此前因其生父謝再興叛變投張士誠的陰影始終如芒在背,所以大明開國以來,她始終是身居簡出)。
此刻,她眼睜睜看著自己最引以為傲、最是心疼的長女妙雲,那毫無生氣的麵容在天幕上放大……那鳳榻上冰冷的身體,仿佛抽走了她所有的力氣和魂魄。
“妙雲……我的兒啊……”一聲短促、微弱到幾乎聽不見的悲鳴從她唇間溢出,眼前驟然一黑,手中緊握的帕子無聲滑落。她身體一軟,如同斷線的木偶,悄無聲息地暈厥在錦榻之上,臉色灰敗如紙。
奉天殿內。
徐達正侍立在勳貴班列之首,強打精神當徐皇後崩逝的畫麵和旁白那“年四十六”的字句清晰傳來時,這位一生征戰、見慣生死的開國第一功臣,身軀猛地一晃!如同被萬鈞重錘當胸擊中!
“呃……”一聲壓抑不住的悶哼從他喉間擠出。他腳下那堅實如磐的下盤竟第一次顯出了不穩,踉蹌半步,沉重的戰靴重重踏在光潔的金磚之上,發出“咚”的一聲悶響!
他臉色瞬間變得慘白,額頭青筋暴起,那雙曾洞穿千軍萬馬的眼睛,此刻卻充滿了不敢置信的痛楚和茫然!
女兒……他視若珍寶的長女,未來母儀天下的皇後,竟然……隻活了四十六歲?
比天幕透露的、他這老父的壽數還短?!巨大的打擊讓這鐵打的漢子也幾乎支撐不住,若非強大的意誌力硬撐,隻怕也要當場倒下。殿內瞬間死寂,所有目光都駭然地聚焦在這突然失態的老帥身上。
天幕並未因徐家的悲慟而停滯,旁白音轉為一種深沉而略帶唏噓的敘述:
“徐皇後崩逝,於永樂皇帝朱棣而言,非止中宮之失,實乃半身摧折!二人結發於微末,共曆北平九死一生之困局。靖難烽火中,徐皇後親率弱兵,死守危城,拒李景隆五十萬大軍於城外,為燕王保住最後根基!此等患難與共、生死相托之情,非尋常帝後可及。”
畫麵配合著旁白,閃現過北平城頭,徐皇後身著戎裝、指揮若定的堅毅側影;閃現過朱棣在應天奉天殿前,於萬眾矚目之下,竟不顧帝王威儀,親手將皇後冊寶授予徐氏手中的特殊場景(遠超常規禮儀)!那份鄭重與情深,透過天幕,清晰可感。
“故徐皇後崩後,永樂皇帝悲痛逾恒,輟視朝百日,素服禦西角門一年。更下詔命,徐皇後喪禮,一應規製,皆超常典,務極哀榮。”
畫麵是浩大肅穆的出殯儀仗,朱棣孤獨地站在高台之上,玄衣素服,身影在秋風中顯得異常蕭索。旁白話鋒一轉,帶著洞悉曆史的蒼涼:
“然此痛徹心扉,亦使永樂性情漸變。史載,自徐皇後崩,永樂皇帝餘生十七載,深宮寂寥,再未立後,亦無新納妃記載(注:雖有妃嬪,但未再立後且感情疏淡)。其一生三子四女,皆為徐皇後所出。帝後情深至此,亦成孤絕之始。此情此景,與太祖高皇帝洪武十五年馬皇後崩逝後,性情陡變,大行誅戮之往事,何其相似乃爾!”
“嘶……”
這最後一句類比,如同數九寒天裡最凜冽的冰風,瞬間刮過奉天殿內外所有勳貴的心頭!
李文忠、馮勝、傅友德……乃至剛剛因“沐”字旗驚魂未定的沐英,無不感到一股刺骨的寒意從腳底板直衝天靈蓋!
馬皇後崩於洪武十五年,那是所有老臣心頭一道最深的疤!自那之後,仁慈寬厚的洪武皇帝仿佛換了一個人,屠刀高舉,牽連無數!直至後來的藍玉案……那血色的十年,是懸在他們所有人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難道……未來的永樂朝,也要因為徐皇後的早逝,重蹈這“帝失賢後,君心孤戾,屠刀再起”的覆轍?!巨大的恐懼,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間淹沒了勳貴們剛剛因天幕展示海權而升起的一絲豪情。
暖閣內,朱元璋緊緊握著馬皇後的手。這位鐵血的開國之君,此刻看著天幕上兒子朱棣那蕭索孤絕的背影,看著那與愛妻生死永隔的淒涼,再聯想到旁白將自己與老四的遭遇相提並論,一股難以言喻的悲涼和宿命感猛地攫住了他。
他用力攥著馬皇後溫軟的手,仿佛想抓住什麼,渾濁的眼中竟罕見地泛起一絲水光,聲音沙啞低沉,帶著從未有過的脆弱和迷茫:
“妹子……你說,莫非咱坐的這龍椅……這至高的位置,天生帶著詛咒?定要吸儘坐在旁邊、至親至愛之人的骨血為祭,才能坐得穩當?!”
他像是在問馬皇後,又像是在質問那無形的命運,“早知道要付這般代價……”
老朱的聲音哽咽了,後麵的話堵在喉嚨裡。他比誰都清楚,即便早知如此,他朱元璋也絕不會舍棄這染血的龍椅!這是他用命搏來的江山!
這股悲愴來得快,去得也快。帝王的理性瞬間壓倒了那一閃而逝的軟弱。
他深吸一口氣,目光轉向殿內剛剛被內侍用參湯救醒、臉色依舊蒼白如紙、強撐著站立的徐達。
朱元璋的眼神變得複雜難辨,有幾分刻意流露的沉痛,但更深處,卻湧動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塵埃落定般的輕鬆——徐皇後一去,徐家外戚坐大、影響皇權的最後一點隱憂,徹底煙消雲散了!
他清了清嗓子,用一種帶著明顯遷怒和推諉、卻偏偏顯得語重心長的口吻,對著徐達(實則讓所有人都聽見)沉聲道:
“天德(徐達字)啊,節哀!徐家大姑娘……福薄啊!”他頓了頓,話鋒陡然一轉,語氣帶上強烈的責備,“可恨老四!遷都之事,拖拖拉拉!若他早些聽咱……咳,早些決斷,離開應天這陰濕之地,速速遷往北京那乾爽龍興之地,徐丫頭的身子骨,說不定就能養好了!何至於……何至於此啊!”
這番話,將徐皇後早逝的“責任”,巧妙地推到了朱棣遷都遲緩上,既安撫(或者說堵住)了悲慟的徐達,更在無形中再次強調了他對遷都北京的“先見之明”和朱棣的“過失”。帝王心術,深不可測。
與此同時,天幕畫麵再轉,聚焦於朝堂。
“然徐皇後崩逝,影響遠不止於帝心。”旁白音變得冷峻,“儲位之爭,因國母這根定海神針的消失,暗流再湧!太子朱高熾雖在永樂前四年,以其仁厚、勤勉及理政之能,尤其在靖難後勤、遷都籌備等實務中表現卓異,已贏得文臣集團普遍支持。且隨著‘靖難第一功臣’、太子最堅定擁護者之一、成國公朱能的英年早逝(永樂四年征安南途中病卒),漢王朱高煦在朝中的強力奧援折損大半……”
畫麵閃現朱高熾於文華殿伏案理政,身形疲憊卻一絲不苟;閃現朱能靈柩歸京,朱高熾撫棺痛哭,文臣們黯然神傷;再閃現漢王朱高煦,雖在武臣中仍有影響力,但眼神中已難掩焦躁與不甘。
“然,漢王倚仗‘靖難武功’及帝之些許偏愛,仍未死心。徐皇後在世時,尚能以其威望與智慧,調和鼎鼐,約束諸子,平衡朝局。其一旦崩殂,太子朱高熾頓失最強大、亦是最親近的屏障與支持。來自漢王及其餘黨的壓力,驟然倍增!未來儲位之穩固,陰雲再聚。”
奉天殿內,朱元璋看著天幕上燕長孫朱高熾那肥胖身軀承受的巨大壓力,眉頭緊鎖,再看向燕次子朱高煦那桀驁的眼神時,目光深處已是一片冰冷。
勳貴們則噤若寒蟬,從徐皇後之死引發的勳貴末日聯想,又跳到了未來殘酷的奪嫡之爭,隻覺得這天幕每放一幕,他們脖子上的繩索,就仿佛又勒緊了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