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露,鹹陽宮的宮門剛剛開啟,趙高便已帶著王命來到了蓋聶的府邸。
"方縣令,陛下有旨,命你即刻入章台宮覲見。"趙高站在庭院中,臉上掛著淡淡的微笑,聲音溫和卻不容拒絕。
方銘剛剛洗漱完畢,聞言微微一怔,但很快恢複了平靜:"臣遵旨。"
蓋聶此時也已整裝待發,淵虹劍懸於腰間,淡淡道:"我正好要去宮中當值,一同走吧。"
趙高微微頷首,目光在蓋聶的劍上停留了一瞬,又很快移開:"蓋先生請便,不過陛下隻召見了方縣令一人。"
三人沿著鹹陽宮的宮道緩步而行,晨曦灑在青石板上,映出淡淡的光暈。方銘走在蓋聶身側,餘光卻不時瞥向趙高。
(正史上記載的趙高,指鹿為馬,禍亂朝綱,是個不折不扣的奸佞劊子手……但眼前的趙高,言行舉止恭敬有度,深得秦王信任,與史書相差甚遠。)
(是史書記載有誤,還是這個世界的趙高另有不同?)
方銘心中思緒翻湧,但麵上依舊平靜。蓋聶似有所覺,低聲道:"專心。"
方銘輕輕點頭,不再多想。
到了章台宮外,蓋聶停下腳步,對方銘道:"安心。"
趙高微微一笑:"蓋先生放心,陛下隻是問幾句話,不會耽擱太久。"
方銘深吸一口氣,獨自邁入章台宮。
章台宮內,燭火幽幽,空曠的大殿中隻有趙高一人侍立在一旁。嬴政尚未到來,空氣中彌漫著沉靜的壓迫感。
方銘站在殿中央,目光掃過四周。殿內陳設簡樸,唯有正中的青銅王座泛著冷光,彰顯著無上的威嚴。
趙高站在一旁,雙手交疊於袖中,臉上依舊帶著那抹淡淡的微笑,看不出任何情緒。
(秦王竟如此信任趙高,連私下召見都隻讓他一人服侍……)
(此人究竟是真忠心,還是隱藏極深?)
方銘心中警惕,但麵上不顯,隻是安靜地等待著。
片刻後,殿外傳來沉穩的腳步聲。
嬴政到了。
嬴政自殿後龍行虎步而來,玄色龍袍垂落,腰間佩劍輕叩玉帶,發出冷硬的聲響。他並未立即看向方銘,而是徑直走向青銅案幾,拂袖坐下,取過一卷竹簡,朱筆蘸墨,開始批閱。
殿內寂靜,唯有竹簡翻動的沙沙聲。方銘立於殿中,神色平靜,目光低垂,既不焦躁,亦不惶恐。趙高侍立一旁,眼角餘光偶爾掃過少年縣令,似在揣測他的心思。
待最後一卷奏折合上,嬴政終於抬眼,目光如淵,直刺方銘。
"知道為何召你?"
方銘拱手一禮,聲音清朗:"臣猜測,是因與馮大人所談之事。"
"猜得不錯。"嬴政指尖輕叩案幾,"那便說說,何謂'攤丁入畝'?"
方銘略一沉吟,隨即開口:
"回陛下,所謂'攤丁入畝',便是將人丁稅並入田畝稅,廢除以人頭征稅之製,改為按田畝多少征稅。"
嬴政目光微動,但未打斷。
方銘繼續道:"如今秦法,賦稅分兩種——一為田賦,按畝征收;二為口賦,按丁征收。然豪強兼並土地,隱匿人口,致使朝廷稅收流失,而貧民負擔沉重。"
"若行'攤丁入畝',則稅賦隻計田畝,不計人口。田多者多繳,田少者少繳,無田者不繳。"
嬴政眼中閃過一絲銳光:"此策既能抑製兼並,又能減輕貧民負擔,為何不告訴馮劫?"
方銘深吸一口氣,道:
"因時機未至。"
"其一,六國未滅,天下未定。若貿然推行,豪強必聯合六國餘孽反撲,動搖國本。"
"其二,秦法尚以'耕戰'為本,若廢丁稅,恐削弱征兵之基。"
"其三……"方銘略一停頓,"此策需清丈天下田畝,而如今各地豪強隱匿土地,官吏盤根錯節,若強行推行,必遭反噬。"
嬴政沉默片刻,忽然冷笑:"依你之見,何時可行?"
方銘抬眸,目光堅定:"待天下一統,陛下威加海內,再以雷霆手段推行,方可功成。"
殿內一時沉寂。
嬴政凝視方銘良久,忽然開口:
"說的很好。"
方銘心中一凜,但麵上不顯,隻是恭敬道:"臣不過拾人牙慧,馮大人學識淵博,隻是未及詳述。"
嬴政不置可否,隻是揮了揮手:不過有一點你說錯了。"
方銘抬起頭,疑惑的望向嬴政。
嬴政的目光驟然銳利如劍,指節在青銅案幾上重重一叩,聲如金鐵交鳴。
"時機未定?"
他的聲音低沉而冷硬,仿佛裹挾著函穀關外的朔風。
"楚國不行!趙國不行!其餘的幾國也不行!”
方銘心頭一震,但麵上依舊沉靜。
嬴政緩緩起身,玄色龍袍垂落,腰間佩劍輕震,龍紋吞口在燭光下泛著森然寒意。他一步步走下玉階,聲音如雷滾過殿宇:
"唯獨不是秦國!"
"老秦人從隴西打到函穀,從河西打到中原,靠的是什麼?"他猛地一揮袖,殿內燭火齊齊一暗,"是骨子裡的狠勁,是寧可斷頭也不折腰的膽識!"
方銘垂首,但脊背依舊筆直。
嬴政盯著他,忽然冷笑:"你說豪強會反撲?那便讓他們反!朕倒要看看,是他們的脖子硬,還是大秦的劍利!"
殿內死寂,連趙高都屏住了呼吸。
良久,嬴政話鋒一轉:"不過有一點你說對了——現在確實不是全麵推行的時機。"
他轉身走向懸掛的七國地圖,指尖重重按在藍田的位置:"你的所思所想太過超前,此間估計沒人能完全判斷出來到底如何。我不行,袞袞諸公也不行。不過我為嬴政,自當橫掃六合。”
"方銘。"帝王的聲音忽然平靜下來,卻更令人心悸,"朕許你把藍田當試點。"
方銘猛地抬頭,正對上嬴政深淵般的眼睛:
"期間所有事務全權交給你。若成,朕允你文相之位,於左右二相之上。“
"若敗了……"嬴政的指尖劃過自己的咽喉,"你知道後果。"
窗外驚雷炸響,暴雨傾盆而下。
嬴政的話如雷霆炸響,震得方銘心神俱顫。
(這就是祖龍的霸氣……橫掃六合,睥睨天下!)
(他不在乎豪強反撲,不在乎阻力重重,他隻信手中之劍,隻信老秦人的鐵血!)
方銘深吸一口氣,胸中熱血翻湧,當即單膝跪地,抱拳行禮,聲音鏗鏘如鐵:
"陛下既信臣,臣必不負所托!"
他抬起頭,目光灼灼,一字一頓:
"最多三年,臣會讓藍田——變成世人看不懂的存在!"
嬴政盯著他,嘴角緩緩勾起一抹冷峻的弧度:"好,朕等著看。"
方銘並未立即告退,而是略一沉吟,又道:"陛下,臣還有一事相求。"
"講。"
"變法需錢糧支撐,臣請撥一筆啟動之資。"
嬴政眉峰微挑:"要多少?"
方銘沉聲道:"百萬貫。"
這個數字一出,連侍立一旁的趙高都忍不住眼皮一跳。百萬貫,足以供養一支萬人精銳整整一年!
然而,嬴政連眼睛都沒眨一下,直接揮手:"準了。"
他看向趙高:"從朕的內庫撥付,三日內送至藍田縣衙。"
趙高躬身:"諾。"
嬴政重新坐回王座,指尖輕敲案幾:"方銘,記住你今天說的話。"
方銘肅然:"臣,萬死不辭。"
嬴政不再多言,隻是揮了揮手,示意他退下。
方銘深深一禮,轉身離去。走出章台宮時,外麵暴雨已停,天光破雲,映照出鹹陽宮巍峨的輪廓。
(三年……)
(我要讓藍田,成為大秦未來的縮影!)
隨後的時間裡,嬴政並沒有再對方銘詢問藍田的事情,而是跟方銘隨意的聊著天。
"聽聞你師出鬼穀?"
方銘原本肅立的身姿微微放鬆,語氣也自然了幾分:"回陛下,臣確實曾在鬼穀門下求學,不過學的是文道,而非縱橫之術。"
嬴政眉梢微挑:"哦?那鬼穀子可曾教你些有趣的東西?"
方銘笑了笑:"師父他老人家最愛講些稀奇古怪的道理,比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又比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話一出口,他忽然意識到自己似乎說漏了嘴——這可是孟子的話,在秦國的法家氛圍裡,多少有些不合時宜。
然而,嬴政並未動怒,反而露出一絲興味:"鬼穀子倒是敢說。"
方銘鬆了口氣,心中暗想:(看來嬴政對鬼穀一脈還是頗為敬重的,幸好幸好……)
聊開了之後,方銘骨子裡的現代人思維逐漸占據上風,言辭間少了幾分拘謹,多了幾分隨性。
"陛下,您知道嗎?臣在鬼穀的時候發明過一種叫做“水車”的東西能自動引水灌溉,比人力省事多了!”
哦?"嬴政來了興趣,"詳細說說。"
方銘眼睛一亮,當即手舞足蹈地比劃起來:"就是架個大輪子,靠水流推動,輪子上綁著竹筒,水就被帶上來了!若是能在關中推廣,農事效率至少能翻一倍!"
嬴政若有所思:"有點意思。"
方銘越說越起勁,又扯到自己在鬼穀時研究的"杠杆原理",甚至還用茶盞和竹簡在案幾上擺了個簡易模型,演示如何"四兩撥千斤"。
嬴政看著這個突然變得話多的少年縣令,眼中閃過一絲笑意。
(有趣,朝中大臣見了朕,不是戰戰兢兢,就是阿諛奉承,倒是這小子,聊起這些奇技淫巧,反倒放得開。)
不知不覺,日影已近正午。趙高悄聲提醒:"陛下,該用膳了。"
嬴政看向方銘:"留下用膳吧。"
方銘這才驚覺自己竟然在皇帝麵前滔滔不絕講了小半個時辰,連忙收斂神色,拱手道:"謝陛下厚愛,但臣打算馬上就要便啟程赴任,行裝尚未收拾妥當……"
嬴政略一沉吟,倒也沒強求:"既如此,朕讓趙高送你回府。"
方銘受寵若驚:"這如何使得……"
"無妨。"嬴政揮了揮手,"趙高,備車。"
出了章台宮,趙高親自引路。宮道兩旁,侍衛們看到中車府令竟為一個少年縣令引路,無不暗自咋舌。
"方大人深得陛下青睞啊。"趙高笑眯眯地說道,聲音輕柔如蛇信。
方銘笑了笑:"蒙陛下錯愛。"
(這家夥在曆史上可是個狠角色,得小心應對……)
晨光斜照,將二人的影子拉得修長。趙高步履輕緩,臉上始終掛著那抹似有似無的微笑。
方銘側目看了他一眼,忽然開口:
"趙大人深得陛下器重,連內庫調撥之事都交由您經手,實在令人欽佩。"
趙高聞言,腳步微微一頓,隨即笑意更深,聲音卻壓低了幾分:"方縣令言重了。陛下天威浩蕩,奴婢不過是儘忠職守,豈敢辜負信任?"
他說話時微微躬身,姿態恭敬至極,仿佛"嬴政"二字一出口,便需以最謙卑的姿態應對。
方銘目光微動。(此人表麵恭順,但曆史上可是禍亂秦廷的巨奸……眼下雖看不出端倪,但不可不防。)
趙高似未察覺他的審視,轉而笑道:"倒是方縣令,年少有為,陛下對您可是寄予厚望啊。"
他袖手而行,語氣溫和,卻意味深長:
"藍田雖小,卻是陛下欽點的'變法之始'。他日方縣令若成大業,莫忘了提攜奴婢一二。"
方銘心中一凜。(這話聽著恭敬,卻暗藏試探……)
他麵上不顯,隻拱手一笑:
"趙大人說笑了。在下初入仕途,還需您多多指點。"
二人行至宮門,趙高駐足,微微頷首:"就送方縣令到此了。三日內,百萬貫錢糧必送至藍田縣衙。"
方銘鄭重還禮:"有勞趙大人。"
出了宮門,並沒有發現蓋聶,於是方銘也樂的悠閒,自己晃晃悠悠的往府邸走去,路過集市的時候順道把午飯也解決了。
不得不說,這個世界的秦朝的夥食要比曆史上的秦朝好的多的多。竟然都有煎炒烹炸這類的技術了!要知道,曆史上的秦朝可絕大多數都是吃的煮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