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銘迎著滿朝文武的目光,緩緩補充道:"臣還有一個請求——請允許長公子扶蘇隨軍出征。"
這句話如同巨石砸入靜水,朝堂瞬間沸騰。
"荒謬!"李斯笏板"啪"地砸在地上,"長公子乃國之根本,豈能輕涉險地?"
王翦濃眉緊鎖,甲胄鏗鏘作響:"方大人,此事萬萬不可!"
老將軍急得白須亂顫:"戰場流矢無眼,老臣當年親眼見過匈奴鳴鏑射穿三層鐵甲!"
九卿席間炸開鍋來:
"邊塞苦寒,公子金枝玉葉如何受得?"
"萬一有個閃失,動搖國本啊!"
"方銘你其心可誅!"
聲浪幾乎掀翻殿頂時,嬴政指尖輕叩案幾。"當"的一聲清響,滿朝肅靜。
"理由。"帝王聲音不辨喜怒。
短短二字,卻讓殿內溫度驟降。
方銘深吸一口氣,袍袖下的手指微微收攏:"陛下,扶蘇公子未來注定要統禦這萬裡山河。"他抬頭直視帝王,"而統禦帝國的人——不能不懂軍事。"
李斯急聲打斷:"長公子可閱兵書、觀演武,何必"
"紙上談兵終覺淺。"方銘聲音陡然提高,"當年趙括熟讀兵書,結果如何?"他轉向嬴政,"唯有真正的戰場,才能洗去公子身上的稚嫩。"
殿角銅漏滴答作響。方銘看見帝王冕旒下的眸光微微閃動,繼續道:"臣教導公子三年,深知他心懷仁德,卻缺了殺伐決斷。"手指無意識摩挲著腰間玉玨,"隻有在血火中淬煉過的長公子,才是臣心中完美的學生。"
最後一字落下,九卿席間炸開鍋來。李斯麵色鐵青正要反駁,卻見嬴政緩緩抬手。
"扶蘇年幼,又剛剛上任頻陽,此事下次再說。"
輕描淡寫的幾句話,就把這件事情給否決了。
"陛下!"王綰撲出隊列,"老臣以三朝元老的身份"
"王老。"嬴政突然起身,十二旒玉珠碰撞出清脆聲響,"你可知寡人十三歲登基時,呂不韋如何說?"玄色龍靴踏過丹墀,"他說'王上年幼,當靜養深宮'。"
帝王每走一步,袖間暗繡的玄鳥紋就泛起一道冷光:"可寡人十四歲親赴藍田大營,十六歲帶兵平定嫪毐之亂。"在方銘身前站定時,冕旒玉珠後的雙眼如寒潭,“我可以告訴你,也告訴諸位,我的孩子一定要去經受血與火的曆練,不過不是現在。"
嬴政直起身,掃過噤若寒蟬的群臣:"蒙恬軍報上說,匈奴用秦人頭皮做幡。"玄色袖袍翻卷如雲,"這次,寡人要狼族的頭骨鋪滿陰山古道。"
嬴政的聲音在殿內回蕩,玄色冕服上的日月星辰紋在燭火下流轉:"傳旨,七日之後,大軍開拔。王賁親自帶隊,方銘作為隨軍監察,一同前往。"
方銘深深一拜:"臣必不負陛下所托。"
嬴政的目光掃過方銘,又轉向殿外:"傳旨頻陽,命長公子扶蘇即刻返京,讓扶蘇來親自送這將士們出征。"
"陛下!"李斯還想再諫。
嬴政一擺手,冕旒玉珠碰撞出清脆的聲響:"此事已決,退朝。"
退朝的鐘聲還未散儘,方銘就被一眾大臣團團圍住。李斯當先發難,寬大的朝袖幾乎掃到方銘臉上:"方大人!你可知若陛下答應你的請求,萬一公子要有閃失……"
"方銘!"王綰顫巍巍的拐杖跺得金磚作響,"老夫要參你蠱惑儲君之罪!"
文官隊列中突然擠出個青袍禦史,指著方銘鼻子罵:"豎子安敢"
"諸公!"方銘突然朗聲打斷,清越的聲音在廊柱間回蕩,"且聽我一詩——"
他整了整被扯歪的衣襟,在眾臣驚愕的目光中,負手吟道:
"男兒何不帶吳鉤,
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上柱國,
若個書生萬戶侯?"
(注:引用李賀《南園十三首·其五》)
最後一個字落下,回廊內外鴉雀無聲。老臣們張著嘴,笏板掉了一地都沒察覺。李斯僵在原地,指尖還保持著斥責的姿勢。
"好詩!"突然一聲喝彩炸響。眾人回頭,隻見王翦不知何時去而複返,老將軍拍著廊柱大笑:"好個'若個書生萬戶侯'!方大人原來藏著這等文采!"
方銘向王翦深深一揖,轉向眾臣時眼中鋒芒畢露:"諸公要想要的,是隻會吟風弄月的儲君?
說罷,方銘趁著眾大臣還發呆的時候,偷偷的溜走了。
而這裡的動靜,當然瞞不過嬴政的眼睛。
"男兒何不帶吳鉤——"
嬴政低沉的嗓音在麒麟殿內緩緩蕩開,冕旒下的嘴角勾起一抹罕見的笑意。修長的手指輕輕敲擊著青銅案幾,與詩句的韻律微妙相合。
"好詩。"帝王抬眸,眼中閃過一絲玩味,"沒想到方銘這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倒有這般心誌。"他指尖劃過竹簡上墨跡未乾的詩行,"鬼穀子教得不錯,扶蘇"
話鋒一頓,嬴政忽然看向侍立一旁的趙高:"你覺得呢?"
趙高連忙躬身,陰柔的嗓音裡帶著試探:"詩確是氣勢磅礴,隻是陛下說這次公子不如,但是下次奴婢擔心長公子的安危"
"安危?"嬴政輕笑一聲,玄色廣袖拂過案上血染的北疆軍報,"大秦的長公子,若連馬背都不敢上,刀劍都不敢見——"
"砰!"
帝王一掌拍在案上,震得青銅燈樹嗡嗡作響。十二旒玉珠激烈晃動間,那雙如蒼鷹般銳利的眼睛寒光畢露:"那便不配做我嬴政的兒子!"
殿角侍立的郎官們齊刷刷跪倒。趙高額頭緊貼地麵,袖中的手微微發抖——他太熟悉這種語氣了。二十年前,那個在邯鄲街頭持劍而歌的少年,就是用這樣的眼神看著呂不韋說:"寡人的江山,自己打
"擬詔。"嬴政突然起身,玄鳥紋的衣擺掃過滿地月光,"告訴蒙恬,寡人要他親手——"帝王的聲音像淬了冰的刀:"把狼族祭壇上的秦人發辮,一根不少地帶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