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科舉,農家子的權臣之路 > 第130章 會試1(修改)

第130章 會試1(修改)(1 / 1)

推荐阅读:

既然考官出此題,必然是要以教化百姓為主。

陳硯細細思考起來。

他如今寫文章,已經是信手拈來,可這破題要巧妙,就要多多思考。

陳硯到了清水到硯台上,拿著墨錠細細研磨,待到墨已濃得漸漸暈不開,陳硯心中已有所想,提筆,寫下自己的破題:教有所尤重者,務申其義而已。

陳硯如今寫文章極快,不過他要刻意壓製自己的速度,否則就會陷入自己的慣性,文章就沒了靈氣。

壓著自己逐字逐句斟酌著在草卷上寫完,陳硯拿起吹乾,就與往常夫子在身旁一般,對文章逐字逐句推敲精簡。

連著修改了兩次,天色已經大亮,他自覺已不差,就把文章放到一旁。

坐得久了,寒風一吹,頭皮都是涼的。

陳硯眼見自己的手有些僵,隻能停下來搓一搓,等手熱了才繼續寫,沒兩下,手又漸漸被凍僵。

這手一旦凍僵了,寫的字就要差上一些,陳硯雖帶了炭,但是要做飯時再用。加之今日有太陽,他就不舍得多用,誰也不知道後麵幾天會不會下雨。

待到氣溫稍微暖和點,他就改變了策略,準備打好腹稿後,再在草紙上將文章一氣嗬成寫完,最後再修改。

作為中部的人,陳硯並不習慣京城的嚴寒。晚上又要在號房裡住,往後必然狀態一天比一天差,他需要趁著狀態最好的時候多答一些。

會試第一場考四書製藝題三道,五經經義題兩道,字數要求在三百到五百字之間。

單論題目數量不算多,但題目難度比之鄉試等要大許多。

加之參加會試者均是各省的佼佼者,想要將文章寫得出彩,就要挖空心思。

再看第二道題:武王纘大王季文王之緒

此題出自《中庸》第十八章,意思是周武王繼承太王、王季、文王三代先王的遺誌與事業,完成伐紂滅商、建立周朝的曆史使命。

這是孔子對周武王繼承先王遺誌的稱讚,商紂暴政,武王罰紂終結商朝,建立周朝,乃是順應天命人心。

陳硯眼皮不自覺跳了兩下,原本縮在袖子裡的手也拿了出來,雙眼緊緊盯著眼前的題目,仿佛要將紙張盯破。

這題出得可太有深意了。

為官者都有自己的政柄,雖是會試出題,也會在無意中帶上自己的主張。

此次主考乃是次輔焦誌行,眾所周知,焦誌行乃是清流領袖。

會試出此題,伐紂,當今誰是紂?

總不能是天子。

那就隻剩下徐鴻漸徐首輔。

連會試出題都已經毫不掩飾,可見清流對“倒徐”已經迫在眉睫,不想再等了。

這對他來說就是天大的好事。

陳硯自認自己實在渺小,縱使此次中了貢生,往後再中進士,想要對抗整個徐門也隻是以卵擊石。

若有清流保他,那就不一樣了。

上次他雖臨時和高家達成合作,並未真正投靠清流,可隻要他往後能繼續攪動徐門,以清流的迫切,或許也會保他。

如今之際,就是要入清流的眼。

一個按察使楊彰是不夠的,他要入會試主考、清流領袖、當朝次輔焦誌行的眼。

如此多考生,想要脫穎而出,必要好好費一番心思。

既然焦誌行已經從題目裡就透露了自己的心思,此次所取考生必也會是同樣想倒徐之人。

可徐鴻漸如今依舊權勢滔天,焦誌行怕也不會取明麵上大罵徐鴻漸之人,否則就是給徐門落下結黨營私的權柄,到時清流一派反倒要大受打擊。

既要讓主考大人闡明自己也視倒徐為政治理念,又不能落下把柄……

陳硯將題目放下,雙手又如老大爺般插進袖子裡,皺緊眉頭:難辦啊。

陳硯並不急著動手,而是在心裡反複琢磨。

寒風將他的鼻子凍得通紅,卻無法冷卻他渾身的熱血。

一路走來危機重重,如今轉機就在眼前,他必要死死抓住。

陳硯文章一向寫得快,就連第一題都是壓著思緒寫的,可到了這一題,他卻自發慢下來,思索了整整一個多時辰,終於做了決定。

既然焦誌行以武王伐紂來問,那他就無限拔高武王的功業,闡述武王此舉乃是四海歸心,是應天命順人心,是偉大而崇高的。

方向已定,陳硯提筆,在草卷上寫下自己的破題:惟聖人能繼先業以成武功,故能得此聲譽之盛,而備諸福之隆也。

寫完破題,陳硯心下大定。

周武王能完成伐紂大業,贏得後世幾千年的美名,作為清流領袖,焦誌行想不想要好名聲?那自然是要的。

越稱讚周武王,就是變相給焦誌行畫餅。

隻要將大奸臣徐鴻漸給鏟除了,你焦誌行也能名垂千古。

既能成清流,必定是十分注重羽翼注重名聲的,陳硯就投其所好。

題已破,接下來文章就是水到渠成。

陳硯洋洋灑灑繼續寫道:“夫前人之所為,後人之所當繼也,苟不能然,則名且不足,尚何諸福之有哉?”

寫到此處,陳硯心中閃過高家所做種種,心中就有怒氣湧動,下筆的力道比之往常都要重一些,仿佛要將紙張穿透。

如此情緒之下,寫起文章來竟完全忘卻外物,連嚴寒也不知。

待到一篇寫完,收筆時才發覺自己身上竟隱隱有汗。

陳硯隻覺暢快淋漓。

知道自己此時狀態極佳,便立刻看下一題。

“致知在格物。”

出自《大學》,意思為通過探究事物本質達到對真理的透徹認知。

此題沒有上一題的政治傾向,同樣也不好答,因涉及到朱熹的“向外求理”與王陽明的“向內致良知”。

朱熹主張需通過“格物”探索萬物規律,以“天理”規範人欲;王陽明則認為“理”在於心,通過內省良知實現道德自覺。

此題存在兩個相反的方向,一旦選錯,極有可能文章就落了下乘。

會試前兩天,陳硯與楊夫子一同研讀過焦誌行的程文。

焦誌行當年信奉的是心學,不過在官場沉浮多年,應該不會單單隻信一派之言,必要海納百川,融會貫通方才能走得長遠。

真正的理想派是很難走到次輔這等位置。

陳硯思索片刻,終究還是決定兼容一番。

雖說投其所好是捷徑,可如今他並不知主考所好在何處,極有可能馬屁拍在馬腿上。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