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義城大張圩南梗的巢湖水邊,幾葉小小漁船靜靜停靠在淺灘。湖水輕拍著船舷,發出細碎聲響,仿佛在低吟古老歌謠。
船身由陳舊木板拚接而成,歲月與湖水侵蝕,使其表麵斑駁,卻也添了幾分古樸韻味。船頭微微翹起,似要掙脫束縛,衝入湖中。船尾置著簡易船槳,因長期使用,木質泛出溫潤光澤。
船中央,一張破舊的漁網隨意堆放,網結處掛著幾縷水草,散發著湖水的清新與腥味。這漁網,是漁家的生計所係,不知捕獲過多少肥美的湖魚。
陽光灑下,在湖麵上跳躍,映照在漁船上,勾勒出溫暖輪廓。偶爾有微風吹過,船身輕輕搖晃,似在愜意享受這片刻寧靜。遠處,水天相接,巢湖宛如一塊巨大藍綢,鋪展至天際,與這小小的漁船構成一幅靜謐畫卷,訴說著大張圩南梗的漁家故事與生活的質樸詩意。
時值近端午的日子,空氣中已然彌漫著淡淡的粽香與節日的氛圍。清晨,陽光溫柔地灑在大張圩南梗的巢湖水邊,徐吉標與張家三姐為即將前往施口親戚家拜訪而忙碌著。
徐吉標特意穿戴整齊,一襲長衫筆挺地貼合著他的身形,彰顯出他的乾練與穩重。長衫的麵料雖非名貴之物,卻被漿洗得乾乾淨淨,泛著微微的光澤。他頭上戴著一頂禮帽,恰到好處地修飾著他的麵容,帽簷下,那雙明亮的眼睛透著堅定與溫和,整個人顯得英俊瀟灑。
張家三姐則身著一件淡藍色的布衫,簡約而不失雅致。她精心梳理過的發髻上,彆著一支樸素的木簪,幾縷碎發俏皮地垂在臉頰兩側,更添幾分溫婉。她臉上洋溢著淡淡的笑容,眼神中滿是對此次出行的期待。
二人攜手走到停靠在湖邊的小船旁。小船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仿佛也在為他們的出行而雀躍。徐吉標先一步踏上船,穩穩地站定後,伸手牽住張家三姐,小心翼翼地將她扶上船。隨後,他熟練地解開係在岸邊木樁上的繩索,拿起船槳,輕輕劃動。
小船緩緩離開岸邊,駛向巢湖的廣闊水麵。徐吉標有節奏地劃動著船槳,船槳破水而出,濺起晶瑩的水花,在陽光的映照下閃爍著五彩光芒。張家三姐坐在船頭,微微側頭欣賞著沿途的風景,巢湖兩岸的垂柳依依,綠意盎然,偶爾有幾隻飛鳥從水麵掠過,驚起一圈圈漣漪。
一路上,徐吉標和張家三姐輕聲交談,談論著即將見到的親戚,憧憬著端午佳節的熱鬨場景。隨著小船漸行漸遠,他們的身影在巢湖的波光粼粼中逐漸變小,卻也愈發融入這如畫的美景之中,向著施口,向著充滿溫情的相聚前行。
徐吉標與張家三姐乘坐的小船,在巢湖如鏡的水麵上緩緩前行。此時,徐吉標的心中除了對端午佳節的期待,更多的是即將與老友重逢的興奮。
施口的李凱,是徐吉標在三河鎮學藝時結識的摯友。那時,他們一同在手藝的世界裡摸爬滾打,在艱苦的學徒生活中相互扶持。回憶起那段時光,徐吉標的嘴角不自覺地上揚。
他們一起在晨曦微露時就開始勞作,粗糙的工具在手中磨礪,卻從未磨滅他們對技藝的熱忱。閒暇之餘,兩人會坐在河畔,分享著彼此對未來的憧憬。李凱的樂觀與豪爽,給徐吉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的友誼在歲月的沉澱中愈發深厚。
如今,徐吉標即將親自去拜會這位在施口的兄弟,心中滿是期待。他想象著與李凱見麵時的場景,或許會是一個熱情的擁抱,或許會是幾句故作嗔怪的問候,但無論如何,那份久彆重逢的喜悅是無法言表的。
小船在徐吉標有力的劃動下,離施口越來越近。岸邊的景色逐漸清晰,徐吉標仿佛已經看到了李凱那熟悉的身影,正站在碼頭,帶著熟悉的笑容,迎接他和張家三姐的到來。而這一次的相聚,也必將為這個近端午的日子,增添一抹彆樣的溫暖與歡樂。
在張家三姐與徐吉標的生活裡,有一種無需多言的默契在靜靜流淌。張家三姐對徐吉標的行蹤從不過問,在她的內心深處,對丈夫有著無條件的信任,篤定徐吉標所做的一切皆是正確之舉,無需自己去過多揣測和乾涉。
她將自己的精力悉心傾注在操持家務上。每天清晨,第一縷陽光還未完全照亮屋子,她便輕手輕腳地起身,開始為徐吉標準備乾淨整潔的衣物。她會仔細撫平每一道褶皺,精心挑選適宜當日穿著的長衫或短褂,確保丈夫無論何時出門,都能以清爽得體的形象示人。
之後,她穿梭於家中各個角落,有條不紊地收拾著。堂屋裡,桌椅被擦拭得一塵不染,土灶上的炊具擺放得整整齊齊,廂房內的雜物也被歸置得井然有序。家中的每一處角落,都在她的打理下煥發出溫馨整潔的氣息。
在這個小小的家庭中,張家三姐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支持著徐吉標。她明白,丈夫在外闖蕩,需要一個安穩舒適的家作為港灣。而她所做的這些看似平凡瑣碎的事,實則是對徐吉彪最堅實的後盾,是他們夫妻之間深厚情感與默契的無聲表達。這種信任與付出,如同細密的針線,縫補著生活的瑣碎,編織出他們平靜而溫暖的生活畫卷,也讓徐吉標無論身處何方,心中都始終牽掛著這個溫馨的家,和那位默默支持他的妻子。
徐吉標和張家三姐乘坐的小船漸漸靠近施口。遠遠望去,便能瞧見李凱那處顯眼的三間磚瓦結構房子。
這房子在周圍一眾建築中顯得格外突出。青灰色的磚瓦排列得整整齊齊,曆經風雨卻依舊堅固如初,彰顯著沉穩與大氣。屋頂的瓦片層層疊疊,勾勒出流暢的線條,在陽光的照耀下,泛出微微的光澤。房簷微微翹起,仿佛展翅欲飛的飛鳥,為這方正的建築增添了幾分靈動之美。
走進院子,兩扇厚實的木門,上麵的銅質門環擦拭得鋥亮,輕輕叩擊,便能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跨入院中,地麵用平整的石板鋪就,縫隙間幾乎看不到雜草,足見主人家對生活品質的追求。
從這房子的氣派程度,不難看出李凱家境優渥,一副富家子弟的派頭。屋內的陳設想必也同樣講究,或許擺放著精美的木質家具,牆上掛著書畫墨寶,彰顯著主人家的品味與格調。徐吉標看著這熟悉又氣派的宅院,不禁回想起與李凱在三河鎮學藝時的艱苦日子,心中感慨萬千,期待著與老友相見,暢敘這些年的過往。
徐吉標與張家三姐站在李凱家那氣派的磚瓦大宅前,輕輕叩響了門上的銅環。不多時,門“吱呀”一聲緩緩打開,一位身著利落家丁服飾的年輕人探出頭來。
徐吉彪麵帶微笑,禮貌而親和地向家丁說道:“勞煩通傳一聲,我是三河鎮與李凱相識學藝的徐吉標,特來拜訪。”家丁聽聞,上下打量了徐吉彪和張家三姐一番,見二人雖穿著樸素卻氣質不凡,趕忙恭敬地應道:“二位稍等。”
家丁轉身快步走進內屋,穿過布置精美的庭院,繞過幾叢盛開的花卉,徑直走向正廳。此時,李凱正坐在廳中,悠閒地翻閱著一本古籍。家丁匆匆上前,躬身說道:“少爺,門外有位自稱是您在三河鎮學藝時相識的徐吉標,帶著家眷前來拜訪。”
李凱聽聞,先是微微一愣,隨即眼中閃過驚喜之色,古籍“啪”地一聲合上,他猛地站起身來,急切地說道:“快,快請他們進來!”說著,便大步流星地朝著門外走去,滿心期待著與老友的重逢。而徐吉標和張家三姐在門外,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等待著與李凱相見的那一刻。
李凱大步流星地趕到門口,一眼便瞧見了徐吉標。刹那間,他的眼中湧起無儘驚喜,嘴角高高揚起,幾步上前緊緊拉住徐吉標的手。“吉標!”李凱聲音裡滿是激動,像是要把多年積攢的思念都傾注在這一聲呼喊中。
他緊緊握著徐吉彪的手,仿佛一鬆開,這位老友就會消失不見。許久未見,千言萬語堵在喉間,竟不知從何說起。過往在三河鎮學藝的點滴,那些一同吃苦受累、相互鼓勵的日子,此刻如潮水般湧上心頭。
李凱目光灼灼地看著徐吉標,像是要把他的模樣刻進心裡。“真沒想到能在今日見到你,這些年,我可沒少惦記你!”他一邊說著,一邊用力搖著徐吉標的手,臉上的笑容始終未減。
過了好一會兒,李凱才將目光投向張家三姐,笑著說道:“這位想必就是弟妹吧,快,都屋裡請!咱們可得好好敘敘舊。”說著,他熱情地引著徐吉標和張家三姐往屋裡走去,那股子熱絡勁兒,讓徐吉標和張家三姐瞬間感受到了老友重逢的溫暖與親切。
徐吉標與張家三姐隨著李凱步入李府正客廳。客廳布置得典雅莊重,雕花的檀木桌椅擺放有序,牆上掛著幾幅水墨山水,透著一股文人雅士的氣息。
三人在桌旁落座,家丁適時上前,將沏好的毛峰茶輕輕置於桌上。瓷杯中的茶湯清澈明亮,嫩綠微黃,茶葉在水中舒展沉浮,宛如靈動的仙子。熱氣嫋嫋升騰,毛峰特有的清香瞬間彌漫開來,清新高雅,帶著絲絲蘭花香韻。
李凱端起茶杯,笑意盈盈地說道:“吉標、弟妹,嘗嘗這新得的毛峰,也算表表我的心意。”徐吉標雙手接過,輕嗅茶香,不禁讚歎:“好茶!這香氣,一下子把人的心都熨帖了。”說罷,輕抿一口,茶湯入口鮮醇回甘,滋味醇厚悠長。
張家三姐也淺嘗一口,微笑著點頭。李凱看著老友,眼中滿是溫情,“咱們許久未見,今日定要好好聊聊。這些年,你們過得可好?”隨著這一句問候,三人開啟了暢談,在毛峰茶香的縈繞下,往昔回憶與當下的關切,在言語間流淌,情誼也愈發深厚。(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