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扶淩統,麵露猶豫。
信且愛淩統,然亦知甘寧勇猛,憂其安危。
且甘寧已遁,以其水性,江東之力尋之,亦難料。
“心急不得。”
孫權命淩統退下,並承諾擊敗曹操後,必遣兵搜遍江東擒獲甘寧,任由淩統處置。淩統感謝後,默默立於孫權身後。
劉備旁觀,感慨淩統之忠,心中暗自羨慕,同時憶起趙雲,不禁再次歎息。糧草之失,更添劉備心頭重擔,他滿麵愁容地問諸葛亮下一步行動。
諸葛亮略作思考,輕搖羽扇,安慰劉備已有對策,隨後轉身向孫權請求支援十萬石糧草。
此言一出,四座皆驚。劉備亦覺此數過大,輕聲提醒諸葛亮。十萬石糧草,足以供養萬餘人半年之久,孫劉雖結盟,但孫權未必能如此慷慨。
諸葛亮卻胸有成竹,低聲安撫劉備。孫權沉默片刻,詢問諸葛亮提出此要求的依據及條件。
諸葛亮麵帶笑容,輕搖羽扇,反問孫權水上作戰的首要兵器為何。江東將領聞言,不禁哂笑,此問題太過簡單。孫權亦笑答,水戰中弓箭最為關鍵。諸葛亮點頭致謝。
諸葛亮略施一禮,繼而詢問:“吳侯,尚有一事欲詢,製造這些弓箭需幾何時日?牽涉哪些匠人,采用何種材質?”
孫權略顯遲疑:“這……”
身為吳侯,他對這類後勤細節並不熟稔。
此等事務,或許唯有軍中將領及後勤官員方為了解。
他轉向周瑜,周瑜會意,隨即上前笑道:“箭矢製造,需伐木、煉鐵,加之乾材、角料、筋線、膠、絲、漆等物。
單支箭矢,耗資不大,但若大量製造,則需時日與精力。”
周瑜續言,水上交戰,關鍵在於後勤補給與弓箭儲備。
因陸地箭矢尚可回收,而落入水中之箭則難以尋覓。
周瑜雖知此理,卻不明諸葛亮用意,遂道:“孔明,若還有疑問,不妨儘言。”
諸葛亮輕搖羽扇,笑道:“吾已問畢。吾意如下:若能為江東籌得十萬箭矢,助其水戰告捷,不知吳侯與都督能否賜我軍十萬石糧草?”
“嗯?”
孫權與周瑜聞言,皆驚異地望向諸葛亮。
十萬箭矢,數目著實不小。
他們好奇,諸葛亮何以能成此事。
畢竟,劉備兵力不過萬餘,精通箭矢製造者更是稀少。
箭矢豈是輕易可得之物。
劉備亦感震驚,握住諸葛亮之手低語:“孔明,我軍現有箭矢不過數萬,何來十萬?再者,若將我軍箭矢贈予東吳,我軍何以應戰?”
劉備疑諸葛亮欲以軍中箭矢換取糧草。
此舉雖可解糧草之急,然無箭,士卒何以在舟中作戰?
“主公,吾並未言及動用軍中箭矢。”
諸葛亮笑答。
“何?”
劉備愕然。
不動用軍中庫存,何來十萬箭矢?
難道箭矢能憑空而生?
關羽和張飛站在一旁,滿心困惑。張飛尤為不滿,對諸葛亮屢次的策劃失利耿耿於懷,此刻聽聞諸葛亮之言,不禁在眾人前冷笑出聲:“誇大其詞!”
聲音雖小,卻字字清晰。
劉備瞪了張飛一眼,張飛縮了縮脖子,小聲抱怨:“我又沒說錯,孔明的話哪句不是空話?”
見劉備麵露怒色,關羽連忙拉住張飛:“算了,三弟,彆讓大哥生氣。”
“況且江東的人還在,你如此行事,豈不讓大哥丟臉?”
張飛臉頰泛紅。
孫權瞥了張飛一眼,嘴角含笑,轉向諸葛亮道:
“若孔明真能籌得十萬支箭,我定會備下十萬石糧草相贈。”
“我也不會故意刁難,給你十天時間籌備箭矢。”
孫權並不願為難諸葛亮,深知打造十萬支箭絕非易事。
諸葛亮微微一笑,搖頭拒絕。
“莫非十天不夠?那便延長至十五天。”孫權皺眉,但仍寬限了五天。
“不,我搖頭並非因時間不夠,而是時間太過充裕。”
諸葛亮輕搖羽扇,眼神閃爍著奇異光芒,“戰事一觸即發,若再拖延十日,恐錯失良機。”
孫權與周瑜聞言皆驚,老將程普更是迫不及待:“敢問孔明,您需要多久?”
“三日足矣。”諸葛亮自信滿滿。
此言一出,四座皆驚。
孫權與周瑜皆難以置信,三日造十萬支箭,猶如天方夜譚。
劉備則沉默不語,他已深知,軍師既如此說,必有十足把握,隻需靜觀其變。
眾人震驚過後,周瑜沉聲道:“孔明,軍令如山,不可玩笑。”
“自是明了,加之我軍糧草匱乏,我豈會拿將士性命兒戲?”
諸葛亮微微一笑,道,“今日天色已暗,此事暫且擱置,自明日始算,三日後酉時,請吳侯與都督至江邊取箭。”
“那便靜候先生佳音。”
孫權點頭:“我與曹操之戰一觸即發,正麵戰場由我東吳對抗曹軍主力,然亦盼皇叔率軍突襲曹軍後方,占領江夏、江陵兩地。”
劉備眉頭輕蹙。
曹軍主力聚於江陵,此城戒備森嚴,以其一萬兵力,難以攻克。
江夏雖有勝算,卻亦不易。
“皇叔勿憂,我意暫借江夏郡鄂城予皇叔為基業,助您奪取江夏。”孫權道。
“鄂城?”劉備沉思。
鄂城位於武昌以北,鄰近江夏。
甘寧攻占江夏、據夏口並屯重兵,屢擾鄂城。
若往鄂城,豈非要成第二個劉表於新野之棋?孫權看似贈地,實則令其抗甘寧之攻。
此被人利用之感,令劉備不悅。
正猶豫時,諸葛亮忙拱手:“如此,多謝吳侯。”
“好,就此決定。稍後我遣人送鄂城官印,並告之城中有三千士卒及豐足糧草,皆歸皇叔。”
孫權恐劉備反悔,爽快贈城。
隨後,他攜周瑜等人離去,急於處理孫昭之事。
東吳眾人離去後,劉備不悅地望向諸葛亮。
剛才竟未經商議便擅作主張。
“孔明,僅憑此小城,如何取江夏?”劉備質疑。
“主公,依附江東,受其製,不如遷鄂城,尋一線生機。鄂城雖小,卻為主公可守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