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阿克薩大洪水 > 第一章音樂節

第一章音樂節(1 / 1)

推荐阅读:

第一章 音樂節 第1節

2023年10月7日,星期六。

淩晨3點。

“要不要參加音樂節呢?”

老i(israel)躺在簡易折疊床上,雙手交叉,枕在腦後。用呆滯的目光,透過棚頂樹枝的縫隙,盯著黑漆漆的夜空。大漠中的空氣,如清泉一般的甘冽。不知什麼時候,那溫潤的一輪皎月,已經換成了滿天的星鬥。

這問題幾天來一直折磨著他。搞得他心煩意亂,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與其說今天醒的早,還不如說昨天一晚上他就根本沒睡著。

本來小女兒這次是專門回來和他一起過住棚節[ukkot]的,可在節日的第二天,她接到了一個電話,然後就吵著鬨著,非要在今天早上去參加那個音樂節。

老i的小女兒,名叫塔爾·蓋布利,還是一名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就讀於特拉維夫大學布赫曼梅塔音樂學院。住棚節是最重要的三個猶太傳統節日之一,紀念祖先從離開埃及到進入迦南,期間那40年的曠野漂泊生活。每逢節日,政府都要修剪樹木,把剪下的枝條送給人們搭帳篷。除病弱者以外,所有猶太人都要住進帳篷中。男人們則搖動樹枝,分彆是棗椰、番石榴、柳條和香櫞。

昨晚是2023年住棚節的最後一個晚上,老i本著有始有終的原則,堅持睡在帳篷裡。起初,父女兩人熱火朝天地按猶太習俗,認認真真地在自家院子裡,搭了一個不到20英尺高的矮帳篷。四麵用帆布和木板,棚頂用傳統的樹枝。除此之外,小女兒又在二樓臥室的陽台上,用欄杆做四壁,用竹竿和鮮花做棚頂,給自己搭了一個更小,卻是更漂亮的帳篷。

老i堅持按習俗一直吃住在樓下的帳篷裡。而小女兒隻在樓下,陪老i吃了一片麵包,一個番石榴。然後就貓在自己二樓的小帳篷裡,玩手機,吃東西,整天也不和老i說上幾句話。和基布茲裡的其他小孩子不同,她不是從一出生就離開父母去過集體生活的,但是卻非常喜歡基布茲公共食堂烘培的精美點心。她從學校一回來,先跑到食堂拿了一大包,然後才進的家門。

今年這裡的住棚節過的有些不同。有人聲稱為了更加接近曆史真實,體會祖先艱難困苦,倡議人們走出家門,集體到沙漠裡去搭帳篷。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參加,還將在住棚節結束的第二天,也就是10月7日,安排一場超大型沙漠文藝活動,取名超新星音樂節[nova festival]。

“簡直是胡搞。”老i罵道,但他也隻敢在肚子裡罵,不敢說出來。他發現隨著年齡增長,自己越來越怕小女兒了,不自覺地要看她的臉色講話。

“那地方離加沙太近了,隻有52公裡。”老i低著頭,在手機裡的衛星地圖上測量了兩地之間的距離,然後小聲地對小女兒說著自己的看法。

“咱們這一片地區,大多在1967年停火線劃定前就屬於以色列,是聯合國和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的以色列領土,自《奧斯陸協定》簽署以來,這些地方很少受到巴勒斯坦武裝力量的大規模襲擊。”小女兒大聲地反駁,她知道老i想要說什麼,“放兩槍也沒啥了不起,而且還有不少武裝安保人員呢。您說對咱們猶太人來說,現在地球上哪個地方是安全的?總不能因為怕被人打黑槍,就啥也不乾了吧?”

老i聽了不吭聲。

“求求您就讓我去一次吧!您看我們宿舍的同學,都從特拉維夫跑過來啦。她們在沙漠中搭帳篷,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多熱鬨呀!”小女兒一邊哀求,一邊讓老i看自己手機裡同學發來的圖片和視頻,“而且,而且我們學院的老師說,參加這樣的活動,屬於重大社會實踐,對我們未來求職和事業發展,都非常重要。我好不容易才爭取到這次登台表演的機會。”

見老i依然無動於衷,小女兒做了妥協,“您不是上午8點也有個會議要參加嗎?反正您也不在家裡。乾脆您一早開車把我送到音樂節現場,然後等您開完會,我馬上跟您回家不就行了?”

老i知道這是小女兒對自己的先禮後兵,話裡話外暗示她可以在自己不在家的時候,跑出去參加音樂節。他於是無奈地歎了口氣,算是默認。

清晨5點。

父女兩個出房門的時候,老i想起,自己有個老朋友在國家情報部門工作。儘管已經退休,但總比自己這種普通老百姓知道得多一些,可以向他打聽打聽最近加沙這邊的安全情況。

他剛想撥電話,卻突然意識到現在剛是早上5點鐘,那朋友還在睡覺。這時候打電話,顯然太失禮了,畢竟今天是住棚節後的第一個安息日。

“過一會兒再打給他,過一會兒他應該起床了,過一會兒他必須起床。”老i自言自語,嘟嘟囔囔。

2014年6月,老i的夫人在哈馬斯卡薩姆旅[haades ezzede alqassa]發動的那次襲擊中,因重傷不治而去世。和兩個女兒一起埋葬了夫人之後,他選擇離開特拉維夫,申請加入雷伊姆基布茲。這裡處於以色列南部的內蓋夫沙漠中央,西麵緊挨著加沙,隻是一牆之隔。

此刻夜幕還沒有打開,在遠處沙漠的上方掀起一角,透進一小片白光。老i居住的房子當然不是帳篷,而是一棟二層彆墅,由雷伊姆基布茲免費提供,他覺得比自己在特拉維夫買的那座高層海景公寓要舒適得多。花園式的庭院種滿鮮花和果樹,精心設計的戶外燈光構造出一幅唯美的場景畫。附近有遊泳池、運動場、俱樂部、文化室、洗衣房、育嬰室、托兒所、幼兒園、少年之家、老年之家等,配套設施齊全,生活非常方便。

從燈泡到家具、家電,房裡的一切全由基布茲免費提供。小女兒繼承了母親的藝術基因,匠心獨韻地選擇用品的樣式、色彩,通過擺放構造出藝術空間,再點綴上一些親手製作的小擺件,讓老i覺得中年喪妻之後,自己的日子沒有完全失去色彩。

父女倆開車從家裡出來,穿過運動場、小學、工業大樓,來到了一大片農田。老i把車停在路邊,下車走到田裡,借著車燈燈光,蹲下來看了看滴灌設施情況。這裡是他的一塊實驗田。他原來是本·古裡安大學的一名農業教授,在旱地農業滴灌技術領域有著很高的學界知名度。

“爸爸,求求您彆磨蹭了,咱們快走吧,我要遲到了。”車裡小女兒一邊催著,一邊低頭用做了漂亮美甲的手指,滑動著手機屏幕,手機裡不斷傳出“滴”“滴”聲,那是音樂節現場的同學們在督促她。

“好啦,好啦,誤不了你唱歌的。”老i站起身,一邊又看了看整個試驗田,一邊兩手相互搓搓,抖落掉上麵的沙土,在衣服上擦了擦,深深地地吸了兩口泥土的芳香,算是過足了癮,重新上了車。

把音樂節專門安排在這裡,西麵緊鄰加沙,周圍一片空曠沙漠,上麵是無垠蒼穹。和多數股民一樣,老i根據自己善良的願望做了猜測,這應該是主辦方想通過音樂,將“鬆弛感”送給隔離帶兩邊的人們,送給腳下這片吸了不知多少鮮血的土地,送給這個亂七八糟的世界。鬆弛,不強迫,不緊張,是對話、交流的必需,是實現和解、和平的前提。

清晨5點15分。

老i把車開到了音樂節現場。音樂節6點30分開始,雖然離開始還有1個多小時,但已經聚集了300到400人。一個高高的舞台已經搭起,遠遠看去,像似一大堆乾柴,再用燈光模擬飛騰的烈焰。四周各式各樣的汽車漂浮在沙海中。有房車,有轎車。車輛旁邊支起了帳篷,簡易的、專業的、甚至軍用的,花花綠綠,什麼樣的都有。一夜高歌勁舞之後,此時有人在抓緊時間睡覺,有人在吃早餐補充能量。

把小女兒送到她同學那裡之後,老i開車在音樂節場地的外圍兜了個大大的圈,車子隨沙丘忽上忽下,像衝浪。他數了數,整個音樂節現場,總共有10名武裝保安,都帶著手槍,還有兩人背著步槍。

“怎麼才這麼幾個保安?”老i抱怨。

因為心情不好,老i沒有感受到音樂節的歡樂氣氛,和年輕人的激情。他默默地,隔岸觀火般地審視了一陣現場,然後歎了口氣,開車上了25號公路的延長線。延長線東西走向,西端是加沙。開了沒幾分鐘,到了一個丁字路口,他需要向左轉,上232號公路。信號燈左轉向是紅色,於是停了車。

剛才他的一個學生打電話過來,因為在音樂節現場,前後有車有人,他沒有接。現在估計等紅燈還需要一點時間,於是回撥了電話。

“喂!剛才我在開車呢。”老i說。

“老師,您到哪裡了?我去接您。”電話裡傳來一個年輕人的聲音。

“不用接,不用接,我自己能找得到。我馬上左轉上232號路,導航顯示再過一個路口,差不多就到了。你把投影儀幫我準備好就可以了。”老i回答說。

“是的,您在前麵那個路口,先右轉上34號路,100米後再左轉重新上232號路就可以了。投影儀已經準備好了。那我在路邊等您,我的車是一輛白色的suv,開著雙閃燈。有幾位從中國來的老師,特意很早趕來,希望和您簡單交流一下。您看大家一起吃早餐可以麼?”學生問。

今天的國際旱地農業滴灌技術交流會,他代表雷伊姆基布茲出席,是主發言人。

基布茲,希伯來語“聚集”的意思。是以色列的一種集體社區,過去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現在也從事工業和高科技產業。

1909年,7名年輕東歐猶太移民在約旦河穀南端德加尼亞[degania]地區建立了第一個名叫“克武查”的基布茲。現在全以色列,已經有了269個基布茲。

這些東歐猶太人,受20世紀初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影響,尤其是受烏托邦集體農莊影響,不僅要建設一個赫茨爾主張的新政治實體、本·耶胡達主張的新文化中心,而且還要建設一個新的社會體製。即不僅要創造一個現代民族國家,而且要創造一個基於平等和勞動兩種思想的新型社會。所以,基布茲成員沒有私有財產,工作沒有工資,衣食住行、教育、醫療等一切都是免費的。

基布茲在以色列是先進中的模範,有著特殊的地位。生活在基布茲裡的人口隻占全國人口的24,但耕地麵積占35,農業產值占40。以色列50的小麥、554的牛肉和804的棉花都產自基布茲。工業產值占9。

經過9年不懈努力,老i將雷伊姆基布茲的滴灌技術推到了國內領先,也就是世界領先的位置,以至於今天afi基布茲的秘書長專程到會來聆聽他的講演。afi是以色列最好最富裕的基布茲,更是全球最大的滴灌設備生產商。

“一起吃早餐可以的,剛好今天我家裡有點事,發完言就得離開。你先替我好好招待那些中國客人。正在變綠燈,我開車了,咱們一會見。”說完,老i掛斷了車載電話。

他在心裡盤算著,要不要此刻給那個朋友打電話呢?還是再等一會,再等一會,不過到會場之前,一定要打電話。

第一章 音樂節 第2節

老i的夫人生前給他留下了兩個女兒。大女兒已經在瑞士銀行任職,目前被公司派往香港工作。老i開的這輛車便是大女兒送給他的53歲生日禮物。大女兒說中國的比亞迪剛生產出了一款型號“秦”l d 的油電混合動力汽車,很好很省油,加滿一箱油正常駕駛狀態下能續航2000多公裡。大女兒鼓勵他體驗體驗中國的這款神奇產品,告訴他中國工程師很可能是在發動機裡安裝了滴灌設備,比他搞的還先進。然後直接在網上下訂單,中國廠家很快用快遞將車寄到了雷伊姆。

清晨5點30分。

車開到了第二個路口。

以色列這一帶沒有設置十字交叉路口,用兩個“丁字”替代一個十字。232號路在這裡先通過一條鐵路,然後與34號路相交,最後向右錯開約100米,繼續向前伸展而去。

老i發現自己這邊的轉角處,建了一個警務房,交替閃著紅藍兩種顏色的警燈。以色列很多重要路口,都設有這種警務房。底座是鋼筋混凝土,四麵選用超厚鋼板,各個角度都開有射擊孔。防彈玻璃不但厚,而且是鍍膜的,從裡麵能清晰地看到外麵,外麵卻看不到裡麵。房頂開天窗,有胸牆和沙袋,好方便使用機槍、、迫擊炮等殺傷力更大一些的武器。技術升級之後的警務房,更裝備了可以遠程操控的機槍。警務房一般無人值守,但裡麵配備充足的食物、飲用水,為巡邏警員在遇到暴力襲擊時提供一處安全的堡壘。一輛警車停在警務房門口,但沒有亮警燈。可能是值夜班的警員在裡麵小憩。

老i的車右轉,上了34號路,然後變線,準備左轉。

這回運氣不錯,前麵左轉信號燈是綠色,而且剛剛變綠,他微微加大油門向前開去。

變線時,對麵剛好有一輛中型貨車,和自己一樣,從232號路那邊右轉過來,變線,準備左轉,繼續上232號路。車速正常,甚至比自己還要慢一些,應該是趕夜路給城鎮配送生活物資的物流車輛。兩車交會,看到對麵早早地就把遠光燈禮貌地關掉,老i也關掉了遠光燈,然後輕輕地按了一下喇叭,既是在這安息日的清晨,向依然在努力工作的對方打招呼,又是表達自己的敬意。

比亞迪剛開始左轉,還沒有轉到一半,突然,老i的餘光瞟見34號路上,遠方有一輛老款奔馳轎車,從自己的右麵,正橫向猛衝過來,一眨眼就到了眼前。

“我的上帝啊!”他驚得渾身汗毛一下子都豎立起來,毛孔裡滲出冷汗。

隨後,三輛車合奏了一曲刹車交響樂。音調非常高,在人跡罕至的沙漠公路上,在萬籟俱寂的清晨,異常刺耳、淒慘。交響樂的尾聲,是“砰”“砰”兩個碰撞音,第一聲很小,第二聲很低,聽起來還算和諧。奔馳車的車尾先與比亞迪的車頭蹭了一下,車身開始向右飄移,撞到護欄後彈回來,又撞向貨車。所幸貨車開的慢,剛開始左轉,車身還基本是縱向。這樣,奔馳車橫著撞向貨車外側,再次被彈開,差不多又撞到護欄的時候,才停了下來。

三個司機顯然受了驚嚇,各自坐在自己的駕駛室裡平息著狂亂的心跳。三輛車都撞的熄了火,隻有車燈睜著發呆的大眼,比亞迪一隻眼已經被撞瞎了。四周重歸寧靜,而且是更寧靜。老i感覺自己的耳朵,能聽見心跳,能聽見音樂節的喧鬨。

大約5分鐘後,警務房的門突然打開,又迅速關上。一個高個子警員,敏捷地閃了出來,然後彎著腰,十分警覺地保持著低姿,一點一點接近三輛事故車。他右手持槍,左手托著右手手腕。

“都下車!下車!”高個子警員大聲命令。停了一會兒,見車上的人都沒有反應,他隻是微微點了一下頭,向身後的警務房那邊發出信號,眼睛並沒有移開車輛。警務房頂的探照燈,於是“嘣”地一聲打開,路口頓時一片雪亮,刺的老i睜不開眼睛。

“都下車!否則我開槍了!”警務房頂的高音喇叭,傳出了高個子警員的第二次命令。他通過無線耳麥,將自己的聲音,用大功率高音喇叭,壓迫到每個人的耳膜上,震得老i耳朵疼。

在警員要鳴槍示警的最後時刻,老i看到貨車司機打開車門,慢慢爬出駕駛室,高高地舉著雙手,麵對著警員,用一隻手略微地擋著探照燈刺眼的燈光。老i和奔馳車司機幾乎同時下了車,自己朝那警員攤開了雙手,而不是高高舉著。奔馳車司機更是不慌不忙,先朝警員撇了一眼,然後用一隻手慢慢地從後排座位上,取出帽子,戴上;用另一隻手捋了捋鬢發,還對著反光鏡照了照,覺得滿意之後,才轉過身,背著探照燈光,合上眼皮,默默地站著,嘴裡開始含含糊糊地說著什麼。

根據多年的出警經驗,高個子警員迅速評估了三個人的危險等級,然後先是命令老i和奔馳車司機原地站著彆動,手槍的槍口一直對著貨車司機。接下來他用左手在那司機身上摸了一遍,發現沒有異常後,命令對方轉過身去,自己熟練地掏出手銬將對方的雙手從後麵拷住,這才把手槍關了保險,插入槍套,最後再次用兩隻手,將貨車司機前前後後又非常仔細地搜查了一遍。

“蹲下!”警員對貨車司機命令。

高個子警員朝警務房那邊擺了擺手,示意已經安全,然後掏出了隨身攜帶的案件記錄本。過了一會兒,探照燈熄滅了,四周又恢複成清晨的樣子。視力正常後,老i看見遠處沙漠上方的天,又亮了一些。

“都說說吧,你們怎麼回事。”高個子警員一邊友好地微笑著說,一邊在本子上開始填寫著諸如時間、地點等案件的基本信息,還抄下了三輛車的車牌號。

可是沒人響應他。

“怎麼都不講話?你們有人受傷麼?”高個子警員用關切的目光,從老i開始詢問,然後是奔馳車司機,最後還看了看貨車司機。

大約一分鐘後,奔馳車司機率先打破了沉默。

“你為什麼給他戴手銬?乾脆你給我也戴上手銬吧。”他一邊說,一邊向高個子警員伸出了雙手,還握成拳頭示威。

場麵一下子僵住了。

老i敏感地注意到,那警員顯然換上了另外一副笑容,剛才是輕鬆、關切,現在肯定不是了。是為緩解尷尬氣氛的笑嗎?好像也不是。

隻有警員知道,自己是對自己無奈地笑。他突然默默地哼唱起一首最近剛從中國傳來的歌:

“我知道你最近很累,是那種看不見說不出的疲憊。”

“不知何處尋求個安慰,隻好夜裡獨自喝上幾杯。”

僅根據奔馳車司機的外貌和穿著,高個子警員就知道對方自己惹不起。奔馳車司機看起來不到30歲,黑色寬扁帽,度數很深的近視鏡,一副大胡子,兩鬢各有一搓鬢發,卷曲呈螺旋狀,標誌性地隨風飄動。消瘦,身上穿黑色長衫,像風衣又像睡衣,束著腰帶。下麵配黑長褲,黑皮鞋。渾身上下,隻有襯衣和麵容,是倉白色的。

“唉!我咋又遇到個哈瑞迪?”警員在心裡暗暗叫苦。

在以色列,信教的猶太人雖然都稱自己是猶太教的正統信徒,但卻分為兩派:一派迷戀傳統,將傳統作為個人的選擇和行為方式,但一般不會將自己的意誌強加給他人,最多隻是接受彆人皈依,稱“現代正統派”[datii];另一派則視自己為傳統的守衛者,摒棄以官僚化、理性化、技術化、兩性平等、共有價值觀的弱化、個人信仰和性取向的多元化為特征的當代西方世俗文化,且堅持以自己的信念改變甚至統治世界,稱“極端正統派”[ultraorthodox],希伯來語稱“哈瑞迪”[haredi]。

“遇到哈瑞迪客氣些,咱們總理需要人家手裡的選票。”警員的上級,和上級的上級,時不時地提醒著手下。

哈瑞迪的一個分支,在以色列又常常被稱為“東方猶太人”[itzrahi],主要是1948年建國後從北非摩洛哥、阿拉伯半島、伊朗、伊拉克等伊斯蘭國家來的移民及其後代。因為來的晚,一開始處於社會底層和邊緣。但隨著移民人數不斷增加,達到占國內猶太人口多數的時候,就找到了通過政治手段提高自己社會地位的辦法。在1977年,東方猶太人把自己的選票,投給主張恢複傳統的利庫德集團,並成功助推其上台執政。利庫德,在希伯來語中,是“團結”的意思。

而哈瑞迪的另外兩個分支,一個稱“虔誠者”,一個稱“反對者”,又分彆稱為“哈西德人”[hasidi]和“立陶宛人”[litvishelita’i],政府更是唯恐避之不及。以色列建國後,這兩個分支的人從不參加大選,逃避交稅,拒絕接受政府的福利和教育津貼,拒服兵役。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許多立陶宛人開辦的學校,卻無視政府的禁令照常開課,總理內塔尼亞胡對此視而不見。

執政的利庫德集團,發起人本來是猶太教現代正統派,可事實上,無論是以色列還是美國,整個猶太世界在過去數十年間出現了重要變化。哈瑞迪儘管人數不多,有1125萬,占總人口125,但其影響現代正統派見解和價值觀的能力卻日益增強。現代正統派在很大程度上已沉湎於哈瑞迪的意識形態,極端化傾向越來越明顯。

高個警員不認為自己對貨車司機的處置有什麼不妥之處。

以色列由於國土地形狹小,缺乏戰略縱深,不得不麵臨敵軍長驅直入的險境。受空間所迫,以色列的國家安全觀是:“隻要失敗一次,就會亡國”,其謹慎程度幾乎到了偏執的地步。以色列國防學院前院長雅德林少將曾說:“以色列必須奉行安全第一、和平第二的方針。安全高於和平。先有安全,後有和平。”

因此,軍警人員麵對巴勒斯坦人的抗議活動和暴力襲擊,嚴格執行集體懲罰,誤傷和誤殺不僅難免,實際上是被允許的,而誤殺和濫殺中間又沒有一條明顯的界線。儘管高個子警員的肩胛骨裡,還鑲嵌著一塊汽車炸彈爆炸後的彈片,儘管他的哥哥慘死在哈馬斯戰士的刀下,但自己的槍口麵前,目前還沒有倒下過一個巴勒斯坦人。

2017年12月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美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將美國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一下子掀起了巴勒斯坦人的抗議怒潮。隨後,巴以雙方暴力對抗開始不斷升級。高個子警員不理解,為啥非要選在離加沙這麼近的地方搞什麼音樂節,怕對巴勒斯坦人的刺激不夠大麼?他記得50年前的今天,埃及與敘利亞出動正規軍57萬,坦克4000輛,飛機1000架,分彆攻擊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以色列出動國防軍115萬,預備役20萬,坦克1700輛,作戰飛機500架迎戰。他又聞到封存已久的硝煙味、血腥味。猶太人聞了上千年的血腥味,難道已經麻木、習慣,甚至多少喜歡了麼?

“你的車上裝的是什麼?”警員問那蹲在地上的貨車司機。

“沒有裝東西,是空車。”司機趕緊回答,並且調整了蹲姿,挺了挺上身,以顯示對警員問詢的尊重。

“從哪裡來的?”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離這裡不算近啊。”警員低頭在本子上記著,停了一會兒,繼續問道:“那你這麼早去哪裡呢?”

“雷伊姆基布茲。”司機的回答讓老i聽了一愣。

“去乾嘛?”警員用眼角餘光快速地瞥了老i一眼,繼續詢問。

“老板讓我去拉蔬菜。”

“嗯。”警員在確認了貨車司機所言的真實程度之後,快速地在本子上寫了一陣子,最後頭也不抬地問:“姓名?”

“我叫小(aleste)。”貨車司機回答。

小的年紀和奔馳車司機差不多。小是個典型的巴勒斯坦人,雖然長得也很瘦,但顯得有力量,這是體力勞動的結果。不過在警員麵前,小沒有像普通巴勒斯坦人那樣,隨身攜帶著必備的恐懼和焦慮,會非常“知趣”。如果沒有被打入過另冊、或無權無勢、或寄人籬下諸如此類的經驗,是不大可能了解“知趣”這種狀態的。對於有著這些經驗又想保持最後一點體麵的人來說,“知趣”,真是一塊再好不過的遮羞布。老i的爺爺,年輕時跑到波蘭做生意,結果被德國納粹抓到集中營裡,是一名幸存者。所以老i懂得巴勒斯坦人的這種“知趣”,這種被占領、被征服的狀態。

而小隻是非常安靜地,仿佛置身事外地蹲在地上,冷眼看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

“請問您的姓名?”警員又轉過頭問依然朝自己舉著雙拳示威的奔馳車司機。

“小j(jewish)。”

“您從哪裡來?”

“采埃利姆。”

“怎麼稱呼您呢?先生。”警員撇開了小j,然後禮貌地朝老i輕輕地點了點頭。

“我叫老i。”

僅僅因為年長的因素,老i就覺得他有責任,去化解麵前這三個年輕人的尷尬,儘管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尷尬背後的問題,自己也是無解的。

第一章 音樂節 第3節

“我住在雷伊姆基布茲,的確每天有貨車往耶路撒冷送蔬菜和水果。”老i選擇了個緩和的話題,開始自己的化解。

“這麼巧啊!可按照咱們猶太法典《哈拉哈》[hakhah],單一證據不能成立。您還能提供些什麼呢?”警員顯然是鬆了口,幾乎在引導老i繼續說下去。

“我建議你再到貨車上去檢查一下。”老i回答,然後又扭頭對著小說,“小夥子,你車上還有沒有相關的什麼證明,比如政府頒發的《通行證》、《許可證》,給這位先生看下?”

“有的,有的,在副駕駛麵前的抽屜裡。”小似乎想要到車裡去拿東西,剛站起來,覺得不妥,又趕緊蹲了下去。

高個子警員收起記錄本,整理了一下自己的鋼盔、防彈背心,命令三個人不要動,然後重新拔出手槍,回身朝警務房那邊打了個手勢,指了指貨車,然後走了過去。

老i和小j不約而同地開始盯著小的眼睛。小依然很安靜地接受自己的境遇,既不慌張,又不覺得有什麼委屈,一副見怪不怪的沉穩。這讓兩個人很快都放下心來。

“我討厭他們這樣對待你們。”小j繼續為剛才自己的行為做著辯解。

小聽後,沒有用語言,沒有用肢體,隻是用眼睛向小j說,“謝謝啦!”

老i看到那邊警員已經開始仔細地搜查巴勒斯坦人的貨車了,估計還需要一點時間,就和小j攀談起來。

“你的家族是從哪裡回來的?”老i問,他覺得對方很年經,應該是在以色列建國後出生的。

“施特拉爾鬆德,在德國東北部。我們阿什肯納茲人[ashkenazi],祖上多來自法國北部、德國和東歐。”小j說。

“阿什肯納茲人?一般不是叫你們‘立陶宛人’嗎?”老i問。

“我們是“反對者”[edi],激烈反對哈西德人隻注重靈修,忽視學習經典的做法。因為在立陶宛及其周邊地區發展達到高峰,使其成為反對哈西德人的核心區,時間一長,就被大家稱為‘立陶宛人’啦。”小j嘴角露出自豪的微笑。

“您的家族來自哪裡呢?”小j反問。

“我們家從英國來的,原來住在約克郡。”老i回答。

“那你肯定加入工黨了?”小j問。

“是的,我和父親都是工黨黨員。”老i回答。

隨後,兩個人又一陣沉默,小j不知道該繼續聊點兒什麼,他想說說在猶太複國問題上,自己和工黨的分歧,可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他撞車之後,就一直在默默背誦一段訓誡:“年輕人脾氣暴躁,常常會過分地親自攻擊藐視者,但他們要成長為真正的托拉熱愛者,就需要精神上的提升,不能讓任何障礙阻擋他們通往天堂的道路。”訓誡者哈宗伊緒[hazon ish],是當時以色列影響力最大的《塔木德》學者、《哈拉哈》權威。

“你還會說德國話嗎?”看看警員鑽到了貨車車廂裡,老i又繼續問。

“平時我們說‘意第緒語’,屬於西日耳曼語支,宗教活動和對外交流說希伯來語。”小j答。

“對了,我想起一件事。”老i突然來了興致,“好像在1940年左右,你們當時有個大學術權威,對過逾越節需要至少吃一個橄欖大的量的無酵餅[atzah]提出異議。他認真考證了《塔木德》時代的橄欖比現代見到的要大,然後提出現在過逾越節,必須吃到兩個橄欖大小的量的無酵餅,才能達到最低量。他的主張,居然在短短十年內便流行開來,被大家普遍接受。核心猶太節日的一個維持了上千年的習俗,他隻用了十多年時間就更改了,你們‘立陶宛人’可真了不起啊!”

“是的,的確有這件事,那人是哈宗伊緒。”從嚴解釋[lehurah]猶太教文本,是我們立陶宛人的基本功。”小j說,“在哈宗伊緒的指引下,我們這些年輕人,開始從嚴解釋律法和習俗領域內那些被普遍接受的標準。然後在生活中,將從嚴解釋後的文本製度化。凡是日常生活中的習俗,即便久已形成,都必須得到文本佐證。凡是存在差異,都必須服從文本。那個警員這樣對待巴勒斯坦人,沒有文本依據,所以我反對他的做法。”小j看了看依然蹲在地上的小。

“凡是猶太人,都必須用《哈拉哈》的文本來指導和解決現實問題,所以在我們居住的社區,每逢主要猶太節日,書攤上都會擺滿了教大家如何過節,才合乎《哈拉哈》的書籍。這是‘書本傳統對生活傳統的勝利’。很多人指責我們做得太極端了,可哈宗伊緒早就指出,‘沒有極端就沒有完美。那些承認從未嘗過極端甜頭的人,也就承認了他們對我們宗教的基本原理的信仰不是全心全意的。’”

“彆人都說我們猶太人是‘書之民’,可你們才是真正的學霸。”老i誇獎道,“那你學習經典很長時間了吧?”

“是的,先生。我從16歲起進入經學院學習,是脫產全日製。哈宗伊緒說,‘經學院是將門徒和托拉學者培養成明日聖賢,即他們那代托拉大師的設防堡壘。’我所在的學者社團[hevrat lodi]裡麵有很多人都在45歲以上,大家的理想是終身學習《托拉》[torah]。《托拉》是神的啟示,是神的教導和指引。用世俗者的語言講,《托拉》是猶太人的錯題本,是猶太人用自己數千年的鮮血寫的錯題本。很多人的錯誤都是一犯再犯,原因就是沒有自己的錯題本。猶太教裡麵有四部經典,即《塔納赫》、《塔木德》、《米德拉什》和《哈拉卡》。《塔木德》是口傳律法彙編。《米德拉什》分為兩冊:《哈拉哈》和《哈加達》。《哈拉哈》[意為“規則”]講解經文中的律法、教義、禮儀與行為規範,說明律法如何應用在猶太人現實生活中,具有較高的權威性,文體莊重嚴謹。《哈加達》[意為“宣講”]闡述經文的故事、寓意、逸事、傳奇,及奧秘的含義等,更有趣味性。我們學習的‘托拉’,學習口傳律法和成文律法,眾拉比們對律法的評注與解釋,文本主要是《塔木德》和《哈拉哈》。當然也含猶太律法的其它內容,如習俗及禮儀。”

“經學院裡學習的,不止我們立陶宛人,也有很多東方猶太人,如沙斯黨的政治明星阿裡耶·德裡[arye deri]的兒孫輩們。”小j正色說道,“全體以色列人的政治、經濟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麵麵,都應該團結在托拉下。”

“所以,你們政黨的名字才叫‘托拉旗幟黨[del hatorah]?”老i似乎剛知道。

“是的,先生。立陶宛人的精神領袖是以利以謝·沙赫[eliezer adol]終身學習,大人物就是權威拉比。隻有通過長期研讀經典,從嚴解釋文本,才有可能獲得‘托拉的見解’[da‘at torah],晉升為一個‘托拉學者’[talid hakha],即聖賢的門徒,社團的精神領袖,成為該社團個人和集體生活的所有方麵的獨家權威,那時才可以有資格做出沒有《哈拉哈》支持的裁決,而不是想剛才那位警員那樣。”

“很好,你很有誌氣。”老i大加讚許,“我知道聯盟黨內有個’托拉聖人理事會‘[edolei hatorah],是聯盟黨的幕後決策機構。它就是由精通《塔木德》與《哈拉哈》的拉比組成,都是年高德韶、眾望所歸的‘大人物’。它的決策過程不對外公開。1964年,聯盟黨正式宣告:‘對托拉聖人理事會的絕對服從,賦予以色列聯盟特殊性質;即使聯盟的反對者也不可避免地看到,它是唯一一個絕對服從至高無上的神聖托拉權威的運動。’該黨的所有活動理論上都要經過理事會批準,其議員實為傀儡,在公開場合需要畢恭畢敬地表示自己的決定已得到理事會許可。”

小j默默地聽著,似乎在憧憬自己的未來。

“學習很苦吧?不過除了辛苦,你可能還真需要做出一兩件學術成果,像哈宗伊緒考證橄欖那樣,才能成功。”老i用自己的人生閱曆啟發著年輕的小j。

“是很辛苦,除了白天,晚上我們從晚8點要學到午夜或更晚,直到筋疲力儘。我們立陶宛人沒有哈西德人那麼封閉。您說的非常對,我正在考證《創世記》的一個問題,已經有成果了。”小j略顯得意地回答。

“我的天啊!”老i和小j都被這種極端中的極端驚到了。

第一章 音樂節 第4節

“你們聊什麼呢?聊得這麼熱火朝天。”高個子警員不知什麼時候已經回來了。他從地上拉起了小,掏出鑰匙打開了手銬,利落地掛到腰間,然後輕輕地拍了拍小的後背,算是表達自己的歉意。

“沒聊什麼。”小j冷冷回答,不再舉起雙手。

“那麼好吧,咱們繼續。誰說說你們剛才是怎麼回事?”警員這次收起了全部笑容。

“我看三輛車都沒啥損傷,要不這事就算了吧。”老i搶先發言,他嶄新的比亞迪受損最嚴重。鑒於剛才小和小j的友好互動,他覺得自己不應該用自己的損失,來使事件變得更複雜。同時,他更想儘快結束糾紛,回到自己的車裡,給他那個從國家情報部門退休的老朋友打電話。

“那邊公路護欄撞倒了一排,而且這裡有電子監控,我得真實記錄、報告,職責所在,請你們配合。”警員用公事公辦、不溫不火的腔調命令著。

對麵三個人又是一陣沉默。

“是這位先生闖了紅燈,可能他沒太注意吧。”老i抬起手,輕輕地指了一下小j,又很快地收回了手指。

警員一下子換上一副笑容,略帶得意地用眼睛直直地盯著小j的臉,那意思很明顯,“我這回抓到你了,看你怎麼逃。”

小j低著頭,盯著自己的腳上的黑皮鞋,腦子在飛快地盤算著。良久,他輕聲細語地回答,“我,我沒有闖紅燈。”

然後,抬起頭,用更大、更清晰、更堅定的聲音重複了一遍,“對了,我沒有闖紅燈。”

警員聽了,嘴角換成了老師抓到考試作弊學生時才有的微笑,看了一眼正在驚愕的老i,然後對小j說到:“那麼先生,請問現在麵對您的那信號燈是什麼顏色呢?”

老i當然知道,警員這是一石二鳥,既是確認小j是否是紅綠色盲,又排除了信號燈出故障的因素,因為路口的信號燈,一麵是紅色,一麵是綠色。

“是紅色。”小j回答得並不猶豫。

“我們看到的也是紅色。”警員回答,他並不用征求老i和小的意見。

“但是,現在我是站著的,處於靜止狀態,如果我開車,就可以看到綠色。”小j依然回答得胸有成足。

現場隻有小,聽了心裡一動。

“那麼請您教教我。”警員開始不耐煩了。

“道理很簡單啊。”小j說,“可見光也是一種電磁波,紅色光頻率最低,紫色光頻率最高,黃綠色光頻率差不多處在中間。可見光也存在多普勒斐索效應。觀測者做遠離光源的運動,觀測到的頻率就小於光源發出的頻率,向紅色接近,稱‘紅移’現象;反之,做接近光源的運動,觀測到的頻率就大於光源發出的頻率,向藍色接近,稱‘藍移’現象。我開車通過路口,儘管信號燈發出的是紅色光,但我是做接近信號燈的運動,所以出現‘藍移’現象,隻不過頻率沒有增加太多,所以看到的隻是黃綠色光。”

高個子警員以前遇到的哈瑞迪,多數是非常貧窮的。2017年,有43的哈瑞迪家庭處於貧困線之下,而在十多年前,這個比例一直徘徊在50到58之間。經學院裡沒有世俗教育,沒有受過基礎教育和職業培訓的哈瑞迪男子,缺乏在世俗社會生存的必要技能,無一技之長,就業機會寥寥。成年哈瑞迪男子脫產學習《托拉》,養家糊口的角色隻能由妻子承擔。再加上孩子多[平均7個],負擔重,導致大量的家庭落入社會最貧困階層。

同時他發現,哈瑞迪裡麵也有極少數人,接受宗教教育的同時,也非常積極地學習現代各領域的科學知識,不過目的不是為了找份工作,而是維護宗教經典中的基要。他明白今天碰到的是那些少數的哈瑞迪。

因為完全聽不懂,高個子警員於是用目光向老i求助。

“你平時在路上,有沒有發現,當汽車向你開來的時候,音調會越來越高;當汽車離你而去的時候,音調會越來越低?”,老i像在課堂上那樣,用左手示意汽車開過來,用右手示意汽車開過去,啟發式提問警員。

“有的。”警員回答。

“這就是聲音的多普勒效應。”老i說,“不過聲音是機械波,靠空氣中的分子震動傳遞。至於這位先生剛才說的光是電磁波,也有多普勒效應,我就不知道了。”他又習慣性地攤開了自己厚厚的手掌,“您知道嗎?”他微笑著問小。他覺得對方沉靜得不像個普通的貨車司機。

於是警員轉過身,看著那巴勒斯坦司機,“沒關係,你也說說吧。”

“可能,可能,這位先生說的有些道理。”小在反複確認警員的目光對自己無害後,才猶猶豫豫地開了口。

“那請你說說。”老i鼓勵他。

“光的多普勒效應是存在的,而且主演了天文學界的一場大戲。”小說,“第一個出場的是猶太人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他1916年發表廣義相對論引力場方程。1917年2月,他提出‘有限無界’宇宙模型,因該模型說明宇宙不能是靜態的,要麼膨脹,要麼收縮,與他自己的靜態宇宙觀相違背,所以在引力場方程中加入一個‘宇宙學常數’,讓宇宙處於靜態。”

“第二個出場的,是蘇聯大數學家亞曆山大·弗裡德曼[Алekcahд Алekcahдoвnч Фnдah],他1922年得出廣義相對論引力場方程的非靜態解,稱‘弗裡德曼勒梅特羅伯遜沃爾克度規’,他發現這些解可以描述宇宙的膨脹、收縮、坍縮,甚至從奇點中誕生。1923年5月,愛因斯坦承認弗裡德曼結果的數學正確性。”

“第三個出場的,是比利時天主教神父、天主教魯汶大學物理學教授喬治·愛德華·勒梅特[es henri joseh Éduard leaître。],他1927年發表論文《解釋河外星雲的徑向速度》,又名《具有恒定質量與擴展半徑的均勻宇宙》,獨立得出廣義相對論引力場方程的與弗裡德曼同樣的解,並進一步推導出‘哈勃定律’,即星係退行的速度正比於它與我們之間的距離。”

“第四個出場的,是美國天文學家維斯托·斯裡弗[vesto sliher],1912年到1922年間,他觀測了41個星係的光譜,發現其中的36個星係的光譜發生紅移,這說明星雲光譜普遍存在紅移的現象,都在遠離地球而去,越暗的星雲離開得越快。”

“第五個出場的,是美國威爾遜山天文台的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ed hubble],他用世界最大的100英寸胡克望遠鏡,對上百個河外星係的光譜紅移進行觀測,1929年根據觀測結果,提出‘哈勃定律’。至此,愛因斯坦放棄自己靜態宇宙觀:承認廣義相對論引力場偏微分方程中的宇宙常數純屬多餘,隨即發表論文進行修正。”

“科學研究中實驗與理論匹配完美的情況不多,而真正大師級的人物,他們的理論往往能夠與實際數據相吻合又能預測未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就是這樣的理論模型。哈勃對於紅移現象觀測的數據恰恰位於廣義相對論曲線看起來比較線性的那一段。而吻合的關鍵就在這條直線的斜率,等於哈勃定律中的哈勃常數。”

“1931年,勒梅特神父大膽猜想:我們所知道的世界是以一個原始‘量子’作為起源開始的。1933年1月,愛因斯坦、勒梅特、哈勃參加了在美國加州舉行的一係列研討會。在勒梅特詳細闡述了他的‘大爆炸’[當時還不叫大爆炸]理論之後,愛因斯坦歡快地鼓起掌來:‘這是我所聽過的最美麗、最令人滿意的世界起源說明。’”

“你咋知道的這麼多?”高個子警員突然插問。

“我是巴勒斯坦大學宇宙學專業的。”小回答。

警員本來想繼續盤問對方為啥當了貨車司機,突然又覺得自己是明知故問,就換了個問題,“那後來呢?”

“就像西方的神學,中國的儒學,以及任何一門科學一樣,有了基礎之後,自然就會有很多人去繼續添磚加瓦蓋高樓,比如用它去解釋宇宙背景輻射現象。僅僅因為發現這個現象,彭齊亞斯和rw威爾遜就獲得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3k輻射被理論預言,被找到,被精確觀測到。現在的宇宙學,已經認為這無方向、彌漫在整個空間的3k輻射,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光,是大爆炸的遺跡。”

“那你承認他沒有闖紅燈嘍?”警員低下頭,在本子上開始寫些什麼。

“隻不過~,隻不過~”小用眼睛看著小j,覺得很難為情。

“隻不過這個世界不是這樣產生的。”小j迅速接住了小的話。

“什麼?”警員不禁抬起了頭。

“世界是上帝耶和華創造的。”小j斬釘截鐵地正色說到,“第一天創造了光。上帝說:‘要有光!’便有了光。上帝將光與暗分開,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於是有了白天和夜晚。第二天創造了空氣。上帝說:‘諸水之向要有空氣隔開。’稱它為天。第三天創造了海洋。上帝說:‘普天之下的水要聚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水和旱地便分開。上帝稱旱地為大陸,稱眾聚集的地方叫海洋。第四天創造了星辰,上帝說:‘天上要有光體,可以分管晝夜,作記號,定節令、日子、年歲,並要發光普照全地。’於是上帝造就了太陽與月亮以及無數的星鬥。第五天創造了水中的生命和飛鳥。上帝說,‘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之物,要有雀鳥在地麵天空中飛翔。’於是上帝創造出魚類和鳥類讓它們繁衍生存。第六天創造了地上的生靈和人。上帝說:‘地要生出活物來;牲畜、昆蟲、野獸各從其類。’於是,上帝造出了地上的生靈,使它們各自歸入自己的類彆。上帝又說:‘我要照著我的形象和樣式造人,派他們去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地上爬行的一切昆蟲。’上帝就照著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第七天天地萬物已經造齊了,上帝歇息了,並給第六天賜福,聖化第六天為特彆的日子,因為上帝是在第七天完成了創造並休息。於是星期日也成為人類休息的日子。”小j一口氣地背誦完了。

老i很習慣於這種討論。因為雷伊姆基布茲內部管理,是全體成員共同參與。每周都要召開一次全體大會。多年的實踐,已經形成了係統的辯論、投票和動議程序。但是由於許多成員思想激進,常常把簡單問題上綱上線,先扯上諸如複國主義宗旨、赫茨爾思想、戈爾登傳統、平均主義,再一點點地耐心扯回到現實。於是,在基布茲原則問題往往很多很多,人們習慣於等待,等待一個人把他想說的話都說完,中間不打斷。這樣一辯論就是大半個晚上,儘管第二天大家還要一大早上工。

“那麼先生您還認為他闖紅燈嗎?”警員問老i。

“我更正一下剛才的說法,我隻是自己看到的是綠燈,然後簡單推斷這位先生那邊是紅燈,隻是推斷而已。”老i趕緊解釋。

“我看這樣吧,咱們也學學那個美國人哈勃,彆停留在數學上、理論上。咱們都上你那輛奔馳車,你的車最好。你繼續開車,能開多快就開多快。我把信號燈暫停,然後咱們重新過一次這個路口,不能闖紅燈,但可以闖一次綠燈。看看綠燈能不能變藍,對了,叫藍移。”他一邊帶頭往小j的奔馳車走去,一邊心裡得意地偷笑個不停。

小不好說什麼,因為他剛才被小j打斷的話是,“隻不過紅光頻率是380太赫,黃綠光頻率是540太赫。你的車需要跑到光速的3376,即每秒101214公裡,才能看到黃綠色。隻不過,脫離太陽係的第三宇宙速度才每秒167公裡。”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