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剛爬上李宅的雕花窗欞,蘇蘅已經蹲在玄關擦地。
她特意比約定時間早到半小時,此刻正用纖維抹布順著木紋方向打圈,餘光瞥見玄關櫃第三層——那裡擺著李老先生的藥箱,箱蓋上壓著張便簽,是她昨晚手寫的用藥時間表:“8:00降壓藥(藍瓶),10:00營養片(黃瓶),字體工整得像實驗室數據記錄。
“小蘅早啊。“李太太端著豆漿從廚房出來,圍裙上沾著黃豆粉,“我家老頭今早非要自己穿襯衫,說要給你撐場麵。“
蘇蘅直起腰,額角沁出細汗。
她注意到李太太眼角的笑紋比上周舒展了些——這是老人情緒穩定的標誌,符合她記錄裡“認知障礙患者家屬壓力值下降15“的結論。“爺爺今天狀態好,是他自己努力的結果。“她接過豆漿杯,指腹觸到杯壁的溫度,正好42度,和她建議的“溫熱飲品緩解焦慮“溫度一致。
樓道裡傳來高跟鞋叩地的脆響。
蘇蘅的脊背瞬間繃直。
她認得這頻率——李薇的香奈兒方跟鞋,每步間隔35厘米,和她上周在公司走廊觀察的分毫不差。
“李太太早。“李薇踩著晨光進門,香奈兒山茶花香水味先湧進來,“今天來做個服務評估,您彆拘束。“她的目光掃過蘇蘅沾著水的抹布,在藥箱上頓了頓,又落在玄關鏡上——那裡貼著蘇蘅用便利貼做的“記憶日曆“,紅筆圈著“李爺爺生日““小孫女視頻日“等關鍵日期。
“蘇蘅,帶李經理看看你平時的工作流程。“李太太端起豆漿杯,目光掃過鏡上的便利貼時,眼底浮起水光。
蘇蘅彎腰收拾抹布,指尖觸到帆布包裡的活頁夾,硬殼紙隔著布料硌得手背發疼——那是她的“證據鏈“,此刻正安靜地等待出場。
“首先是晨間護理。“她引著李薇往客廳走,經過陽台時,李老先生正扶著欄杆做拉伸,白襯衫的第二顆紐扣歪了,“爺爺每天晨練20分鐘,配合漸進式肌肉放鬆法,能延緩肢體僵硬。“
李薇的高跟鞋在木地板上頓住。
她看著老人抬起右腿,雖然顫巍巍的,但高度比上周她來突擊檢查時高了五厘米——這是趙琳說的“隻會翻東西的保姆“做的?
“小蘅!“李老先生突然轉身,手裡舉著個鐵盒,“我翻出老照片了,你說的'記憶錨點'!“
鐵盒“啪“地扣在茶幾上,照片散了半桌。
蘇蘅蹲下幫著整理,指尖劃過一張泛黃的結婚照:“這是您和奶奶結婚那年,在中山公園拍的對嗎?
上周您說總記不起年輕時候的事,我們就約好每天找一個'記憶錨點'。“
李老先生的手指撫過照片裡穿的確良襯衫的自己,渾濁的眼睛突然亮起來:“對!
那天那天我騎二八杠載她,車筐裡裝著兩斤桃酥“他扭頭看向李太太,聲音發顫,“老伴兒,你說桃酥太甜,可最後全讓你吃了。“
李太太的手猛地捂住嘴。
李薇看見她眼角有晶亮的東西墜下來,砸在照片邊緣,暈開一片模糊的光斑。
“這是家庭係統理論裡的'代際記憶激活'。“蘇蘅的聲音輕得像怕驚散了什麼,卻清晰地撞進李薇耳裡,“認知障礙老人對情感聯結的記憶更持久,用共同經曆做錨點,能刺激海馬體活動。“她翻開活頁夾,抽出一張折線圖,“這是近三周爺爺主動回憶的事件數量,從每周2次增加到7次。“
李薇的指甲掐進掌心。
她想起昨晚趙琳的語音:“她總翻老人東西,藥箱、存折,啥都看。“可此刻藥箱裡的藥瓶碼得整整齊齊,每個瓶頸都貼著帶日期的標簽;存折放在茶幾抽屜最上層,上麵壓著張便簽:“李爺爺的養老金,每月15日可取,小蘅記“。
“中午我給爺爺做山藥百合粥。“蘇蘅收拾照片時,李小姐拎著菜籃進門,“小蘅說山藥健脾,百合安神,最適合他現在的狀態。“她朝李薇笑,“上周我爸突然管我叫'囡囡',他已經十年沒這麼叫過了。“
李薇的喉結動了動。
她看著蘇蘅係上圍裙進廚房,動作快得像經過精密計算——摘菜、切配、熬粥,每個步驟銜接得沒有半秒空隙。
灶台邊貼著張“時間管理表“,從6:30起床到21:00睡前按摩,每個時間段都標著對應的心理學理論:“晨間89點是記憶黃金期““傍晚1718點需避免高強度刺激“。
“李經理要嘗嘗嗎?“蘇蘅舀了勺粥遞過來,“火候到了,剛好能掛勺。“
李薇接過勺子,米香裹著百合的清甜湧進鼻腔。
她吹了吹,小口抿下——溫度38度,不燙不涼,和她胃藥說明書上建議的“溫水送服“溫度一模一樣。
評估結束時,夕陽把客廳染成蜜色。
李老先生靠在沙發上打盹,手裡還攥著那張結婚照;李太太在給照片塑封,李小姐蹲在旁邊幫忙;蘇蘅蹲在茶幾邊整理活頁夾,發梢垂下來,在便簽紙上投下小小的影子。
“蘇蘅。“李薇站在玄關,香奈兒方跟鞋的聲音突然輕了,“你有時間嗎?
等會說兩句話。“
蘇蘅抬頭,看見李薇的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包帶——那是她上周在談判課上學到的“自我安撫動作“,通常出現在人準備說重要的話之前。
她合上活頁夾,帆布包拉鏈拉上的聲音像道輕響。
“好。“她說,聲音裡帶著實驗室測謊儀般的平穩,卻藏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期待,“我等您。“
李薇帶蘇蘅走到陽台,避開客廳裡整理照片的李太太和李小姐。
風掀起紗簾,吹得李薇的卷發輕顫,她伸手按住發梢,這才發現自己的手在抖。
“上周趙琳說你總翻老人東西。”李薇開口,聲音比平時低了兩度,“我信了。”
蘇蘅的睫毛顫了顫。
她想起第一次見李薇時,對方掃過她工牌時的冷笑——“心理學碩士當保姆,屈才了吧?”那時她攥著簡曆的手汗濕了邊角,卻隻能說“專業不對口很常見”。
“但今天……”李薇的指甲劃過陽台欄杆的木紋,那裡有蘇蘅用記號筆標著“李爺爺扶欄高度:90,安全抓握區”,“藥箱標簽用的是醫院那種防油紙,存折便簽的字跡和你給公司交的周報表一模一樣。趙琳說你翻東西,可你是在幫他們整理記憶。”
蘇蘅的喉結動了動。
她想起昨晚在出租屋對著台燈整理活頁夾,把每處改動都標上理論依據:“記憶錨點”來自《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情感記憶保留研究》,時間管理表參考了《家庭照護者的效率優化模型》。
那些被室友笑稱“保姆日記”的筆記,此刻正沉在帆布包裡,帶著她掌心的溫度。
“公司要推‘金管家’認證體係。”李薇突然轉身,香奈兒外套的金屬扣撞在欄杆上,“需要能把服務流程標準化的人。你上周交的育兒方案,客戶複購率漲了40;這周李宅的評估數據,能當教材。”她從包裡抽出個文件夾,封皮印著“高級家政顧問培養計劃”,“明天來簽協議,底薪漲30,帶教新人抽成,客戶資源向你傾斜。”
蘇蘅的手指無意識地摳著帆布包帶。
文件夾邊角硌著她的掌心,像塊發燙的石頭。
她想起投遞57份簡曆時的絕望,想起麵試時hr皺著眉說“我們招大專生就夠了”,想起第一天當保姆時,雇主太太把她的工牌翻來翻去:“碩士?彆乾兩天就跑了。”
“為什麼選我?”她聽見自己問,聲音裡帶著實驗室測謊儀般的平穩,“您之前說過,學曆高的不穩定。”
李薇的目光掃過客廳——李老先生不知何時醒了,正舉著塑封好的結婚照給李小姐看,嘴角沾著粥漬。
“因為你讓客戶離不開。”她敲了敲文件夾,“上周有三個老客戶點名要你,說‘小蘅的方法能省我半條命’。市場要的不是‘保姆’,是‘問題解決者’。你能解決問題,學曆就不是累贅,是招牌。”
蘇蘅的眼睛突然發熱。
她想起導師畢業時拍她肩膀說的話:“心理學不是懸在天上的,是蹲在地上接人摔下來的。”此刻這句話突然變得清晰,像一束光穿透了她這三個月來的迷茫。
“我需要整理套標準化流程。”她脫口而出,“兒童照護、老年護理、家庭關係調解,每個模塊配理論依據和操作步驟。這樣新人培訓能少走彎路,客戶也能看懂我們的價值。”
李薇的眉毛挑了挑。
這和她昨晚在係統裡看到的蘇蘅周報表最後一行不謀而合——“建議建立可複製的服務模型,降低客戶試錯成本”。
她突然笑了,是三個月來第一次對蘇蘅笑:“明天帶你的活頁夾來,我讓法務部配合你。”
告彆時,李太太硬塞給蘇蘅一盒桃酥,是李老先生專門讓李小姐去老字號買的。
“小蘅嘗嘗,和我們結婚那年的味道一樣。”老人顫巍巍地把盒子塞進她懷裡,“下周還來嗎?”
“來。”蘇蘅應著,喉嚨發緊。
她接過盒子時,指尖觸到盒底的便簽——是她上周寫的“李爺爺最愛的桃酥,含油量≤15更健康”,被李太太用紅筆圈了個心。
出了樓道,夕陽把影子拉得老長。
蘇蘅摸出手機想給媽媽發消息,屏幕卻先亮了起來,顯示著陌生的本地號碼。
“喂?”她按下接聽鍵。
“蘇小姐嗎?”對方聲音壓得很低,像用手捂著話筒,“我有關於金管家的重要信息要告訴你,必須麵談。”
蘇蘅的腳步頓住。
風掀起她的劉海,吹得後頸發涼。
“你是誰?什麼信息?”
“明天下午三點,藍山咖啡館靠窗第三桌。”對方沒回答,“彆告訴任何人。”
“喂——”
電話已經掛斷。
蘇蘅盯著通話記錄裡的號碼,心跳突然加快。
她想起李薇說的“客戶資源傾斜”,想起趙琳上次看她時的冷臉,想起係統裡突然多起來的好評……
手機在掌心震動,是媽媽的消息:“今天麵試怎麼樣?”
蘇蘅吸了吸鼻子,回了個笑臉。
她抬頭看向天邊的晚霞,把桃酥盒抱得更緊了些。
明天三點,藍山咖啡館。
她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麼,但那些活頁夾裡的筆記,那些整理了無數遍的理論,此刻都在帆布包裡安靜地發燙。
她摸了摸包,轉身朝公交站走去。
風裡飄來若有若無的百合香,像極了李宅廚房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