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書院之變(1 / 1)

推荐阅读:

要是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兩人還會虛心請教一番,淩峰既然無意於商道,也不藏著掖著直接將自己知道的一些商業知識告訴了兩人。

兩人聽了之後都大受啟發,紛紛感歎這次沒有白來,不僅能加入侯爺的隊伍得到侯爺的庇護,還能得到侯爺的指點。

這是他們來之前無論如何都沒有想到的。

經過這次暢聊兩人更加堅定了跟著淩峰的決心,他們甚至認為隻有淩峰這樣的人才配當他們的主人。

至於之前的昭王和漢王,隻是他們找的庇佑自身的工具人而已,對於這種隻知道享樂的人他們打心底鄙視,根本沒有投靠的想法。

除了商業之外,他們發現淩峰對賬目也十分在行,他們需要拿著算盤計算半天的賬目,淩峰隻要幾息時間就能算的清清楚楚,而且還不會出錯,這讓兩人都震驚不已。

他們相信,淩峰絕對是一個被侯爵耽誤的商人。

經過半天的暢聊,淩峰對兩人的情況也有了比較深刻的了解,這兩人雖然目前所做的買賣還不算太大,不過隻要加以培養他日必能成才,以後黑旗軍的軍費就要靠這兩人了。

想到這裡淩峰很快做出了決定。

“很好,本侯正值用人之際,兩位若願意投靠,本侯定不會虧待二位。”淩峰一臉欣喜地道。

“我們今天來此就是為了投靠侯爺,以後我二人便是侯爺的人了。”兩人眼中的不屑早已不見,而是一臉虔誠地跪倒在地邦邦磕頭。

“很好,你們先起來吧,既然決定效忠本侯你們可以將自己的家人遷入我臨江城,有本侯在無論是誰都動不了你們的家人,這樣你們也能放手去做。”

“多謝侯爺!”兩人一臉感激紛紛跪倒在地。

這個時代商人地位是十分低下的,沒有貴族的保護他們的社會地位連普通農戶都比不上,而且因為經商家裡有錢經常會找人嫉妒。

打他們主意的人也不在少數,以往商人被打劫的情況時有發生。

若是運氣不好遇上惡霸甚至還會明搶,因此這個時代的商人都是依托貴族身上,這樣才能保證人身及財務安全。

儘管如此,可對於貴族來說,這些所謂的商人不過是他們家的奴才,他們對待商人從來都沒好臉色。

當二人見過淩峰之後才發現原來並不是所有人的貴族都是高高在上的,這也堅定了他們跟著淩峰的決心。

淩峰見兩人如此識趣,心中也頗為滿意,當即吩咐下人帶他們去安排住處,又讓人給他們各送去一千兩銀子作為安家費,並讓他們儘快將家人接來臨江城。

除此之外淩峰還讓人給兩人各自安排了一處宅子,方便安置自己的家人。

兩人從未被如此重視過,來到住處兩人早就淚流滿麵感激不已。

“侯爺,我二人此身定不負侯爺。”

淩峰擺了擺手道:“這些客氣的話就不必多說了,你們隻要能多賺錢,為我黑旗軍提供足夠的軍費就算是對我本侯最好的報答了。”

“侯爺放心,我二人肝腦塗地也會幫侯爺把黑旗軍的軍費賺回來。”

淩峰微微一頓又道:“你們放心,本侯也不讓你們白忙活,隻要你們能夠為我黑旗軍提供足夠的軍費他日功成,我可以許你們一官半職。”

兩人聽了頓時大喜,對於商人來說跨越階級往往是最難的,這個時代的商人因為身份低微,他們的子孫也隻能跟著從商,至於做官那是想都彆想。

京城中很多大商人為了改變自己的階級,不惜重金買官,卻鮮能成功。

畢竟階級擺在那裡,能用錢辦成的事根本不是事。

如今淩峰許了他們官位,這簡直就是天大的喜事。

兩人心中更是激動,他們知道,這次是真的找對人了。

淩峰讓兩人先安頓好家人之後再開始著手準備組建商隊的事情。

兩人哪裡肯聽,剛剛住下便開始忙活了起來,按照他們的話說就是侯爺對我恩重如山,我們怎能讓侯爺失望?

見拗不過兩人,淩峰也就隻能隨他們去了。

魯滿倉主要負責糧食和馬匹的販賣,對養馬也很有一套,這讓淩峰大感意外的同時也欣喜不已,孫元將軍雖然對訓練騎兵很有一套,不過對於養馬卻沒什麼經驗。

要不是從北狄抓了不少俘虜,這些戰馬還真沒法養好。

現在多了個養馬的專家以後遇到養馬的問題也可以隨時請教學習。

最重要的是,魯滿倉既然做著這販賣馬匹的生意自然知道從哪裡買馬。

要知道這個時代的戰馬是十分稀缺的戰略資源,現在他手上的戰馬雖然不少,可要組建一支橫掃天下的騎兵顯然還有些不夠,這就需要大肆購買。

馬匹作為戰略物資可不是一般人能買到的,太武朝之前一直想要購買戰馬結果都沒有如意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現在有了魯滿倉這個馬販子,買馬的事情就不用擔心了。

比起魯滿倉來杜如海的生意就要龐雜的多,按照他的話說就是什麼賺錢就做什麼,淩峰對此也十分支持。

兩人都是經商的老手,很快就將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條。

安排好了兩人,淩峰便出了家門,朝著瀧江書院而去。

為了讓書院學生全麵發展,淩峰不得不親自上陣。

當然,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他得空的時候也會把記憶中的一些知識編輯成教材,然後再慢慢教授給一些有天賦的才子。

再由這些才子將這些知識教授給書院的學生們。

現在書院剛剛起步,學生數量卻著實不少,一個書院足足有六百多人,據說整個臨江城的適齡兒童都在這裡。

原因無他,凡是來上學的孩子學院管飯。

在這個連飯都吃不飽的年代,少一張口吃飯可以減輕不小的負擔。

所以百姓聽說學院管飯之後,便將家裡的孩子都送了過來。

最小的據說隻有三歲,最大的已經到了二十歲。

至於什麼服務協議,對於他們這些連飯都吃不飽的窮人來說又算的了什麼。

何況侯爺給的還是鐵飯碗,這麼好的事情打著燈籠都找不著,也就隻有侯爺才這麼心善。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