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滿臉自信道:“孫權兵力薄弱,卻傾巢而出以對抗我軍。料想其建業留守之勢,必然空虛羸弱。若我軍分派精銳,迅速行動,突襲建業,或可一舉拿下江東六郡。即便此計未成,我軍亦能令其前後奔忙,疲於奔命。如此,破敵製勝,便指日可待了。”
“軍師,此即是退兵之策,亦是製勝之策。”
換言之,孫權的主力大軍已全部壓在陸口前線,此時建業必然處於守備薄弱的狀態。若派遣精銳輕兵自陸路突襲,則建業城破,指日可待。在此情勢之下,建業宛如一座無主之城,防守羸弱。隻需派遣一支靈活機動的輕裝部隊,便可神不知鬼不覺地潛入,一舉攻陷建業。
若能成功占領建業,孫權的勢力必將土崩瓦解!即使孫權能勉強維持軍隊不散,其水軍也將成無根之樹,在季漢軍隊兩麵夾擊之下,其最終覆滅的命運也是無可避免的。建業城破之時,孫權麾下必然人心惶惶,難以凝聚。就算他強作鎮定,試圖穩住局麵,也難以抵擋我軍的淩厲攻勢,最終被消滅隻是時間問題。
諸葛亮並未直接表態是否同意此計,而是讚許的看著馬謖,轉而說道:“幼常,今荊州形勢危急,我欲將你舉薦到漢中王處,前往荊州為大軍作謀,不知你意下如何?”
“多謝軍師,謖感激不儘。”
“去吧。”
“是!”
諸葛亮之所以沒有表態,是因自己身處大後方,對前線雙方的兵力布置及實際情況了解的有限,再加上季漢的最高話事人劉備就在前線,用不用計,用什麼計,也不是他這個軍師可以僭越的。
但諸葛亮又覺得馬謖此計的想法不錯,優化一下或許可行,再加上後者最近頻頻獻上不錯的計策,肉眼可見其擁有頂級謀士才能,故而乾脆推薦馬謖到前線劉備處,由大王,準確來說是由實際上的軍事指揮官關羽來決定,是否采納此計。
………
馬謖興衝衝拜彆諸葛亮,自成都乘船沿江而下,僅兩日便至江陵,
一上岸,便馬不停蹄來劉備處報到。
君臣方行過禮,馬謖便將奇襲建業之計對劉備重述了一遍。
然後滿目期許的望著劉備。
劉備思索了一下,側頭看向關羽,見二弟微微搖頭,遂含笑說道:
“幼常遠來疲憊,先往驛館休息,此事來日再議。”
啊?
我坐船來的,還是臥鋪!不疲憊啊?
如此妙計,連諸葛軍師都讚成,大王你居然不采納?
馬謖懵了,心裡落差太大,杵在原地沒動。
劉備拍了拍了馬謖肩膀,笑嗬嗬安慰道:“今曹魏勢大,於北方虎視眈眈,我軍不宜與吳軍交戰過深,此計雖好,卻尚有不足之處,容後再議。”
“是。”
馬謖不情不願辭彆劉備,出得府來,仰天長歎:
“吾才滿腹,大王竟不從之?!”
“大王,不用此計,你得不到江東啊!”
馬謖走後,
劉備收起笑容:“二弟觀馬謖之才如何?”
這個問題有點耳熟,關羽想了想,搬出了諸葛亮對馬謖的評價:
“此人堪稱當世英才。”
劉備搖頭:“不然,孤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二弟當細察之。”
劉備看人是非常準的,因為他看人是從行為品性出發。
在劉備看來,馬謖雖有才,但舉止輕浮少穩,還有世家子弟的通病,眼高於頂,故而斷定此人難堪大用。
但關羽的評價也沒錯,關羽的評價是從才華角度出發,馬謖確實有謀士之才,隻是沒有統軍之能。
古往今來,能出謀劃策,還能治軍治國的全才鳳毛麟角,整個三國時代也就諸葛亮一人滿足這個條件。曹操都隻能算半個,曹操用兵用謀還行,治國就得靠荀彧等人輔佐了。其餘周瑜,司馬懿,陸遜,均不具備治國才能。
包括關羽自己,也就隻符合出謀劃策和治軍的能力,治國那是完全一竅不通。
再者說,這天底下哪有那麼多全才,其中一項能力頂尖就已經很稀缺了。
考慮到這一點,如果隻把馬謖當個軍師參謀,那英才之名他還是能夠勝任的。
“兄長,我記下了。”
劉備頷首:“二弟以為馬謖所獻之計如何?是否可行?”
“不可行。”
關羽搖頭,
馬謖提出的策略,表麵上看似可行性很高,實則不然。
這個計策如果放在後世的人人都是地圖帝的視角下實行,那此計實行起來輕而易舉,無需考慮路途中的所有意外,開著導航騎著車從陸路直奔建業,毫不費力便能快速完成偷襲的任務。
然而,現在畢竟是三國時代,從江陵走陸路繞一大圈到建業,眾將需在尋路問路前行時,繞開東吳的軍事據點,河流,山川,路程少說也有四千裡以上。
世間焉有奔襲四千裡之策?
先說軍隊,得派多少軍隊過去?少於一萬,去了也是無濟於事;多於一萬,這四千裡的後勤補給怎麼解決?
再說耗時,以這個時代陸軍每日行軍30—50裡的均速,四千裡至少要在路上連續走三個月。等三個月後軍隊走到建業,還能剩下多少活人?剩下多少戰鬥力?
再說奇襲建業之後的處境,就算季漢軍隊能夠克服後勤困難和四千裡行軍的困難,順利到達建業並奇襲成功,之後將麵對的是:數萬順江而下快速回援的吳軍,甚至還有可能要加上趁機來攻的魏軍。
這個四千裡陸路奇襲的計策,完全經不起推敲。
君不見鄧艾隻奇襲了七百裡,就差點在路上就全軍覆沒了。
簡而言之,奇襲建業的計策是可行的,但不是從陸路,而是從水路,且隻能從水路。
但需繞開屯駐於夏口的吳水軍主力,尋一條直通長江的大河,沿水路一直順江而下,一兩天就可以殺到建業。
如此才能做到兵貴神速,攻其不備。
但孫權和陸遜並非泛泛之輩,在決定對荊州發起攻勢之前,就已經對沿江及各條入江大河處精心布置工事,駐守水軍,並在臨近建業一帶築起了堅固的城壘和多重防禦體係。
故此,無論季漢麾下的步兵還是水軍,想要奇襲建業都將麵臨重重困難和重重阻礙。
此策的最優解,隻有從交州東側海上迂回,沿著大洋西海岸北上,然後分兵多路,一路自錢塘江入海口殺入東吳腹地,一路從長江東入海口殺入吳郡腹地,一路直奔建業;同時西麵的夏口,西南麵豫章,以及南麵廬陵,都需要給到東吳軍事壓力,以做牽製。
如此六麵出擊,奇襲建業速滅東吳的戰略才有成功的可能。
一如幾十年後的晉滅吳之戰。
但是新的問題來了,目前駐守在交州的漢軍是沒有水師的。
在交州打造水軍戰船和培訓水軍士卒,都非短時間能完成。
馬謖,太想當然了。
不過這個想法還是有可取性的。
眼下唯急缺南下交州打造水師的人選。
想到這裡,關羽叫來周倉:“你速帶人至新野,尋訪一青年百姓,其姓鄧名範,字士載,今年約莫二十四五歲,有口吃,與其母相依為命。尋到其人,直接帶回荊州,若其不從,就地斬殺!”
“是!”周倉領命而去,
關羽又叫來關平:“你速帶人往天水郡冀縣,尋一青年,姓薑名維,字伯約,年約二十歲,與其母親相依為命。尋到之後,以我之名客氣請回荊州。”
關平亦領命而去。
劉備在一旁看得不明所以,訝然道:“二弟,這是?”
“此二人,均乃當世之俊才。兄長欲三興漢室,無此二人不可為之。”
“哦?其才比馬謖如何?”
“十倍於謖!”
“哦?其才比二弟如何?”
那他倆還是比不過我的,畢竟我是穿越者……關羽微微一笑:“我不及也!”
此言一出,劉備一下子就升起了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