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維和鄧艾的騎兵一番衝殺之下,魏軍不敵逃竄,好在魏軍前部多為騎兵,跑得快;加之薑維鄧艾並未率軍深追,是以在折損了少許兵馬後,總算狼狽逃到陳倉道三岔口處的成縣。
而後,張郃街亭再敗的消息傳到軍中,司馬懿不敢再深入漢中去取陽平關,便率軍退出陳倉道,回轉長安麵見曹丕,再做計議。
“張郃何在?”
“老臣在。”
“你可知罪?!”
“老臣知罪。”
長安城,未央宮。
曹丕高居龍椅之上,盛怒難消。
張郃跪於殿上,心中忐忑。
司馬懿緊隨其後出列,亦主動跪拜請罪。雖然曹丕沒有點他,但身為前線總指揮,他的責任是最大的。
曹丕很憤怒,此次大魏興兵二十萬西征,出師前廣宣聖旨,昭告天下,誓言此次西征定要奪回隴右,蕩平涼州。
結果剛與蜀軍交戰,就連敗兩陣。張郃部損失兩萬餘兵馬,司馬懿部損失千餘人。
一戰就損失了十分之一兵馬。
大魏有多少兵馬也經不起這樣的損耗啊。
損兵折將倒還是其次,這連續敗仗讓他這個大魏開國皇帝顏麵掃地,無顏回洛陽麵對那些曾反對出征的大臣。
如今已是黃初五年(224年)初,曹丕已登基第五年,力主發動了三次超二十萬兵馬的大規模外戰,隻有東征東吳不勝不敗,南征襄陽和西征隴右全都是大敗。
襄陽一戰折損了三四萬人馬,隴右一戰折損了兩萬餘人馬。
再加上去年張郃在隴右的大敗(折損了三萬匹戰馬和數千士卒),短短兩年時間,大魏已三次敗於劉備之手。
這導致曹魏雖依舊是天下最強勢力,但接連敗於劉備之手,還是會令天下人心浮動,禁不住去想:
難道說天命真的在劉,而不在曹?
這種想法一但萌芽,對大魏江山的統治根基將是致命的。
曹丕越想越氣,當即怒道:
“來人。”
“在!”
“將張郃拖出去斬了!”
話剛一出口,曹丕就後悔了。
張郃是大魏僅剩不多的非世家大族出身的將領,這樣的將領因為沒什麼根基,便於管控,還可以用來製衡世家大族子弟,殺了太可惜。
是以,前次街亭大敗,曹丕最終隻是小懲大誡,口頭責罰,令其戴罪立功了事。
但是這次是折損了兩萬餘人馬,損失太大,曹丕必須拿出該有的態度,明正軍法。
不然以後其他將領也吃了大敗仗,就沒法從重處罰了,人家會說“當初張郃慘敗成那樣都沒處死,憑什麼我戰敗了就得處死”。
殿前衛士領了旨,上前架起張郃,卻並未往外拖。
因為通常這個時候,就到了滿朝公卿替罪人說情的時候。
結果等了一下,無人出列。
兩個衛士看向曹丕,發現曹丕眼中殺意並不堅決,還有猶豫之色,頓時尬在原地。
那這張郃到底殺不殺?
不要把這麼難的問題交給我們兩個小小的衛兵啊。
我們要是真把張郃拖出去砍了,回頭又要被怪罪;不拖出去吧,是抗旨不遵。
於是二人做出一副努力把張郃往外拖的動作,實際上手上一點力都沒使。
司馬懿本想替張郃說情的,奈何自己也是敗軍之將,在百官為張郃說情之前,不好開口攬責。
隻有百官先為張郃說了情,保住張郃小命,確定了此次追責的下線,司馬懿才好出麵攬下大部分責任。
官場生存就是如此,頭越鐵,死得越快。
張郃被兩個衛士架著,眼眶泛紅,環顧左右百官,泣道:“我追隨先王和陛下二十餘載,屢立戰功,不想今日滿朝公卿,竟無一人為我說情。我……我何其孤零也。”
說罷,張郃返身跪下,含淚道:“街亭之敗,皆老臣之過,不乾司馬都督關係,請陛下不要責罰司馬都督,老臣甘願一死。”
此言一出,司馬懿的臉色當場就變了,好在低著頭無人察覺。
雖說此次街亭敗仗確實是司馬懿這個主帥思慮不周,可三萬兵馬卻是實打實在張郃統領下戰敗的。真要細究,司馬懿最多是個用人不當之罪,罪不至死;張郃可是臨陣潰敗之罪,這種罪直接斬了都不為過。
陳群出列求情道:“陛下,張郃雖犯死罪,念他是一片忠心,請讓他戴罪立功吧。”
陳群都老不願意說這話了,心說趕緊把張郃斬了吧,政治覺悟這麼低,還是個外將,跟世家大族又不親近,這種將領就算再能打又有何用,何況還犯下死罪。
若不是張郃提到了好友司馬懿,陳群才懶得為其說情。
“陛下,就讓他待罪立功吧。”
其餘大臣也都紛紛出列求情。
大家並不是為張郃求情,而是看到陛下曹丕不想真殺了張郃,而出來給曹丕遞台階。
曹丕哼了一聲:“張郃,既然百官為你求情,那就免除死罪,著你官降三級,待罪立功吧。”
“謝陛下。”張郃連忙磕頭謝恩,起身退回班列。
曹丕轉而看向司馬懿。
司馬懿痛快認罪,“此次西征,臣犯有失察之罪,請陛下深責。”
曹丕擺了擺手:“大敵當前,朝中諸事還需愛卿為朕排憂解難,仲達即日前往宛城督軍吧。”
“傳旨,調曹真到關中總都兵馬,再伐隴右!”
說罷,曹丕起身甩手而去。
“恭送陛下。”
………
隴右,上邽。
臨時大將軍府。
諸葛亮和關羽於爐火前相向而坐,已深談數個時辰,從白天談到深夜。
從季漢接下來的戰略規劃,重心;
到匡扶漢室的前景,步驟;
再到朝中諸人的才能,品性;又到曹魏兩國的智能之士,需要提防哪些人,需要提防哪些方向,一一展開了深入交流。
當得知關羽的策略是“北防曹丕,東防孫權;南拓疆土,西控西域;北聯鮮卑,東征夷洲;內修政理,深挖資源;養民數年,而後出兵掃清天下,一統中原”時,諸葛亮讚歎不已:
“雲長此策甚妙,甚妙啊,實乃老成謀國之言,隻是耗時頗久,隻恐……”
諸葛亮想說的是:隻恐我等活不到那個時候……
關羽微微一笑:“丞相,據我估算,最多年,我大漢便可積累出不敗之基。”
那確實,果真如此,十個曹魏的地盤加起來也不如一個季漢大。
諸葛亮頷首:“但不知,雲長以為何人可往草原聯合鮮卑,何人可往南中平定蠻族及驃國(緬甸)?何人可往西域?何人可往夷洲?何人可往朱崖洲(海南島)?何人可往爪哇國(印度尼西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