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風裹挾著稻花香吹進“初心如嫣”的空中花園,張子豪蹲在梯田模型旁調試土壤濕度傳感器,水稻根係穿過玻璃地板,在樓下會議室的天花板投下晃動的陰影。“每根稻穗都連著區塊鏈溯源係統,”他指著大屏上的3d模型,“消費者掃碼能看到插秧時的視頻——那個彎腰的老農,去年還在直播間罵我們是騙子。”
王詩嫣的工牌換成了防水材質,背麵刻著“菌菇蟲洞 = 自然勳章”的鋼印。她正帶著實習生給露台的桂樹嫁接抗蟲枝條,手術刀劃開樹皮時,滲出的樹脂在陽光下凝成琥珀色的珠子——那是去年桂樹自愈時分泌的防護層,現在被提煉成了“初心樹脂膠”,用於粘合農戶送來的破碎農具。
劉詩詩的直播背景不再是精心布置的布景,而是真實的菌菇棚。她跪在木屑裡轉動鏡頭:“看這簇平菇,昨晚還隻有指甲蓋大。”屏幕右下角的“認養菌棒”按鈕旁,跳動著實時更新的認養人留言:“北京李女士:給菌農大叔換副新手套”“廣州張先生:給棚頂補塊塑料布”。突然有彈幕問:“詩詩姐,你脖子上的紅印是怎麼回事?”她撩起衣領笑:“是被菌棒蹭的,跟大叔們的曬傷一樣,對吧?”
技術部開發的“泥土濾鏡”上線首日就被農戶們刷屏 ——濾鏡不會磨平皺紋,隻會增強泥土的顆粒感,連農具上的鏽跡都清晰可見。“我們測試過,”程序員舉著手機蹲在稻田裡,“用這個濾鏡拍板栗,蟲洞反而更明顯,但銷量漲了200,因為買家說‘這才是真板栗’。”
劉菲菲跪在初心碑林前,用桂樹樹脂給每塊石碑描紅名字。碑底的幼苗已長成小樹,其中一棵的葉子形狀像極了被她掉的菌菇蟲洞。“上周有農戶來摸石碑,”她指著碑身上的指紋油垢,“他說‘名字被描紅了,就像傷口結了痂’。” 不遠處,王強正在給“農具博物館”掛犁耙,每件農具都貼著二維碼,掃碼能看到它的主人被克扣助農款的具體日期。
最震撼的是“懺悔稻場”的豐收——去年劉菲菲撒草木灰的露台,今年種滿了農戶捐贈的稻種。秋收時,她用木鍁揚穀,穀粒落在去年撒灰的地方,堆成一個微型金字塔,陽光穿過穀堆,在她臉上投下斑駁的光影,像極了直播間曾經閃爍的虛擬鑽石。
被劈開的桂樹樁成了“初心信箱”,樹洞裡塞滿農戶的來信:雲南菌農寄來的蟲洞菌菇標本、陝北棗農畫的“板栗敲擊次數示意圖”。張子豪用3d打印技術給樹洞裝上透明防護罩,罩子內壁刻著各國文字的“真誠”,其中中文刻的是張奶奶的方言:“心要像桂樹根,紮在泥裡才香。”
深秋的桂樹迎來了第一群遷徙的候鳥,它們在3d打印的義肢上築巢。王詩嫣抬頭看時,發現鳥巢裡墊著農戶寄來的草繩和劉詩詩直播時掉落的發絲。“你看,”她指著義肢上的蟲洞紋理,“候鳥把這裡當成了真的樹,就像消費者開始相信我們的直播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