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巨捧著剛出窯的琉璃酒壺跨進院門,巴掌高的壺身泛著琥珀色流霞紋。壺腹渾圓如拳,壺頸細長微曲,鎏金螭龍盤繞壺嘴,龍須用陰隼扣手藝嵌著十二片金箔——比宮裡的掐絲琺琅壺薄七分,卻能在掌中穩穩立住。
“倒滿!“李平康拎起酒提子。清亮的貞觀醉剛注到七分滿,壺腹突然顯出十二道細如蛛絲的刻度線——這是墨離用酸液蝕刻的《九章算術》容量算題。壺嘴龍首微微昂起時,酒液竟能精確分出七錢一杯,誤差不過半粒黍米。
日頭爬上簷角時,壺身在青石板上投出光斑。細看竟是李平康的《秋詞》,墨方用磨犁壁的功夫在壺底刻了微雕,筆畫細得要用西域琉璃珠當放大鏡才瞧得清。壺把暗藏北鬥紋卡扣,往流霞盞上一磕便嚴絲合縫,正是墨家造農具的榫卯絕活。
李平康欣賞著這精致之極的飛霞壺心中暗道:就差一樣了。
天剛蒙蒙亮,李平康就踹開了西跨院的破木門。露水把院子裡的青石板打得濕漉漉的,幾個墨家工匠正蹲在地上扒拉碎琉璃碴子,手指頭凍得通紅。
“都給我打起精神!“李平康把一麻袋石英砂摔在地上,灰白色的砂粒濺得到處都是,“就剩幾天了!詩會上要是拿不出麵鏡子,咱們都得少了不少的進項!“
墨家老匠首墨九搓著凍僵的手湊過來:“殿下,按您說的試了三次,這琉璃板一燒就裂“他彎腰撿起塊巴掌大的碎琉璃,邊緣裂得跟狗啃似的。
日頭爬上東廚屋頂時,第一窯開爐了。八個工匠光著膀子拉風箱,牛皮繩勒得木杆子“嘎吱“響。李平康抄起鐵鍬往窯裡添煤塊,火星子“劈啪“亂蹦。
“加西域硼砂!“他衝墨九喊。老匠首抖著手把黃褐色的粉末倒進料口,這是昨天剛從西市胡商手裡買的,說是能防琉璃開裂。
“轟“的一聲悶響,窯裡突然噴出股黑煙。墨潔趕緊把李平康往後拽,這姑娘是墨家年輕一輩裡功夫最好的現在整日的跟在李平康的身邊,腰上總彆著把鎏金卡尺。黑煙散儘後,窯膛裡的琉璃板已經碎成渣,中間鼓起個大瘤子。
“硼砂摻多了!“墨九抓把碎渣聞了聞,“味兒衝得跟突厥人的馬尿似的!“
日頭毒得人睜不開眼,第三窯又廢了。李平康蹲在煤堆旁扒拉碎料,突然發現塊拳頭大的琉璃疙瘩:“你們看!這疙瘩中間倒是透亮!“
墨潔湊過來用卡尺量:“中間薄邊上厚,燒的時候受熱不勻。“她突然拍大腿,“咱做個夾層模子!中間留空當散熱!“
幾個工匠立馬忙活起來。墨九帶著人用黃泥捏了個帶凹槽的模子,墨方——那個總悶頭乾活的壯漢——把碎琉璃渣回爐重燒。這次倒出來的琉璃板雖然還是坑坑窪窪,好歹沒炸裂。
日頭偏西時,李平康急得滿嘴燎泡。他抓起塊西域商人賣的琉璃珠對比,那藍汪汪的珠子在夕陽下直晃眼:“人家這琉璃珠咋就不裂?“
墨潔突然搶過珠子往地上一摔,碎碴子崩得老高:“珠子是實心的!咱們燒的大板子中間空,冷熱一激就裂!“
“改燒實心的!“李平康一腳踹翻廢料筐,“大不了多費點料!“
天擦黑時,第一塊完整琉璃板終於出窯。墨九用井水澆涼了抱出來,兩寸厚的板子透著鴨蛋青色。李平康抄起塊石頭砸上去,“咚“的一聲悶響,琉璃板居然沒碎,隻留下個白印子。
“太厚了!這哪是鏡子,整個一城門磚!“李平康急得直轉圈,“得磨薄!“
月過中天,永興坊梆子聲剛敲過三更。李平康蹲在王府西跨院的榆樹下,盯著後廚那架三尺見方的立式水車——這是墨家進入王府後沿著坊外龍首渠支流挖的引水溝,專為地下工坊排土運料建的。水流衝得檀木輪“吱呀“轉,帶起碾米石磑的悶響。
“墨方!把磨盤卸了換金剛砂輪!“李平康踹醒打盹的壯漢。墨家眾人連夜拆了石磑,換上燒窯廢料改的鑄鐵磨盤。坊外渠水順著陶管衝進院,水輪轉速陡增三成,驚得井台邊飲水的馬匹直打響鼻。
殘月西斜時,水輪已帶著磨盤飛轉如滿月。墨離舉著西域琉璃珠當放大鏡,鏡胚在金剛砂打磨下漸透微光。突然“哢啦“裂響,琉璃板中間透出個銅錢大的光斑——原是水車衝力太猛,磨穿了兩寸寸厚的鏡胚。
月光下,水車“吱扭吱扭“轉得歡。磨盤貼著琉璃板飛轉,金剛砂“刷刷“往下掉。墨潔舉著火把照看,突然尖叫:“停!停!磨穿了!“
眾人圍過來一看,琉璃板中間薄得透光,邊緣還有半寸厚。李平康卻咧嘴笑了:“要的就是這效果!“他抄起塊木板比劃,“中間薄當鏡麵,邊緣厚當框子!“
東方泛起魚肚白時,第一麵琉璃鏡雛形成了。墨九熬得兩眼通紅,正用鹿皮蘸著西域橄欖油拋光鏡麵。突然“哢嚓“一聲,鏡麵裂出道閃電紋。
“油裡有水!“墨離沾了點油在火把上烤,“滋啦“冒起股白煙。李平康氣得把油桶全踢翻了:“去庫房拿咱們家自己的胡麻油!那玩意兒純!“
日頭升到頭頂時,鏡麵終於能照清人影了。墨離把鏡子舉到李平康麵前,鏡中人滿臉煤灰,眼窩深陷,活像個挖煤的。“成了!“李平康卻笑得見牙不見眼,“快鍍銀!“
墨方搬來口大鐵鍋,裡頭化著西域買的銀錠子。李平康抄起葫蘆瓢舀了勺銀水往鏡麵上潑,結果全聚成水銀珠子亂滾。“得想個法子攤平啊!“
墨潔突然解下束腰的牛皮繩,把鏡子綁在水車轉軸上。銀水往轉動的鏡麵上一潑,離心力帶著銀水“唰“地鋪開,竟成了層亮閃閃的銀膜。
李平康心理甚是得意,離心力這種概念他沒辦法和他們講解,其實不管是製作流霞盞還是飛霞壺和現在的鏡子,中間都遇到了許多的麻煩,李平康其實都直接有解決的辦法,但是他都強忍住沒說,這是因為他現在如果什麼都出麵解決的話就會讓墨家人形成一種依賴,這並不利於他今後的要求。
夕陽西下時,八麵琉璃鏡整整齊齊碼在草墊上。纖毫畢現,眾人都是驚詫不已,因為終於可以清清楚楚的看見自己的摸樣了,這可不是那模模糊糊的銅鏡,李平康特意讓墨離在每麵鏡子背麵刻了平康兩個字,說是防偽標記,墨潔說今後可以直接把字燒上去。
“趕緊去找墨巨,他正趕製一個梳妝盒,將一麵鏡子裝上,明天我要進獻給母後和父皇一套飛霞壺和流霞盞,再加上這個梳妝盒,哈哈。”李平康大笑道。
金烏西墜時分,描金漆盒擺在立政殿的紫檀案幾上。長孫皇後揭開錦緞,一套流霞酒具泛著琥珀色柔光,盞底“平康“二字像是嵌著終南山的星輝。李世民屈指輕叩盞沿,清越聲驚得簷下春燕斜飛。
長孫皇後對酒具不感興趣卻直勾勾盯著妝奩裡的銀鏡。鏡框鍛鐵紋粗糲如新犁的溝壑,邊角還沾著西跨院未擦淨的煤灰碴。鎏金燭光裡,銅鏡裡朦朧的容顏,此刻纖毫畢現。她指尖撫過眉梢,螺子黛勾的遠山眉竟顯出道毛躁岔梢。
“這物件“金步搖穗子掃過鏡麵,驚得鏡中人影一晃。十二盞燭台的光暈在鏡中凝成碎星,映得她耳垂上的明月璫都失了顏色。長孫皇後突然背過身去,霞色從脖頸漫到耳尖:“照得太明白,倒叫人難為情。“
李世民笑著拎起酒壺,琥珀色的貞觀醉在盞中流轉:“待平康樓開張,內庫怕是要多進三成金鋌。不過“他忽然斂了笑,盞底映出眉間川字紋,“後日曲江詩會,弘文館那幫酸儒怕是要生吞了這小子。“
暮色漫進窗欞,流霞盞裡的殘酒晃出漣漪。李世民想起暗衛今晨的密報:兩日前三皇子府中運進三十車終南山紅土,墨家匠人連夜改製水車,那軋軋聲吵得永興坊的狗都睡不安生。他摩挲著盞壁細微的霜花紋——這分明是造曲轅犁的模壓技法,怎就用在琉璃盞上?
長孫皇後已對著銀鏡重勾了眉梢,鏡中美人端麗如初。她忽地輕笑:“三郎若能在詩會熬過那群老學究“話音未落,夜風卷著平康樓方向的喧鬨湧進殿來,混著琉璃碎渣的脆響,倒似提前奏響的戰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