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聲碾碎曲江秋色,八匹青海驄踏著銀杏葉奔來。李世民勒馬立在殘荷畔,玄色龍紋常服沾著終南山的鬆針,腰間橫刀未卸——刀鞘上還凝著玄武門的晨露。他揚鞭虛指滿池琉璃燈,笑聲震得銅鈴亂晃:“好個曲水流觴,比朕上月破的那局棋還熱鬨!“
長孫皇後落後半個馬身,素錦襦裙外罩著銀狐氅,發間隻簪支鎏金步搖。她素手輕按丈夫刀柄:“二郎仔細些,莫驚了孩子們的詩興。“這話說得溫軟,杏目掃過人群時卻叫李泰脊背發涼——那目光分明是丈量過玄武門血跡的。
李世民甩鐙下馬,鹿皮靴碾碎片金葉,恰踩在“貞觀“年號的鑄模印痕上。他信手摘下長孫鬢角的銀杏葉,葉片擦過李平康炭筆寫的算式:“這數算得痛快!“指尖在“七丈一尺七寸“上一叩,甲片刮出火星,“比朕當年算突厥人的退路還精三分!“
池畔跪倒一片的衣袍聲裡,長孫彎腰拾起李淳風失落的炭筆,帕子細細擦淨了,衝李平康眨眼輕笑:“三郎這黑棍棍,倒比弘文館的紫毫管用。“她發間步搖晃碎滿池光影,晃得群臣想起上月太極殿登基大典——那日帝後的袍角也這般攪動了大唐風雲。
馬蹄印子還冒著熱氣,李承乾三步並作兩步竄到禦前,蟒紋靴尖正踩著石板上未乾的酒漬:“父皇請看!“他袖子一抖,三根算籌精準插進炭筆寫的“七丈一尺七寸“裡,“三弟這手算學,把岑文本老大人帶來的司天台秘題都破了個底朝天!“
李世民蹲身細看石板,甲片刮過炭痕簌簌落灰:“青雀,這題是你找的?“他頭也不抬,手指頭在“五丈八尺三“上敲出火星。李泰後槽牙咬得發酸,麵上卻堆笑:“三弟天縱奇才,兒臣這是拋磚引玉“
“好個拋磚!“皇帝突然抄起半截炭筆,在青磚上劃出道深痕,“這磚拋得比玄武門箭樓的礌石還狠!“他甩手把炭筆扔給李淳風,“太史令,你給朕說句實在話。“
李淳風官帽都來不及扶正,捧著炭筆直哆嗦:“陛下容稟,這題是臣上月演算日食時偶得“他枯手指著石板上的√號,“康王殿下所用算法,竟與南朝祖衝之《綴術》殘卷暗合!“
李世民突然大笑,震得池麵殘荷亂顫:“好個祖氏遺風!“他靴尖碾碎片銀杏葉,“三郎,你這炭筆鬼畫符跟誰學的?“
李平康正偷摸往長孫皇後身邊蹭,聞言一個激靈:“回父皇,兒臣前些日子采買鬆墨時,見西市胡商用炭條記賬“他故意把“采買“二字咬得極重,“王府翻修正缺筆墨,就試製了些粗陋玩意兒。“
長孫皇後忽然輕“咦“一聲,銀狐氅掃過石板:“二郎快看,這三郎算的影差“她指尖點在酒漬暈染處,“竟與上月欽天監測的日食差數暗合!“
李世民瞳仁猛地收縮——那日他剛在玄武門射落李建成,欽天監急報“日有蝕之“。此刻石板上的炭痕與銅壺滴漏的投影竟在眼前重疊,仿佛天意昭昭。
“傳旨!“皇帝霍然起身,甲片撞得叮當響,“將這道算題刻成碑,立在弘文館門口“他忽然轉頭盯著李泰,“青雀監刻!“
李泰蟒袍下的手險些捏碎玉珠:“兒臣領旨“話沒說完,程咬金突然拍腿大笑:“越王殿下這回可要破費了!聽說弘文館的石碑都得用終南山青玉刻!“
李平康縮在長孫皇後身後裝鵪鶉,袖中卻悄悄攥著把炭筆——那鬆木焦香裡分明摻著硫磺味兒,正是他上月從少府監庫房“借“來的硝石廢料熬的。李泰餘光掃見他袖口黑灰,突然想起工部稟報平康樓翻修時運進的二十車鬆木,後槽牙咬得吱嘎響。
“陛下!“李淳風突然撲跪在地,官袍沾滿炭灰,“臣請康王獻出這炭筆的製法!“他撇了一眼李平康繼續道:“這炭筆製法,或可改良司天監的日晷刻錄!“
池畔秋風忽卷,一片銀杏葉粘在李世民甲片上。皇帝屈指彈飛金葉,看著它飄飄蕩蕩落進李平康懷裡:“準了!三郎明日就把炭筆料單和製法抄送司天台“他忽然咧嘴一笑,“記著用你的鬼畫符謄寫!“
因為李二和長孫的到來詩會算是正式的進入了主體,李二和長孫坐在七層詩台的最高處,王公大臣都坐在下麵的台階上,最下麵是那些才子佳人,皇子們都在兩側的露台上,現在整個詩會的會場上都彌漫著貞觀醉的濃香。
此時那些武將身前的琉璃酒壺中早就換了一茬新酒,濃烈醇香的貞觀醉征服了在場的所有人,不過那千貫一斤的價格也讓所有人都暗自的驚歎。
“今年曲江詩會是這兩年最大的一次詩會,希望今年詩會可以多出一些流芳百世的好詩作”李二興致很高的說道。
李承乾是太子他的位子是百官之首,他起身對李二和長孫行了一個叉手禮:“父皇請您為今年的詩會賜詩一首,就當是給詩會開場了。”
下麵的眾人也齊聲應和太子的提議,李世民站起身看了看下麵的文武重臣豪邁的道:
金風淬劍玉凝光,青冥重辟九霄章。
曲江不載千尺浪,寒星墜地釀新霜。
此詩一出下麵一片叫好的聲音,李平康哪兒懂啥詩詞啊,幸好他有金手指胸前的玉佩一熱這首詩的解釋就出現在他的腦海中,他都沒想到一首詩可以表達出這麼多的意思來,又是練兵又是收權還有要革新和一血渭水之恥的決心。
“朕已經做完了,下麵就請眾位前來獻詩吧,這樣朕先出一題目。”李二望向遠赴的一片菊海“現在已是深秋之際,此時正是菊花盛開之際,就請諸君以菊為題吧。” 因為有《秋詞》所在李二就避免在以秋為題。
李泰指尖撫過新製的澄心堂紙,金粉混著西域龍涎香研成的墨汁,在紙上洇出鎏金紋路。這位以文采傲視諸王的皇子提腕運筆吟頌道:
“金蕊何須附暖陽,孤芳豈肯共塵揚。
寒香自蘊九秋骨,不向東籬借寸光。“
侍禦史王珪的笏板“當啷“墜地——這詩毒得很!“何須附暖陽“暗諷太子仰仗嫡長身份,“東籬“典出陶淵明卻直指東宮。最妙是“九秋骨“,既合時令又暗喻武德九年這個特殊年份。
李世民撫須的手頓在半空,想起三日前李泰獻上的“寒菊釀“:將菊花浸入三勒漿月餘,取“淩霜不凋“之意。
“真狠啊,這是處處的對著太子開炮啊,是說自己沒有靠著太子這樣特殊的身份,說自己不與世俗同流,不會向東宮低頭獻媚,我去鬥爭的這麼激烈嘛。”李平康心中暗道
“青雀此詩“帝王話未說完,太子突然掀翻鎏金酒樽。琥珀色的貞觀醉漫過李泰詩稿,將“不向東籬“四字泡得模糊,卻讓“九秋骨“的金粉越發刺目——恰如六月玄武門之變後,那些洗不儘的血漬在秋陽下反光。
“金甲披身拒晚香,不教西風讓寸芒。
長安夜湧千重露,淬得青龍掌上霜。”
太子沉聲吟頌,此詩一出東宮的擁躉者一片讚美之聲,李二微笑不語,長孫的眉頭輕皺,李平康則是和墨潔坐在露台的角落裡吃著新鮮的瓜果:我去用不用這麼直白啊,太子哥有點得意忘形了吧,老爹可是剛剛登基還沒大展宏圖呢,你就蠢蠢欲動了?
李二麵色如常端起流霞盞一飲而儘,長孫的眉頭卻是皺了起來。
“三哥,太子這詩你覺得如何?”說話的是坐在李平康身邊的李恪,李平康穿越過來之後才知道李恪竟然是比自己出生晚了一個小時而已,這個大唐確實和他所知道的大唐是有些不同的,比如應該病殃殃的杜如晦此時可是精神抖索,而秦瓊秦叔寶也是麵色紅潤,現在還在軍中擔任要職呢。
李平康笑著道:“我哪兒懂什麼詩詞,那是你二哥越王的強項。”這小子蔫壞,前腳弘文館剛傳《秋詞》是抄的,後腳就來下套。
“三哥忒謙虛了!“李恪不依不饒,“父皇要把《秋詞》塞進皇家詩集壓軸呢!“他指尖蘸酒在案上畫了個“抄“字,又迅速抹掉。李平康突然劇烈咳嗽,帕子上的葡萄酒漬紅得刺眼:“為兄那破詩咳咳都是被母後逼出來的!“
遠處魏徵正揪著房玄齡小聲道:“皇子經商何體統!“
李平康縮了縮脖子,把琉璃盞往陰影裡挪了挪——這詩會哪是吟詩作對?分明是權鬥修羅場,這可比後世電影裡的刺激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