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禦花園。
西風帶來一絲蕭瑟之意。
溫情在冰冷的石凳上放在軟墊,又為陛下準備了一杯溫熱的紅糖水。
楚君緩緩坐下,端起水杯正準備飲用,抬眼便看見溫文和方少銘匆匆趕來,然後禦花園前停下了腳步。
楚君看了溫情一眼,溫情急忙迎了上去。
隻見溫文對她耳語幾句,溫情神情微微一變,然後點了點頭,又慢慢回到楚君身邊。
喝下糖水,楚君的腹痛總算緩解了一些,輕輕問道:“有什麼事?”
“回陛下,溫大人來報,似乎是發現了林公子的行蹤。”
楚君微微一怔,似乎有些不相信:“這麼快就發現了林楓的行蹤?”
“據溫大人所說,在今日午時,林公子在京城以東五十裡的桃花潭出現過。”
“京城以東?桃花潭?”楚君的目光漸漸變得深邃起來,緩緩說道:“宣溫大人和方將軍見朕。”
當溫文和方少銘來到楚君麵前,還未來得及行禮時,隻聽到陛下開口問道:“真的能夠確定出現在桃花潭的人就是林楓?”
溫文立即拱手回道:“十之八九。”
“為什麼林楓會出現在桃花潭?”
溫文忍不住苦笑道:“據魚味鮮的迎客所說,他想品嘗那裡的清蒸鱸魚。”
當楚君了解了事情的經過之後,緩緩問道:“桃花潭裡有多少人見過林楓?”
“五個人,不過隻有魚味鮮的迎客與林楓說過話。”
“可曾拿林楓的畫像讓他們辨認?”
方少銘在一旁點頭說道:“接到慕容家主慕容白羽的飛鴿傳書之後,溫大人和末將帶著林楓畫像趕到桃花潭,親自讓那五人辨認過。林楓沒有進行任何遮掩,所以他們一眼就認出所見之人就是畫像中人。”
溫文接著說道:“方將軍還派人拿著林楓的畫像在桃花潭四處詢問,其中離桃花潭三裡的劉家村,不但有人見過林楓,而且還是他送林楓去的桃花潭。”
“此人有沒有可疑之處?”
方少銘搖了搖頭:“劉老頭在劉家村生活了五十多年,是個老實本份的人,並無可疑。”
楚君緩緩說道:“這麼說來,林楓是故意出現在桃花潭。”
“不錯。”溫文點頭道,“林楓的確是故意暴露他的行蹤。”
“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楚君冷笑一聲:“他是再對朕示威還是行聲東擊西之計?”
溫文卻微微一笑:“回陛下,應該都不是。”
“都不是?”
楚君沉思一陣之後,目光微微一動,然後看向溫文。
“難道溫卿已經知曉林楓的意圖?”
溫文沉吟道:“陛下傳告天下之後,林楓已經成為眾矢之敵,所以他已經寸步難行。”
楚君淡淡說道:“既然如此,林楓更應該隱匿行跡,這樣也許還能多活一些時日。”
“如果林楓隱匿形跡,縱然能多活些時日,但很有可能會危及他的家人。”溫文平靜的回道,“現在全天下的人都在追查林楓,而林楓逃離京城後最有可能的去處就是與家人團聚。”
“林楓的家人在桐縣附近失去了蹤跡,很有可能進了山躲藏了起來。雖然桐縣附近大山茫茫,但天下有許多江湖高手和能人異士,這些人若齊聚桐縣,想要找到林楓的家人應該不是難事。”
“林楓之所以要主動暴露自己的行蹤,其目的就是要把所有人都吸引過來,好讓他的家人脫身。”
“而且除了此用意外,林楓應該還有另一層用意。”
楚君似乎並不感到意外,隻是淡淡說道:“他還有什麼用意?”
“陛下許下重賞,林楓又成為了朝廷欽犯,他手下自然會有人生出異心。林楓獨自一人行動,既能避免因手下人的背叛導致自己死於非命,同時也能給那些有異心的人以威懾。”
“隻要沒有人能擒到林楓,相信那些有異心的人就會心有顧忌,不敢對他的家人下手。因為如果林楓不除,那些人就算背叛林楓得到了獎賞,隻怕每天都會生活在惶恐之中。”
楚君讚許的點了點頭,對溫文的推斷表示了認可。
“接下來又該如何做?”
溫文顯然早已想好了對策,聽到陛下相詢,不慌不忙回道:“玄天宗的俠少聽說林楓出現後,立即尋跡追去,但是林楓已經不知所蹤,所以並無所獲。”
“不過林楓行蹤已露,必定會吸引無數江湖宗門和奇人異士從桃花潭開始追蹤。而且更重要的是,既然林楓的目的就在於此,所以臣猜測,他一定還會主動暴露蹤跡。這樣一來,無論是朝廷的人還是江湖高手,都隻能跟隨著他的節奏走。”
楚君冷哼了一聲:“這麼說來,林楓當真自傲得很,簡直視天下英雄如無物。”
這時方少銘在一旁忍不住歎道:“林楓輕功極高,在這世上能超過他的絕不會超過五個人,所以想要抓住他並非易事。而且他本就計謀百出,如果所有的人都被他牽著鼻子走,隻怕會被他戲耍了還不自知。”
如果此句在以前說起,也許不會有人重視,但經過蒼岩山一事之後,所有人才知道無論再怎麼重視,都還是會低估林楓的本事。
一陣沉默之後,楚君再度開口問道:“林楓為什麼會選擇東逃?”
沒有人知道,所有人都沉默不語。
過了許久,溫文才遲疑道:“也許桐縣在京城以西,所以林楓才會下意識東逃。”
隻不過這個結論連他自己都不是太滿意。
楚君也搖了搖頭:“林楓行事必有後手,所以他絕不可能無緣無故選擇東逃。想要抓到林楓,就必須要事事先他一步。”
此時天色已暗,星月未出。
楚君抬頭看著朦朧不清的遠山,緩緩說道:“既然林楓還會暴露其行蹤,你們也不用著急,先讓那些江湖中人去探探林楓的虛實。至於你們所要做就是彙集各方消息,分析出林楓的意圖,從而掌握先機,一擊即中。”
溫文和方少銘立即躬身回道:“謹遵陛下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