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這個崇禎太過極端 > 第43章 去查清他的九族

第43章 去查清他的九族(1 / 1)

推荐阅读:

聽著王承恩所說的內閣有遼東要事上奏,朱由檢淡淡開口道:“呈上來。”

很快。

內閣所起草的兩封奏折便被送到了朱由檢麵前。

其中一封奏折是兵部和寧遠守將以及內閣聯合上奏的。

其內容是說當今寧遠城又遇到了大規模金人犯邊。

但出於各種原因,實在無法組織起有效抵抗,若是再拖下去的話,恐怕寧遠會丟。

然後奏折裡又訴說了之前袁崇煥擔任遼東巡撫時,將寧遠守的多麼固若金湯。

總結起來就是:趕緊起複袁崇煥,否則寧遠要丟。

另一封奏折則是袁崇煥親自上奏的。

奏折裡,袁崇煥講述了自己對遼東局勢有多麼了解,尤其是寧遠城。

他對現如今寧遠城裡的一切,不管是每位守將的性格才能、還是城中各項事宜,全都了如指掌。

也隻有他,才能最大限度的組織起寧遠城內的有生力量來抵抗金人。

總結起來就是:如果不起複我,那寧遠就一定會丟。

朱由檢大致掃了兩封奏折一眼後,便弄清楚了是怎麼一回事。

文官集團中的高層今天被滅武清侯全族的事給嚇傻了,因此想了這麼個招數試圖鉗製住自己。

以寧遠失守做威脅,逼迫自己不要對他們再動屠刀。

否則寧遠城一旦失守,那整個遼東便會門戶大開,接著便是金人直指京城的局麵。

但這種對於皇權赤裸裸威脅,卻沒能讓朱由檢產生任何一絲一毫情緒上的波動。

沒有憤怒、沒有慌亂,隻是毫不在意。

他甚至說都沒怎麼在意寧遠這座城池的得失,而是立馬就思考起了另外一件事:

袁崇煥的死,怎麼才能政治意義最大化?

實際上,不管有沒有今天這兩封折子,袁崇煥在朱由檢未來的安排裡都會被活剮。

但這兩封奏折可以讓袁崇煥的死更有意義了。

畢竟。

辭官後被剮和任上被剮,是兩種概念。

後者可以更好的震懾那些畏而不敢戰的將領,同時還可以更大限度的挑起民意。

所以隻是短暫的思考過後,朱由檢就在心裡做出了決斷。

袁崇煥不僅要起複,還要給他升個名聲大但權力小的虛官。

至於區區一座寧遠城?

拿去吧,帝國不在乎。

不光不在乎。

對於朱由檢來說,文官集團此舉還大大方便了他日後清洗寧遠。

本來等日後抽出手去治理寧遠這個抗金前線時,還要帶著幾分選擇性的殺。

現在則可以無差彆的殺了。

這為他省了很多心思和功夫。

朱由檢輕輕放下兩封奏折,開口道:“去喚魏忠賢來。”

很快。

魏忠賢便躬身來到偏房之中:“奴婢叩請陛下聖安。”

由於已經得知陛下過段時間就要外巡,所以這段時間裡,魏忠賢也是一直在忙著處理宮中的安全問題。

否則,等陛下外巡之後,他和曹王三人必然會有生命危險。

在這種情況下,之前那些不聽話或者有苗頭的太監宮女們,也是被著實打死了一大批人。

主打一個寧可錯殺也不放過。

魏忠賢本以為這種方法已經夠狠,但當他聽到前方陛下隨口說的一句話時,才發現這方法多少還是太過懷柔了。

“派隊人馬,去秘密查清袁崇煥的九族都有哪些。”

魏忠賢深吸一大口氣,跪地伏首應下差事:

“奴婢領旨,奴婢立刻便遣些得力的親信前往袁崇煥此獠老家,務必調查清楚其全族親屬。”

接著。

朱由檢又對王承恩開口道:“吩咐下去,明日上朝,同時讓京營中一眾將領皆來朝會。”

臨行之前,京營是一定要肅清的。

而現在,時候到了。

“奴婢領旨。”王承恩躬身應下。

時間沒過多久。

庭院裡的一眾官員們,便收到了明日早朝的消息。

同時。

他們還收到了屬下那些京營中的將領,彙報說明日他們也要一同去參加朝會的消息。

原本聽說明日朝會,一眾人等還有些許緊張。

他們生怕皇上此舉是因受脅迫之後一時間陷入瘋癲,直接趁著朝會把他們這些人全砍了。

畢竟你沒法和一個瘋子談後果和講道理。

但當他們聽到京營將領也去朝會的時候,反而又都放鬆下來了。

在文官集團們看來,這是皇帝釋放出的一個信號:

我可以不動你們,但京營歸我。

明天的朝會,也終究隻不過是一場皇權與文官集團之間的利益交換。

皇帝接受袁崇煥起複遼東,同時受掣肘暫時不對他們動手,但文官集團也要放棄京營大權。

放在以前,這樣的利益交換是萬不可能被文官集團所接受的。

你一個皇上竟敢覬覦京營大權?

你想乾什麼?!

但放現在就完全不一樣了。

京營給就給吧,反正早就做好準備了,給出去後還能換個心安。

而且皇上要京營實際上也沒什麼大用,因為過段時間皇上就要暴亡了。

所以對於文官集團們來說,這是贏!

不光是贏。

還是一場階段性、標誌性、具有特殊意義的贏!

這意味著他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第一次打破了新皇不可戰勝的神話。

大贏特贏!

想到這裡,眾人心中不禁多了幾分激動。

首輔黃立極語氣裡也是終於帶了些放鬆:“看來皇上終究還是對遼東之事有所顧忌的。”

有官員出聲附和:“是啊,早知如此,我等該早用遼東做文章的。”

黃立極看了此人一眼,沒有說話。

在場的一眾人等也是默默看了此人一眼,發出無聲的歎息。

大明確實是老了。

連這種人都能和我們一起議事了。

你能想到的,我們會沒有提前想到嗎?

為什麼非要到現在才拿出遼東這個殺招?

那是因為遼東對於文官集團們來說,也是很險的一步棋。

如果遼東一旦真的失去控製,那大明國本必然會被動搖。

搞不好一個沒處理好,直接亡國都有可能。

雖說即使金人真的入關了,也不會影響他們這些人的富貴。

但一個新政權的建立,往往意味著各大世家豪族都是要放點血出來的。

可怎麼放、放多少,這些都是未知數。

所以若不是情況實在危急,他們也不願行這步險招。

沒有人會喜歡未知的東西,一向求穩的世家們更不會喜歡。

不到萬不得已,他們還是會繼續愛大明的。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