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女美生耽 > 鬼影子 > 一 饑荒的年代

一 饑荒的年代(1 / 1)

推荐阅读:

四叔說,我們家祖上是清朝宮廷密探,專門掌管朝廷秘密機要,至於是什麼機要,四叔無從得知。我問過爺爺,爺爺告訴我,祖上是專門研究大型陵墓的,通過尋覓風水寶地,建立新的皇陵,從而穩固江山,澤被後世。不過四叔不那麼看,他覺得清政府並不是什麼研究風水,而是要挖彆人的祖墳來還自己的外債。

傳聞清朝有十二大密探。這十二大密探按照十二生肖排序,相互間並不隸屬聯係,隻對皇帝負責。晚清時,十二密探一直被慈禧掌控,到了清滅亡時,各大密探就不知所蹤了。家中的說法是十二密探在清朝滅亡的時候,有的回到老家,有的依附軍閥,有的改行,有的出國留洋了。

祖上李乘風是清朝十二大密探其中一員。他深知自己身份的特殊性,一旦離京,必被追殺,所以悄悄回到了老家徐州,希望安享太平晚年。可秘密還是被傳了出去,袁世凱派人找到祖上,將十二大密探名單公布出來。祖上無奈,隻好再次秘密去了北京。袁世凱雄心壯誌,野心勃勃,但不知天命。祖上尚未到京,袁世凱即病死,於是他再次回到老家。

這次,祖上沒有再去徐州,而是去了距離徐州不遠的安徽省靈璧縣。因兩地隸屬不同省份,軍閥沒有再找到祖上。祖上找到一座李姓村莊,因同是來自山西大柳樹,很快續上了輩分,並辦置了一處宅子,從此安居下來。

民國是一個動亂的年代,大家缺衣少食,為了維持生計,祖上購買了幾百畝土地,在當時看,也算是大戶了。抗日戰爭時期,家業傳到了太爺爺那一輩。太爺爺是一個愛國青年,組建了一個自衛隊,參加了國民黨組織的徐州會戰。抗日戰爭結束後,太爺爺不滿當時現狀,毅然拒絕了當時國民黨提供的職位,回到了家裡。

淮海戰役後,徐州被解放,太爺爺深知國家土地政策,因此把家裡的三百畝土地交出去,因為是主動交付的,村裡也沒有為難我們家。建國後,家裡一天不如一天,已經看不出地主的痕跡了。由於出身不好,反倒是比一般人家窮苦得多。爺爺說,要論出身,我們家反倒像根正苗紅的無產階級。

不過,也是因為祖上有了大內密探的曆史,我們家才有了後來的故事。

故事要從一九五三年開始說起。

五三年的時候,雖然是解放後第四年,但是經濟上依然不如意。城市居民節衣縮食,農村是饑一頓,飽一頓,困難時期,村裡每一家都有人餓死。

在曆史教材中,我們總是能看到課文長篇累牘地去描述某個曆史事件的背景、過程和意義,但是有的曆史事件持續了幾十年、幾百年也不會被史學家們提起。回憶曆史,往往那些越是記憶深刻的事件,描述的文字越少,比如某個曆史年份發生自然災害餓死了多少人,從來沒有人做過準確統計,或者說根本無從統計。

我住的村子叫作全集村,當時全村一千餘人,是全鎮最大的自然村。村子人多,自然餓死的人也多,開始是老人,後來是中年人。

位於村子東南角有一處窪地,不斷有死人被扔進去,老一輩的人都叫那裡是“亂墳崗”。趕上大旱,天氣炎熱,瘟疫滋生,死人就更多了。每年扔到亂墳崗的死人數不勝數,家裡有張席子的還裹著席子,沒有席子的乾脆隻穿件破舊單衣,把厚實的留給活人。

那個年頭死的人多,亂墳崗對於我們村的人來說是禁地,晚上沒有人敢去。亂墳崗怪事多,傳聞晚上有冒著藍光的鬼火追著人亂跑,甚至還有人在亂墳崗唱歌。這些怪事有的是以訛傳訛,有的是村民親眼所見,但是具體情況是什麼樣,時隔這麼多年,也無證了。

隔壁村是方圓五十裡最窮的村,人多地少,每年到四五月青黃不接的時候就沒吃的,我們那裡叫作鬨春荒。一九五三年那年,黃淮地區異常乾旱,糧食大幅度減產,所有的糧食都被吃光了,地裡剛出的綠芽被掐了燉湯喝,連樹葉都成了奢侈品。危難之際,村乾部決定帶領全村出去要飯,這在當時絕對是壯舉,但是也絕對不是個例。可是人剛到縣城就被縣裡麵的領導給攔了下來。村乾部說村裡已經沒有任何能吃的了。縣領導說他不管,但是絕對不能集體討飯,說集體討飯是給新中國抹黑。

縣領導叫人架著村乾部,將這些人趕回了村子。村民回到村子後,沒有糧食吃,就全部活活餓死了。之後這個村子連續好幾年沒有人去,鎮長覺得村子邪氣太大,就在那裡建了一所小學,希望借以化解邪氣。

經濟不好,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經濟不好有經濟不好的好處,那就是娶媳婦容易。雖說爹媽心疼閨女,總盼嫁個好人家,可是困難時期養個閨女不容易,自己都吃不上,又拿什麼去養個閨女。

越是動亂越是爭相嫁女。很多家庭主動說親,小姑娘十五六歲就嫁出去了。不過我們家經濟條件比較差,就算是到了這個環境,爺爺到了二十八歲也沒有討到老婆,一直是光棍漢。我問爺爺,為什麼家庭條件好的時候不娶一個。他回答說,當時沒有想到家裡突然會落魄。本來還是少爺,第二天就成了地主階級走資派了。從前說親的踏破門檻,現在踏破門檻去說親,悔的腸子的都青了。

要說結婚有時候講究的是緣分,強求不得。

我的爺爺叫李長德,長是他的輩分,28歲那年春節,生產隊發豬肉,每人二兩。我們家當時就三口人,太爺爺、太奶奶和我爺爺,所以我們家分到了六兩豬肉。這六兩豬肉對於一年到頭不沾葷腥的村民來說,實在是太饞人了,恨不得一口吃到肚子裡。

如果是彆人家,早就在年前就燉了,而我們家要留著年後招待親戚,所以不舍得吃。過年的時候,一向精於計算的太奶奶突然大方起來,她並不像彆的婦女那樣,把肉切得很碎,而是將肉整個燉了,裝在盤子裡。親戚來的時候,誰都不好意思去夾肉,結果這塊肉一直保存到了正月十四。

正月十四的那天晚上,門外響起了敲門聲。爺爺打開堂屋正門,看到一個老漢餓倒在了自家門前。爺爺是個熱心人,偷偷將那六兩肉拿給了老漢。那老漢吃飽後卻不走,而是在我們家住下了。太奶奶和太爺爺知道後沒有責怪爺爺,還給老漢加了兩床被子。

第二天,老漢和太爺爺聊起了天,先是聊些村子裡的事,說年頭不好什麼的,跟著又說起了我們的老宅子,說設計挺獨特,最後老漢看見我爺爺要去整理菜地,突然想起了什麼,才向太爺爺問起爺爺:“老弟,你這娃年齡不小了,是不是還沒有結婚。”

我太爺爺說:“家裡太窮,誰能看得上我這兒子。”

那老漢一拍大腿,說:“彆人看不上,我能看上。我有個閨女,還沒有嫁人,長得也算俊,你們不嫌棄,就讓她就嫁給你兒子。”

就這樣,爺爺娶了我奶奶。對於他們的故事,可以說是非常傳奇。奶奶家在河南洛陽的,姓邱,名叫名居,據說我奶奶年輕時候特彆漂亮,嫁給我爺爺也是村裡議論了好長時間的話題。有人說,爺爺是癩蛤蟆吃到了天鵝肉,也有人說,爺爺本來就有少爺命,也有人說,好人終究是有好報。

不過這個話題並沒有持續多久,因為那個時候依舊吃不飽,餓死的人的事還經常發生,大家都沒有心思關心彆人家的事。但是似乎從那以後,我們家就好了一點,有時候還能接濟下鄰居。從當時的情形看,奶奶家還算是比較寬裕的,自從她嫁入我們家,我們家步入了玉米麵時代。

奶奶帶來的嫁妝比較豐厚,我們家的確小康了一段時間,可是這個情況隻維持了兩年。1955年冬天,由於大旱,糧食減收,村子還沒有進臘月就開始斷糧了。到了臘八的時候,很多人開始逃難了,留在村子裡的都是年老的、走不動的和那些不知道該往哪裡走的小孩。很多家庭分崩離析,各逃各的,顧不了全家,過年的時候能回來就回來,回來不了就隻能等著夏天收麥子的時候回來,免得拖累家人。至於老人孩子,隻能看他們自己的造化了。

到臘月二十四,村子裡每天都傳出餓死了人的消息。因為奶奶預先在床底下藏了兩口袋紅薯白乾,一家人勉強支撐。據爺爺說,那個時候是奶奶最瘦的一段時間。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