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大明重啟:年方三歲,登基稱帝 > 第104章 內閣:替獻可否奉承規誨平章政事

第104章 內閣:替獻可否奉承規誨平章政事(1 / 1)

推荐阅读:

紫禁城東南,從協和門入,有一圈丈五高的青磚圍牆,硬山綠琉璃瓦頂的門樓,懸掛著“文淵閣”豎匾。沿一排花崗岩鋪就的甬道,十二株古柏鬱鬱遮陰後,就是大明最核心的行政中樞——內閣。

今日內閣的氣氛有點緊張,正堂票擬廳內,六大閣臣依序而坐,中書環繞,是一次正式的會議,也叫堂議。

重啟朝的堂議在大明曆代內閣中也算有自己的特色。

大明內閣有一家獨大的,首輔一個人說了算,其他全是擺設,最牛的是乃攝的張居正。

也有首輔次輔牛逼,群輔全是擺設的,比如嚴嵩、徐階,黃立極剛入閣時的顧、魏內閣也是這樣的。

也有如三楊時期,內閣一團和氣的。

整體而言,首輔權重是最大的,大多數時候,都是首輔主持內閣,其他人附和首輔。

但黃立極此時的內閣,卻形成了三大三小的獨特樣式,黃立極威望不足是原因,調解黨爭也是原因。

在過去的內閣,大多數時候政事是首輔決斷,大事廷議,但沒有多少內閣願意將權力下到廷議。便是嚴嵩時期,隻要嚴嵩和徐階達成一致,政令就能推行,不黨爭的時候,廷議是什麼鬼?

廷議決事的內閣都不是好內閣。

重啟內閣也延續了大明的傳統,再有事也絕不廷議,可以極大的彰顯內閣權威,避免閹黨和東林的繼續纏鬥。

一般政事,黃立極,孫承宗,來宗道三個人就決斷了,三個人也漸漸形成政治默契。真有大事,或者三人分歧較大的時候,就開堂議。

對於已經習慣了由三大佬拍板的重啟內閣而言,今天並沒有需要內閣集體討論的大事,明顯是大佬們自己要搞事。

一件小事,同意福建巡撫熊文燦請撫海賊事的聖旨,但卻讓黃立極感覺自己要瘋。因為上麵沒有天工院加的皇帝印,而是“大明北京監國信王之寶”。

是的,內閣也有中書,也有自己的“誥敕房”,東廂房就是。

隻不過由於重啟內閣設定七人,規模巨大,進行了擴修值房,巨大的十二層通天文書架被搬到了東廂房,讓它和西廂房的典籍廳顯得有點同質化了。

黃立極須發怒張,堅決不承認,拒絕加印,然後就有了這次會議。

內閣沒有傻子,瞬間就知道這是要搞啥了。

蟬鳴聲在窗外分外響亮,讓中書們的吸氣聲仿佛可以躲藏。

熏香和汗臭交織的怪味,充分證明了,再空曠的地方,人一多就不是好事。

“既然不決,那就舉手表決吧。”孫承宗的語氣堅決,快速,果斷。

黃立極的目光中有些恨意,盯著他抬手,一氣嗬成的張開五指。然後轉向右邊,來宗道果斷合上了手中折扇,扇得再快,也沒有多少涼風,握著的折扇就此高舉。

餘光中也看到了另外三隻手,唯有張瑞圖臉上的笑容讓他心涼了一下。

黃立極的胖臉上儘是痛苦的表情,紫檀平頭案的一條案足被他藏在袖中的左手緊緊握住,指節發白。

與其說是內閣與劉一燝的鬥爭,不如宣布,內閣和小皇帝的決裂,同時也宣布自己幾個月來的努力全部付之流水。

內閣與皇帝的蜜月期到期了,沒有續費,大明的傳統技能——黨爭上線了。

“稚繩——”黃立極乾澀的喉嚨吐出兩個字,卻半天沒有後續。

孫承宗帶頭。

他微閉著眼睛,臉色冰冷,身體後仰。“五比一。當然,你是首輔,我們五個可以退讓。”

是的,黃立極加印,你好我好大家好。黃立極不加印,黃立極交辭章或者其餘五人交辭章。

黃立極的目光又看向來宗道,他的同年。

來宗道搖頭。

這事我自己都想乾,有孫承宗帶頭更好。

皇帝的很多做法,他早就有意見。皇帝的很多旨意,給內閣增加了無儘的麻煩工作。

隻是不讓皇帝乾政而已,又不是要奪他的位置,監國印就是個圖章,還是他自己放出來的。至於信王,內閣和太後、三王都會看著他,敢有異動,又不是不能廢。

他這個年紀,胡亂插手什麼,儘是亂搞。他就該好好吃飯,睡覺,長大大,國家不需要你操心。操心多了,對身體真的好嗎?

劉一燝為虎作倀,雞蛋裡挑骨頭,早看他不爽了。他的所作所為,簡直就是另立中央,分裂大明。

張瑞圖低頭。

彆看我,這是東林內戰,我就是個添柴火的,不重要。

至於皇帝什麼反應,他要砍人也是砍孫承宗,關我屁事。一丁點大就殺人了,我也怕啊。

徐光啟轉頭。

劉閣老這次回歸就像變了個人,有些疏遠人了,雖然不公開說,但暗地裡已經有不少不滿的聲音了。

他回內閣當然支持,但他去搞那個天工院,把內閣置於何地?長此以往,內閣還有權威嗎?

皇帝聰明就該多學習,而不是現在就對朝政指指點點。

畢自嚴抬頭。

畢自肅的死讓他又多了幾縷白發。

皇帝太浪費了,乾什麼都大手大腳的,財政還沒有真正改善。如今皇店似乎也出問題了,皇帝的新六衛維持不了了。

可是皇帝性子固執,聽不進勸,讓他長個教訓吧。你自己放的監國出來,自己生受。

黃立極長歎了一口氣,將手從案下拿出,拿起那本看似無足輕重的聖旨。

“好,老夫這就去見皇上。”

“隨你。”孫承宗也起身,頭也不回的進了自己值房。

從內閣到乾清宮有多條路。

最近的當然是文淵閣北夾牆的暗道,說是隻有黃立極和王體乾知道,實際是隻有他倆能用。這條暗道,對黃立極的身材非常不友好,他在王體乾的帶領下走過一次,然後就從沒用過了。

當初昭武衛與旗手衛乾仗那夜,黃立極曾想啟用的,但他見新六衛已經控製大內,就沒有強闖。

然後東一長街也近,不過是夜奏專用的,大白天人家還沒開。

第三條就是都察院右側“諫垣廊”直達乾清宮西暖閣的通道,但那是曹思誠和曹於汴兩個人的專屬通道,從文淵閣過去也要繞路。

第四條就是平時用的繞宮牆過門禁那條,其實也很近,兩裡多,一盞茶的時間。

但今天的黃立極挑了一條最長的路。出文淵閣從協和門經文華殿,過東華門,景運門到乾清宮廣場,過日精門,懋勤殿,進乾清宮達天工院。

協和門是外朝與內朝的分界線,文華殿是經筵講學之所,現在是“關押”幾個王子勳貴伴讀的地方。

東華門是進士張榜處,黃立極仕途的。景運門是九卿科道侯旨處,也是伏闕諫諍地。乾清宮廣場曾是天啟帝朝會之地,也就是禦門聽政處,本朝移到了皇極門。

日精門是太醫值班處,也是皇帝的安全警戒線。懋勤殿是皇家檔案處,所有詔書底稿都會留存此處,包括黃立極手上這份。

黃立極的腳步很慢,日頭很熱,他沒走幾步就一臉汗水了,他隻是隨手擦拭,並沒有加快腳步。

躲在陰涼處的值崗士兵都見到了那個孤獨肥胖緩慢前行的身影。

高大的紫禁城宮牆下,紅磚綠瓦間空曠無人,花白的頭發灑在大紅官袍上,陽光下躑躅獨行的身影漸行漸遠。

s:寫完這章後莫名想起一個畫麵,張居正雪中獨行。

呸,老黃怎麼配,但寫的時候也真沒想過。算了,就這樣吧,反正也沒寫出那種感覺,就當一千個人的哈姆雷特吧。

關於黃立極,我隻想說,所謂的閹黨就是皇黨,尤其是已經身居高位的人。對黃立極而言,已經是閣老的他還有什麼政治追求?

我不是在洗白,熊廷弼之死他當然脫不了關係,但熊廷弼以黃閣老的地位在他的眼中算老幾?夜半片紙了當之其實就有這種不屑。熊廷弼的江湖地位更多是後人比較得出的,但當時,他真的不算什麼。

反正我覺得我寫的黃立極比史書上更真實,“南稅改糧”當然是我附加給他的政策。這是麵對明末困局時士大夫的自我反醒和改良,是中央稅收政策的靈活調整。我覺得老黃能想出來,雖然未必有用也未必能行,因為這個政策注定會沸反盈天。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