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大明重啟:年方三歲,登基稱帝 > 第109章、長安回望:次第門開

第109章、長安回望:次第門開(1 / 1)

推荐阅读:

張瑞圖的《賀平賊表》,還沒來得及上,白水王二被斬之後,王嘉胤再次在陝北揭竿而起。

朱慈炅對吳甡殺王二其實是有看法的。人家都投降了你還殺,而且事先你還同意招撫,朝廷信譽就是被你們這群聰明人敗壞的。

但是吧,按照大明的官場規製,不僅不能處罰他,還要升官。

當王嘉胤的名字送到案頭,朱慈炅立即就不淡定了。印象中,高迎祥、王自用、張獻忠好像都是這個人的手下。

朱慈炅當時就決定要獅子搏兔,遼東那邊要分出一部分力量。

他欽點了尤世祿重任固原總兵官,掛陝西剿總先鋒印,令曹文詔,祖寬率步騎一萬兩千人入陝,歸入其麾下。另外還令湖北總兵官鄧玘保障糧道,隨時準備入陝支援,山西這邊的張鴻功也是了同樣的命令。

他要布局三邊,湖北,山西聯合絞殺。

按照大明傳統,還應該有個文官統籌督軍,但現在在陝西的吳甡、張夢鯨都比較坑,朱慈炅放心不下。他本來在魏雲中和範景文之間猶豫,孫承宗跳出來了。這下不用猶豫了,這個更好,一箭好幾雕。

孫承宗其實已經準備好了辭章的,這次要麼劉一燝的天工院體係瓦解,黃立極下台,要麼就是孫承宗五人下台。後者概率很低,但不是沒有,小皇帝任性起來,沒人把握得住。

但他沒想到還有第三種結果。劉一燝以皇極殿大學士的身份,前往南京主持籌備太祖三百年誕祭;他孫承宗以建極殿大學士身份,督師陝西,節製寧夏、甘肅、延綏、固原諸鎮兵馬,堪平民亂。黃立極紋絲未動,信王印也得到認可。

這叫什麼?各打三十大板嗎?好像東林比較吃虧,兩個閣老都被趕出了京城。

孫承宗一度是準備不受這份聖旨,強上辭章的。聽聞皇帝甚至從遼東調軍進陝西後,又立即重視起此事來了。他的任命似乎和這次的事無關,皇帝早有意讓他去陝西安民。

孫承宗進宮與“病中”的皇帝談了很久,決定接受任命。他的條件除了讓遼兵回去,朱慈炅都同意了。

朱慈炅讓他招秦兵入遼的替代方案他覺得其實也挺好,就是需要時間,希望這段時間遼東能沒事吧。但皇帝讓他招十萬秦兵入遼,孫承宗就覺得是小孩子異想天開,兩萬頂天了。

回到府邸的孫承宗有點疲憊。

天子很聰明,可惜就是好像還沒明白什麼叫政治鬥爭。他這麼處置,看起來很好,實際上極可能讓黃立極一家獨大。到時,朝中又是閹黨遍布。希望來宗道能扛住吧,他還是有些能量的,至少太後麵前能說上話。

黃立極短期內也不敢亂來的,信王看不上他。倒是張瑞圖這個兩麵派撿了個大便宜,希望他接手劉一燝的位置後能專心教育皇帝,彆像劉一燝狗屁軍務不懂還老胡亂給主意。

趕走了也好,這混賬東西一回來就飄了,開口就是禮部、吏部、兵部三部之權,他的藍批更是各種挑刺,一件小事他都能整好幾個來回。給老夫去為太祖守陵吧,彆以為你是東林領袖,老夫就兌不掉你。

孫承宗躺在書房躺椅上,書房的牆上還有一副朱慈炅還是太子時的塗鴉,被孫承宗裱起來了。

“秉持宏達”四個字還是那時的左傾風格,孫承宗自認為這四個字對自己而言,比張瑞圖那個“保忠護國”更名符其實。皇上現在的字倒是越寫越好,越寫越正,越寫越有力了,但就是少了當初的童真逸趣。

孫承宗一邊欣賞朱慈炅的“書法”,一邊腹誹著劉一燝,這名利場真的能改變一個人,他以前多好啊。

老仆來到他身邊,一邊給他沏上“新九真養生”茶,一邊小聲道,“楊鶴父子來訪。”

孫承宗一直也沒有戒掉這東西,那怕曾買過假貨,感覺似乎有些效果,每次飲後都能讓頭腦更清晰。可惜到了陝西後,這東西就不好弄了。

楊鶴是右僉都禦史,馬上將接替吳甡擔任陝西巡撫,他是孫承宗的同年,能夠得到這個巡撫位置,少不了孫承宗的幫忙。

不過,因為孫承宗要去陝西,陝西並沒有設置三邊總督,他實際也因為孫承宗有些虧了。

楊鶴的身份還不至於需要孫承宗開中門出迎,他隻是起身站在了書房門口,笑著接過伴手禮,交給仆人,便把楊鶴父子引入了書房。

兩人落座,楊嗣昌隻能站在父親身邊,恭敬的向孫承宗施禮。

孫承宗含笑受禮,“老夫已經和皇上說了,文弱明日便可到天工院上值。天工院行走,軍事參謀。你現在隻有一個同事,劉季晦推薦的孫傳庭。”

“多謝閣老。”楊嗣昌剛剛四十,正是仕途的關鍵上升期。去天工院多少有些不願意,因為那個參謀根本沒品級。但沒辦法,老爹的安排,甚至動用了孫閣老的關係。

“讓稚繩兄費心了,小弟真不知道該怎麼感謝。”楊鶴誠懇多了,臉上儘是討好之色。

“小事而已,修齡不用客氣。不過,你怎麼注意到這個位置的?”孫承宗撚須直視楊鶴。

“稚繩彆笑話我了,朝中注意到的人多了去。若非稚繩出手,小兒恐怕毫無把握。”楊鶴不改恭維,態度極佳。

孫承宗笑著點點頭,“天工院雖已經是陛下的儲才之地,但也不是那麼好出頭的。彆看陛下年幼,其聰明睿智不下成人。文弱到任後,要低調謙遜點。尤其需要注意,彆把那裡的事拿出來亂說,東廠查得很嚴的。”

楊鶴連連點頭,猛的一拍楊嗣昌大腿。“還不謝過孫伯父指點。”

楊嗣昌都被拍痛了,趕緊做出恭敬的姿態,深深下拜。“多謝孫伯父指點。”所謂的恃才傲物,在父親的鐵拳下也不得不低頭。

孫承宗抬手示意免禮,又道:“近日,老夫與你父親都要遠赴陝西。京中有事,你拿不定主意可以問問吏部的成侍郎。若有為難,你也可求助來閣老,老夫會給他打聲招呼,對你照拂一二的。”

楊嗣昌再傻也知道孫承宗這句話的價值了,何況他還是聰明人。隻是,孫承宗和父親除了一個同年關係也不見得有多深聯係,自己或許受益,但父親可能就要賣命了。他很不甘,卻隻能磕頭以更大的禮來回應。

“侄兒謹記。”

“起來,彆那麼多禮,坐吧。老夫還要和你父親商量一下陝西之事。”孫承宗很強勢,也很和藹。

“稚繩,依你之見,陛下是否有些小提大作,還是下麵有些情報沒有傳回來?”

說起陝西之事,楊鶴收到消息時,大吃一驚。這麼多兵馬,都夠把陝西屠一遍了,要是還不能平那所謂民亂,那指揮之人不如一頭撞死。顯然,他和孫承宗都不是能撞死的人。

“兼而有之吧。陛下說的“七分治政,三分治軍”,老夫深以為然。你彆看人多,老夫實際上不敢全用的,沒那麼多錢糧,遼東更要緊。救民為先,平亂次之,你心中也要有底。老夫打算坐鎮西安,安撫民心,你督軍平亂,有沒有把握?”孫承宗已經有了基本方略,更多是需要楊鶴的配合。

“當然沒有問題。尤將軍過往戰績,老夫也有耳聞,問題不大。那是否需要等遼兵?”楊鶴很自信。

“遼兵不與我們一起,他們走山西,三天前就出發了。我們走河南,督標帶京營,但老夫對他們的戰力沒有信心,少帶點人把。”

孫承宗有些歎氣,京營會不會連亂民都不如,他實在沒把握。陝西欺上瞞下,到底是個什麼情況,他也一無所知。

“好,那我們何時出發?”

“老夫在京中還有些手尾要交過,三天後吧。”孫承宗神色嚴肅,他離開京師後,京中當然還要有一個閣老的布局。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