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蜉蝣見青天(1 / 1)

推荐阅读:

第二天。

在嶽盈盈的服侍下,徐聞身穿一身嶄新的舉人青袍,頭戴四方平定巾,腳踏皂靴。

英俊瀟灑,實在太年輕了!

他不是第一次去清平縣城。

此前參加縣試和歲考來過幾次。

縣衙位於城中東北部,城東門是大倉庫,東南則是文廟和縣學。

徐聞乘轎入城,守城的差役不敢怠慢,親自清街相迎。

然而他並未前往縣衙,而是第一時間去縣學拜訪訓導老師。

大明尊師重道尤為昌盛,兩年前國子監有個學生,侮辱師長,被朱元璋下令斬首示眾,腦袋掛在國子監大門口。

縣學訓導是位年過花甲的老先生,得知自己學生中了舉人,高興的連連稱好。

同時開始質疑自己的水平。

心想自己不過是個屢試不中的秀才,怎麼突然就教出一個舉人?

這不科學啊!

隨後,老先生當眾表示,徐聞是他帶過的諸多學生中,最出色的一位。(壓根沒教出幾個秀才,更彆說舉人)

徐聞笑著表示,都是老師教的好。

閒坐了一會兒,他便起身告辭,言說縣尊大人有請,改日再來看望老師。

老先生忙起身相送,說不能誤了縣尊大人的時辰。

在縣學一眾師生的目送下,徐聞乘轎而行,觀之十分氣派。

老先生不知不覺中流下了淚水,哽咽道:“老朽執教四十餘年,終於教出個大人物,此生無憾!”

縣學師生們忙上前安慰,繼以鼓勵,老先生則地位愈高,深受敬重。

很快來到縣衙。

大明各地縣衙規模基本一個樣式,前麵是牌坊,照壁,大門呈現“八”字形。

轎子在牌坊前停下,徐聞隻身來到大門前。

兩個看門的衙役瞧見來人英俊瀟灑,玉樹臨風,問都沒問一句,匆匆進去稟報。

很快一個蓄著八字胡的中年慌忙迎了出來,點頭哈腰道:“可是舉人徐老爺?在下姓屈,縣尊大人的師爺。”

徐聞含笑點頭:“原來是屈師爺,正是徐某。”

“徐老爺雄姿英發,氣宇軒昂,一看便知!”屈師爺拍了一通馬屁,很快側過身去:“快快請進!”

進入儀門後,一行人沿著中軸線走,映入眼前的便是大堂,也就是升堂的地方。

堂前旁邊矗立著戒石亭,石碑上刻著十六個大字:“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大堂兩側有著兩排廂房署廨,仿六部的六房,左邊是吏、戶、禮三房,右側兵、刑、工三房。

整個縣衙的官吏基本在這六房中工作。

看到屈師爺帶著一位年輕人進來,又一副討好模樣,一眾官吏皆好奇的伸頭探來,上下打量著徐聞,互相打聽著。

“這位是誰啊?”

“看他如此年輕,應該便是咱們清平縣的新晉舉人。”

“就是那位年僅十七歲的鄉試解元?”

“可不是嘛。”

“乖乖,前途無量啊!”

“又一個豪強家族要產生了”

大堂之後便是二堂和三堂等建築,最右邊是縣獄。

屈師爺直接將徐聞帶到了三堂。

三堂也被稱為後堂,是知縣老爺起居辦公的地方,家屬也在此居住。

徐聞落座後,進來兩個門子侍茶。

眾人喝茶等待知縣。

茶水喝了一半,從屏風後轉進來兩人。

一個是身穿七品官服的中年男子,一個穿著儒衫的年輕公子。

瞧他二人長相相似,徐聞一看便知是周知縣父子二人。

據他了解,知縣老爺名叫周會來,直隸淮安府人士,洪武五年舉人。

周知縣待人和善,很少滋擾百姓,但每每遇到大案,就會大發雷霆,變臉如翻書。

“晚生徐聞,見過縣尊大人。”徐聞起身施禮。

旁邊的嶽衝和嶽盈盈,則是跪拜見禮。

徐聞後世翻看史書,看慣了皇帝王爺一二品重臣的故事。

每每看到知縣等官職,便會鄙夷一二,覺得芝麻大點官而已。

殊不知,普通人可能一輩子也沒見過七品知縣。

便是後世,又有幾人見過縣委書記?

此時半隻腳踏入仕途,他方知為官不易,往上爬更不容易。

周知縣笑道:“比我想象的還要年輕,果然後生可畏!”

轉身向後,對那年輕人道:“聰兒,還不見禮?”

他的兒子名為周聰,長得蠻英俊的,就是頭比普通人要大上一圈。

“學生見過徐先生。”周聰上前行禮,不卑不亢,麵上毫無敬佩之色。

他是縣學的稟膳生,秀才中的一等,由官府提供膳食補助,每月廩米六鬥。

拿補助,不是因為窮。

而是因為太優秀!

自開國以來,整個清平縣隻有二十個稟膳生名額。

當初連徐聞都不是稟膳生,隻是二等增生。

寒暄幾句,眾人落座。

周知縣穩穩坐在主位,淡淡品著茶水,說著場麵話。

他放下茶盞,突然說道:“雲升,聽聞你與吳家有姻親?”

“那吳家小姐我聽說了,書香門第,人品端莊,長相漂亮,你小子也算有福了。”

你這信息來源也太遲鈍了吧徐聞喝了口茶,淡淡道:“她很懂事,在我窮困之時離開了。”

啊周知縣臉上大寫的尷尬,瞪了眼屈師爺。

屈師爺按說糟糕,事先沒提醒縣尊老爺

很快周知縣恢複臉色,歎息道:“吳公生前高風亮節,沒想到作古之後,他的子孫竟然做出如此不堪之事”

周知縣口中的吳公,正是吳老爺的親爹,清平縣前任知縣,也是周知縣的前任上司。

正因吳家有這層關係,吳萬才能被舉薦為本縣典史。

典史不需要科舉,也不用有功名,全憑關係。

徐聞欠身道:“都是陳年舊事,晚生年少,自幼父母雙亡,不懂維持關係,讓縣尊見笑了。”

周知縣擺了擺手:“吳家之事,你自己做主,本官隻是隨口一提,莫要放在心上。”

很快他扯過話題,聊起彆的趣事。

周知縣談吐溫雅,為人和善。

他是舉人出身,中舉後再沒考中進士,首任官職在隔壁博平縣當主簿,三年後又當教諭,乾了七八年後才升縣丞。

好不容易熬滿資曆,等到吳知縣退休,這才當了一縣知縣。

“說起來,我與令尊也算舊識。”

周知縣麵露回憶:“當年本官由教諭升任縣丞,前往東昌府衙辦理手續,屢屢被人刁難,是令尊大筆一揮,批下公文,我也算是令尊的學生。”

“雲升,往後與我不要過於客氣,都是自己人。”

徐聞點頭:“好的,老周。”

周知縣:“嗯?”

他兒子周聰:“?”

“縣尊”

你看看,你自己說不要客氣,叫你老周你又不樂意,真是的。

徐聞內心瘋狂吐槽。

二人各自品了口茶,周知縣道:“雲升,今後怎麼打算?”

他在詢問徐聞對未來的規劃。

秀才鄉試中舉後,一般有三個選擇。

第一,進國子監深造。

中舉後,秀才獲得了入國子監深造的資格。

國子監作為國家的最高學府,為舉人提供了進一步學習和提升的機會。

在國子監學習期間,舉人能繼續參加會試,通過坐監肄業和挨撥曆事,這兩種途徑獲得選官資格。

第二,直接當官。

雖然大多數舉人需通過國子監的肄業和曆事來獲得選官資格,但部分優秀的舉人也有機會直接選官。

像徐聞這種鄉試第一名的成績,可以直接當官,一般會從八九品乾起。

第三,繼續科考,追求更高功名。

中舉後,舉人可以繼續參加會試和殿試,以追求進士及第的更高功名。

想了想,徐聞回道:“晚生準備備考會試,明年進京趕考,爭取春闈登榜。”

科舉考試,秀才院試後第二年是鄉試,鄉試第二年是會試,一年考一次,三年一個回輪。

會試中了後,十天半個月後就是殿試。

所以一個讀書人,如果學識紮實的話,完全可以從一個身無功名之人,三年後考中進士,成為朝廷命官!

上屆科舉狀元張信便是如此。

二十一歲的狀元,相當的猛!

交談了片刻,二堂的宴席已經備好,在周知縣的邀請下,徐聞入席。

席間,周知縣隱隱透露,本縣李縣丞去世,縣丞之位空出,上麵正在物色人選。

若是徐聞有意在本縣為官,他可以上報,先讓其代理縣丞,曆練一二,也算是結個善緣。

之所以是代理縣丞,主要是徐聞隻有十七歲,太過年輕,恐怕吏部不會放任官職。

徐聞目前最佳的出路就是明年參加會試。

即便落榜了,也能進入國子監或太學深造,等三年後再考,或者選官外放。

這一點,徐聞早已規劃好了,不愁沒官當。

“爹,那徐聞不過是個剛中舉的毛頭小子,您何必對他如此禮遇有加?”

徐聞離開後,周知縣的兒子周聰,麵露不滿。

他今年剛及弱冠之年,已然取得了縣稟膳生的資格,覺得自己將來也大有可為。

下次鄉試,說不定也能中舉!

一個舉人罷了,爹爹身為堂堂縣尊,對一個後生如此禮敬,讓他心中不滿。

“兒呀,不管你能否理解,記住為父今天的話!”

周知縣語重心長道:“十七歲的舉人,你未入官場,見他如井底望月,若哪天你僥幸科舉入仕,再見他時便如蜉蝣見青天!”

聽後,周聰目瞪口呆。

在父親眼裡,自己與徐聞的差距,竟有天壤之彆?

他不理解!

明明自己都這般優秀了!

周知縣道:“我大明朝的舉人有一千多個,便是你將來考中了舉人,又算得了什麼?”

“你舉人出身,入仕為官混個八九品官職,努力十幾年也能當上知縣。”

“但那徐聞十七歲的舉人,鄉試第一名,隻要他不出意外,將來必是進士出身!”

“進士,與舉人那就是天壤之彆!”

一個上限是知縣。

一個起步是知縣。

差距不言而喻!

周聰聽後,冷汗直冒。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