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
“皇後娘娘,大將軍派人前來想要求見天子一麵。”
又是一陣娘腔調,打破了伏壽的憤怒。
“天子是他想見就能見到的嗎?告訴他天子最近身體不適,不能見他了。”
皇後不顧眾臣勸阻,執意要監人將此話傳出。
“陛下當真是身體不適,那作為臣子的一定更要多加探望一番了。”
楊奉聽了這監人的話後,隻是大感害怕和驚恐,你可以不讓我見到天子,但天子一定不能有事啊,他要是沒了,楊奉怕也是難以走到頭呀。
“天子隻是偶生小疾並無大恙,將軍請回吧,不過兩日便能好了,到時再來也不遲!”
到了這裡,楊奉算是聽懂了,天子很有可能就沒有生病,明明是眾人在合起夥來欺騙他。
但這若是換作常人,定會雷霆大怒,但楊奉就罷了,隻要你每日能幫我穩定的產信任度便可以,其他的楊奉表示都無所謂。
就這般,楊奉也是又回到了城外的中軍大營,依靠著從河內捋來的糧食和曹操提供的糧食補足,所堆積著足足可供上一月有餘。
自楊奉穿越到這裡以來,可是從沒有打過這麼富裕的仗。
在此之下,楊奉和眾人齊心協力,隻是僅僅不到一周時間,徐晃等人難以解決的大型技石機問題也迎刃而解。
隻要有了此等利器,想必攻堅克難便不再是問題,而其餘的信任點,楊奉就要留著攢起來兌換番薯和土豆了,畢竟不能總是依靠他人提供糧食,總有一天會餓死自己的。
————————————————————————
接下來為一些簡說,不為正篇,讀者們可自行跳躍觀看:
說起摧難克難,近日其他諸侯都在擴張領土,孫策在江東縱橫披靡,曹操和呂布劉備打得不可開交,袁紹也在冀州向四邊開疆擴土。
而縱觀身為大將軍的楊奉,僅僅據有河內和河南尹兩地,這是萬萬不能接受的。
之前的目標,楊奉記得是南下潁川郡,但現在已經和曹操締結了盟好條約,便不能再這樣做。
好吧,這隻是表麵上的措辭,其實最深向的是楊奉一直想要向西進攻收複關中。
原因沒有其他,隻是因為西麵的張濟和李傕郭泗二人虎視眈眈,這三人亡我之心不死,一心想要再重新將漢獻帝捋回,是楊奉需要著重對付的頭號對手。
而離楊奉最近的便是弘農太守張濟了,張濟少年即習武練藝,成年後加入行伍,報效朝廷。
漢靈帝光和二年至中平元年任司空,漢獻帝初平元年為董卓部下,時任威武郡校尉。
初平三年四月,董卓被司徒王允等人合謀誅殺,張濟為防止被王允濫殺,後又進攻長安,打敗呂布,殺死王允,再據朝政。
獻帝則封張濟為鎮東將軍,出兵駐紮弘農。興平二年七月,張濟回到長安勸和李傕、郭汜,幫助獻帝東遷。升任驃騎將軍、封平陽侯,回到弘農。
後來因與董承等人有矛盾,便與李傕、郭汜一同大破漢獻帝的護駕軍隊。建安元年冬天,張濟率兵出南陽攻打穰城中流矢身亡,死後,部隊由其侄張繡接管。
說到張繡,大家便應該很清楚了,就是在宛城害的曹操一炮三響的男人,而至於那貌美如花的鄒氏,楊奉也是了解一番,不為其他,隻是為了瞧瞧讓曹丞相都愛不釋手的人到底有多麼沉魚落雁?
但彆瞧張濟僅次於李傕郭泗為二等勢力,但仍然手握近三萬雄兵,無一不是西涼軍中的驍勇,這些可都是董卓分裂遺傳下來的遺產呀。
思來想去,楊奉決定尋找一位盟友助力,這個人便是身處華陰的段煨。
這華陰位於弘農和潼關以西,居然也身處弘農郡地界,不過卻被單獨割據開來。
(公元189年,董卓入洛陽篡權,段煨作為涼州將領被重用。
190年曹操、袁紹等聯軍攻董卓,191年孫堅破洛陽,董卓撤往長安,段煨奉命屯兵華陰。
在華陰,他與李傕、郭汜等部將不同,勤修農業,不擄掠百姓,百姓安樂,政聲良好。
興平二年,李傕和郭汜互攻,漢獻帝欲東遷弘農,車駕至華陰時,段煨隆重迎帝至軍營。
但因與楊定有隔閡,被侍中種輯誣陷,遭楊定進攻,然而楊定攻十餘天未克,段煨仍照常供應膳食、侍奉百官,令漢獻帝印象頗佳。
此前,名士賈詡在李傕、郭汜相鬥時離開李傕投靠段煨,段煨雖表麵禮遇卻因猜忌其奪兵權讓賈詡不安,賈詡後投張繡,段煨善待其家人。
建安三年漢獻帝定都許縣,段煨受派與關中諸將討伐李傕,積極參戰,李傕伏誅,段煨因功被曹操表封“安南將軍”等,領閺鄉侯。
後來,朝廷征段煨為大鴻臚、光祿大夫,他駐守弘農時修飾華山享廟壇場、建造祠堂。建安十四年,段煨壽終正寢。)
楊奉堅信,隻要得到了此等忠臣助力,左右夾擊,大破張濟定然指日可待。
“徐晃,且取我筆硯來,待我休書一封傳於段煨,相信隻要與此人取得聯係,其必定能助我等奪取弘農郡,建立不世奇功。”
徐晃此刻充滿了大大的疑惑,我的兵力還是太少,實力還是太弱,此時進攻怕是危矣啊。
但楊奉堅信這些都不是問題,段煨現在擁兵兩萬,自己也擁兵兩萬,加起來便是四萬大軍,而且自己這邊還有諸葛連弩和超大型投石機進行幫助,不相信他不破。
“那要是李傕和郭泗助力怎麼辦?咱們可以找盟友,他們也非是不可以啊。”
“嘶~”
徐晃這麼一說,倒也提醒起了楊奉,那如此所言,西進道路便已然受阻,還需要從長計議。
(李傕字稚然,北地郡人,東漢末年漢獻帝時期軍閥、權臣,漢末群雄之一,其本為董卓部將,董卓被殺後自立,聽從謀士賈詡之策攻入都城長安,長安被破,呂布敗走,王允被殺。
李傕占據長安後,與郭汜、樊稠共秉朝政,後來,李、郭、樊之間發生內訌,李傕殺死樊稠,派兵劫走漢獻帝,想以此來鞏固自己的地位。李傕與郭汜相攻數月,雙方死者數以萬計。
漢獻帝車駕東歸後,李傕又與郭汜聯合追擊乘輿,在弘農大破漢獻帝的護駕軍隊,殺害公卿大臣。
建安三年,朝廷派裴茂率段煨等人擊敗李傕,並誅滅其三族。
李傕當政時,放縱子弟鈔掠百姓,導致三輔地區大亂。此後兩三年間,關中再無人跡。)
(郭汜,又名郭多,張掖郡人,初為董卓女婿牛輔部下校尉。董卓死後,他與李傕以複仇為名,攻入長安,縱兵虜掠,誅殺王允,驅逐呂布,埋葬董卓。
後控製漢獻帝,擔任後將軍,封爵美陽侯,與李傕相疑,雙方反目成仇,於長安中大戰,死者多達上萬,致使“城空四十餘日”,此後數年,關中蕭條。
張濟入長安勸和,郭汜與李傕和解,並被拜為車騎將軍,與後將軍楊定等護送皇帝東歸。
不久後,郭汜起兵作亂,為楊奉所敗,逃入南山。後郭汜與李傕等人追擊帝王乘輿,在弘農的東澗、曹陽大破漢獻帝的護駕軍隊,殺害公卿大臣。
建安二年,郭汜被部將伍習所殺。)
“那這又該如何是好?莫非吾等又要再次攻擊穎川郡?”
沒準這也是時機,畢竟此刻曹操正和呂布打得火熱。
(說起這呂布,也被稱為溫侯,也算得上是漢獻帝一親睞者。
徐州地處中原,地理位置優越,資源豐富,經濟發達,是兵家必爭之地。
曹操因父親被殺,出兵攻打徐州,雖因軍糧不足而撤圍,但徐州自此陷入動蕩,導致徐州北部的琅琊國和東海國局勢複雜,許多人因戰亂而聚集成為地方武裝,後曹操在巨野大破呂布軍,呂布逃往徐州投靠劉備。
等到196 年,袁術入侵徐州,劉備與袁術交戰,派張飛守下邳,自己則率大軍在盱眙、淮陰抵抗袁術。
由於張飛性格魯莽,鞭打曹豹,導致曹豹懷恨在心,與呂布裡應外合,最終呂布成功占領徐州。
呂布趁劉備與袁術交戰之機,迅速采取行動。他派軍襲擊下邳,張飛醉酒誤事,使得呂布能夠順利進入徐州城。
占領徐州後,呂布自領徐州牧,整合徐州的軍事力量,加強防禦工事,並與周邊勢力建立聯盟,試圖鞏固自己的統治,現在曹操和呂布便正處於這一環節。)
而此時此刻,其餘各位諸侯也各有千秋。
(諸如袁紹憑借家族背景和個人威望,招募軍隊,先後攻占冀州、青州、幽州等地,勢力迅速壯大。他在這些地區推行政策,安撫百姓,整頓吏治,使社會秩序得到恢複,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
(孫策出身江東世族,父親孫堅官至長沙郡太守、破虜將軍,孫堅舉兵討伐董卓時,孫策攜母親遷居舒縣,並與周瑜結交。
初平二年,孫堅戰死,孫策投奔舅舅吳景,不久又轉投袁術,獲準統率孫堅舊部,升任懷義校尉。
袁術先後許諾孫策擔任九江郡太守、廬江郡太守卻兩次食言,孫策因此失望。
興平二年,孫策請求率部征討劉繇,袁術表奏孫策為折衝校尉,代行殄寇將軍職權。
孫策率兵南渡長江,趁機脫離袁術控製,並與周瑜合兵,先後擊敗劉繇、王朗、嚴白虎等人,占據江東五郡,自領會稽郡太守。
孫策招賢納士,重用張紘、張昭,以秦鬆、陳端等人充當謀士,快速發展壯大。
建安二年,袁術僭越稱帝,孫策致書與其決裂;曹操表奏孫策為討逆將軍,封吳侯。
孫策又率部攻占廬江郡,儘得江東六郡,成為漢末割據一方的諸侯。
建安五年四月,孫策在出獵途中就被仇人許貢的門客刺殺,重傷身亡,終年二十六歲。孫策死前,遺命其弟孫權繼位,孫權稱帝後,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
孫策僅以四年多時間就攻占江東六郡,開創了孫吳建國的基業。
時人對孫策評價頗高,認為他勇謀兼備、善於用兵但郭嘉卻認為孫策輕率而無防備,終將死於匹夫之手,兩晉時期如陳壽、傅玄、孫盛等人盛讚孫策的勇武與才略,平定江東,任用賢能。
後世學者同樣認可孫策的功績,倘若他能活得久一點,定會成為曹魏心腹大患;但仍有人認為孫策雖勇武有餘,卻以身犯險,缺乏君王風度。)
(袁術,字公路,東漢末年汝南汝陽人,司徒袁湯之孫,司空袁逢嫡次子,袁基、袁紹之弟。
袁術年少時被舉孝廉,曆任河南尹、虎賁中郎將。董卓禍亂時袁術為後將軍,後任南陽太守。
初平元年,袁術跟隨其兄袁紹共同討伐董卓。袁術奢侈荒淫,橫征暴斂,使江淮地區殘破不堪,民多饑死。
初平四年,又率領士兵在九江擊殺揚州刺史陳溫,自領揚州刺史,兼稱徐州伯。
建安二年,袁術利用編造的符命在壽春自立為帝,建號仲氏,但未被普遍承認。
但由於袁術部下人心不穩,戰場上又被呂布、曹操所敗,於是將皇帝稱號送給袁紹,自己則去投奔袁紹之子袁譚。
建安四年,歸順袁譚未果於九江嘔血而亡。
袁術曾任揚州刺史,割據揚州、自立為帝,最後爭霸失敗,死於九江,葬於淮南。被後人評價為“勇而無斷、無德無謀。”)
(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人,公孫瓚出身貴族,因母地位卑賤,隻當了郡中小吏,後被舉孝廉,任遼東屬國長史。
在遼西與烏桓、鮮卑人作戰期間,組建“白馬義軍“對抗北方遊牧民族,也被稱作“白馬長史“。初平二年,與袁紹在界橋對戰,因敗退回幽州。
初平四年,公孫瓚斬殺漢室宗親劉虞,並挾持朝廷使者,得到了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諸侯之一,占據幽州之地,實力大盛。
此後,公孫瓚又與袁紹為爭奪北方多次開戰,初期占據優勢,但在龍湊之戰後戰略形態轉為保守,士氣不足,漸失部下信任,建安四年,袁紹設伏,公孫瓚中計大敗,被困高樓,引火自儘。)
(孔融,字文舉,魯國人,東漢末年名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曾任北海國國相、少府,世人也稱其孔北海、孔少府。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四歲時就知道讓梨給兄長;十歲時曾獨自一人拜會“天下楷模”、河南尹李膺。
十一歲時父親孔宙過世,他哀傷過度,以致要人攙扶才能起立行走,官府表彰了他的孝行。
十七歲時因留宿黨錮案逃犯名士張儉,他與母親和兄長孔褒搶著承擔罪責,從而名揚士林。
其後,州府多次邀請他做官,孔融都婉言推辭,直到司徒楊賜聘請其做掾屬[,他才接受,由此步入仕途。
曾曆任侍禦史、虎賁中郎將、北海國國相、青州刺史、少府、太中大夫等職。
建安十三年,孔融因觸怒丞相曹操而被捕喪命,卒年五十六歲,妻子和兒女也受到株連被殺。
孔融能寫詩,善作文,在文學上的成就主要是散文。他的文章文句整飭、辭采典雅、引喻精妙、氣勢充沛,頗受魏文帝曹丕喜歡,稱譽其為“建安七子”之首。
孔融散文代表作有《薦禰衡表》《難曹公禁酒書》《與曹公論盛孝章書》等。)
(韓遂,原名韓約,字文約,涼州金城都人。
初聞名於西州,被羌胡叛軍劫持並推舉為首領,以誅宦官為名舉兵,聚眾十萬。
先後擊敗皇甫嵩、張溫、董卓、孫堅等名將,引起天下騷動,後受朝廷招安,擁兵割據一方長達三十餘年。
韓遂曾與馬騰結為異姓兄弟,後來二人關係破裂。
袁紹、曹操相爭之際,馬騰、韓遂被鐘繇說服,依附於曹操。馬騰入京後,其子馬超統領部隊,推舉韓遂為都督,起兵反叛曹操。
建安十六年渭南戰役中,曹操接受賈詡建議用反間計離間關中諸將。
馬超、韓遂等部中計,各自為戰,互不救援,被曹軍各個擊破。
其後馬超、韓遂領軍敗走西涼。
韓遂渭水之戰敗於曹操後,從此一蹶不振,但仍然能在隴西一帶縱橫,多次與曹軍交鋒,直到病死隴西,被部將砍下頭顱,送給曹操。
韓遂作為人質的子孫都被曹操處死。
馬騰字壽成,扶風茂陵人,是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代。
他的父親馬平曾任天水郡蘭乾縣尉,後因失官而流落隴西,娶羌女為妻,生下了馬騰。
在職業生涯中,馬騰早年生活貧苦,以砍柴為生,但身材高大,性格賢厚,受到當地人的尊敬。
漢靈帝末年,涼州叛亂頻發,馬騰應征入伍,因作戰勇敢被提升為軍司馬。
中平三年,涼州刺史耿鄙被殺,馬騰聯合韓遂、王國等人反漢,後被董卓、皇甫嵩擊敗,王國被馬騰、韓遂殺死。
董卓進京後,馬騰與韓遂欲聯合董卓起兵,後於初平三年率部進駐長安,被授予征西將軍,屯兵於郿縣。
興平元年,他聯合朝臣誅殺權臣李傕、郭汜,失敗後退回涼州。
建安二年,曹操派遣司隸校尉鍾繇說服馬騰、韓遂歸順,並派遣子嗣入侍朝廷,馬騰被封為槐裡侯。
然而,建安十六年,馬騰之子馬超聯合韓遂抗曹,兵敗後,馬騰於次年五月被殺,並被誅滅三族。
儘管如此,馬騰在鎮守關中期間,北禦胡人,東防鮮卑,舉薦賢才,保障了關中的安寧,得到了百姓的愛戴。)
(劉表,字景升,山陽郡高平縣人。
東漢末年名士,漢室宗親,西漢魯恭王劉餘之後,長期擔任荊州牧,漢末割據群雄之一。
劉表身長八尺餘,姿貌溫厚偉壯,少時知名於世,名列“八俊“,早年受黨錮之禍牽連,被迫逃亡,光和七年被大將軍府下屬,後任北軍中候。
初平元年,為荊州刺史,用蒯氏兄弟、蔡瑁等人為輔,移州治所於襄陽。
次年,董卓專權,各州郡舉義兵討伐董卓,劉表率軍駐紮襄陽。後將軍袁術與長沙郡太守孫堅聯合,企圖侵占荊州,劉表命部將黃祖率軍抵抗,射殺孫堅。
李傕、郭汜在長安作亂,打算拉攏劉表作為外援,擢升劉表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假節。
漢獻帝建安元年,曹操迎接漢獻帝並遷都許昌,劉表派遣使臣朝貢,卻暗中聯絡袁紹。
此後,劉表先後擊敗張濟、張羨,攻占了零陵、桂陽二郡,割據荊州,擁兵自重。
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不下,袁紹向劉表求援,劉表坐觀成敗,並未出兵。
曹操擊敗袁紹,又追擊劉備,劉表接納前來投奔的劉備,予以優待卻並不重用。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劉表,大軍還還沒到荊州,劉表病逝,終年六十七歲。
劉表建立學官,博求儒士,使綦毋闓、宋忠等撰《五經章句》,又廣求遺書,形成“古典畢集,充於州閭”的盛況,起到了保存文化的作用。劉表死後,幼子劉琮繼位,率部眾投降曹操。
時人對劉表評價不高,如曹操、王粲、諸葛恪等都認為劉表割據荊州、包藏禍心,卻不能任用人才。
賈詡、荀攸也認為劉表缺乏才略,坐觀天下,終究難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