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皇的容許下,我建立了博望苑。】
【而我劉據和各方賓客交往時,每當父皇出巡時,政務便交由我處理。】
【儘管舅父衛青和表兄霍去病早已去世,但他們在軍中依舊享有極高威望。】
【衛氏家族的影響力日益壯大,一旦我繼位,衛氏的勢力恐怕會更加龐大。】
【舅父與表兄留下的政治遺產,加上我三十餘年作為太子的積累——】
【整個朝廷中究竟有多少人是屬於我的陣營,多少人受過我的恩惠?】
【父皇年輕時即登基,雄才大略。】
【而對於權力的分割最為敏感,最不願看到外戚專權,唯恐重蹈呂後乾政的覆轍。】
【而父皇所倚重的酷吏集團,作為既得利益群體,無法容忍我上位。】
【一旦我繼位,父皇依賴的這些人將遭到排擠,甚至可能被清除。】
【因此,在父皇的默許下,這些奸佞之人密謀的推動下,巫蠱之禍開始了……】
聽到這裡,所有人都冷汗涔涔。
沒人敢抬眼看向劉徹。
看完第一個劉據的視頻後,眾人都為太子的死感到惋惜。
也對江充、蘇文等奸佞的行為憤憤不平。
大家普遍認為,太子的死亡是被這一群小人陷害的結果。
然而,聽到這一段旁白後,所有人都被深深震撼。
原來……
原來一切竟是劉徹有意為之!
劉徹最忌分權,這一點所有人都清楚。
這也是劉徹實施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的原因。
他要將所有的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外戚的崛起是無法容忍的!
當年,高祖帝駕崩時,呂後獨攬朝政,呂氏家族幾乎把持了劉家的江山。
如今,衛氏家族逐漸崛起,太子在外界看來軟弱無能……
這一切仿佛在重演。
若我是劉徹,定也不會坐視不理,必定會采取行動。
因此,他很可能借著巫蠱之禍,暗中削弱衛氏的勢力,防止外戚再次壯大。
劉徹的初衷或許並非針對太子,而是為防止外戚作亂。
但隨著事情的發展,最終一切失控,局勢走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
原來如此……
原來這才是巫蠱之禍的真正根源!
在大殿中的這些臣子,哪一個不是機智老練?
一分析,便明白了背後的政治博弈。
看似荒誕的巫蠱之禍,其實充滿了複雜的權力鬥爭。
儘管武帝晚年日漸衰弱,但他仍然是那位雄才大略的帝王,豈能讓一群小人左右?
大家更傾向於相信第二種解釋。
此時,坐在龍椅上的劉徹沉默不語。
他默默思索,自己是否真能做到這些。
自己的確一直致力於強化中央集權,讓皇權達到頂峰。
這既是提升國力的必要手段,也是他自己對權力的強烈渴望。
一旦有任何權力的分割,他便會倍感忌憚。
外戚崛起,他更無法忍受。
若衛青和霍去病還在,他或許不會動手。
然而,當這兩位重要人物一旦離世……
劉徹心中也無法保證自己不會采取措施,防止衛氏家族的進一步擴張。
“原來如此……”
“我並非真的昏庸失智……”
劉徹心中默道。
他突然鬆了口氣。
看到那個晚年被小人左右的自己,劉徹感到一陣羞愧。
但如果一切真是如此,那他也能接受。
至少,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天幕則繼續說道。
【為了不和父皇產生隔閡,我一方麵勸慰母後——】
【不要縱容衛氏子弟的蠻橫行為,同時也多與父皇保持聯係。】
【母後雖心有不願,但還是答應了我的請求。】
【另一方麵,我積極聯絡各方勢力,防止那些心懷叵測之人將父皇與外界隔絕。】
【三十一年的太子生涯,若非身陷朝局,我本有充足的力量,和那些暗害之人正麵抗衡。】
【那日,江充來到我宮中,索取巫蠱木偶,隨即在書房中挖掘出事先布置的眾多木偶。】
【我立刻指令身邊侍衛,捉拿江充及其隨行的巫師,嚴問木偶的來源,最終得出真相。】
【若要摧毀江充等奸佞之計,必須儘快麵對父皇。】
【隨即,我持太子符節,召集東宮衛士,直奔甘泉宮。】
【我的速度之快,令蘇文、江充等人措手不及,急欲在甘泉宮前攔阻我。】
【我拔劍斬殺蘇文,摘下太子冠冕,獨自踏入甘泉宮,宮中的甲士無人敢阻擋。】
【兒子今日,以血為諫,願父若不識我,便下令將我斬殺於此。】
【當父皇看到我獨身入殿,左手持冠冕,右手捧人頭,衣袍沾滿血跡,驚愕至極。】
【片刻之後,父皇放聲大笑,稱讚道:‘這才是我劉徹的兒子!’】
【…………】
【巫蠱之災,除了父子不知心意之外,更關乎一場深遠的政治布局。】
【而我劉據,隻需向父皇證實一點,便足以定乾坤。】
【我的血脈,和父皇一模一樣!!】
【我不僅擁有寬厚仁心,也有冷酷決斷的手段!】
【衛氏家族勢力再強,又能如何?】
【待我登基之後,必能壓製那些不臣之心,父皇無需再出手。】
【這場巫蠱之禍,流血了多少人,它,該結束了。】
【…………】
旁白到此,便終結了。
最後的畫麵,是劉據緩步登上龍椅,繼承帝王之位。
隨著畫麵切換,未央宮內的空氣沉重,久久無人言語。
劉徹凝視著眼前的劉據,久久未能回過神來。
若是劉據真如天幕所呈,那他又有什麼好懼怕的呢?
其實,那場撼動大漢的巫蠱之禍,其實根源就隻有十個大字。
父不知子意,子不知父意。
劉徹並不了解自己兒子的個性。
劉據並非像他想象的那樣柔弱,絕非僅僅擁有仁心!
他體內流淌的是與父皇同樣剛猛的血液!
當奸人陷害,四麵楚歌。
劉據並不像扶蘇那樣等待命運的安排。
他果斷剿除敵人,起兵自救!
然而,他終究失敗了。
而劉據也同樣不理解自己的父親。
從某種意義上看,劉徹所做的一切,也是為了大漢的未來。
他一生戎馬一生,隻是為了給劉據留下一個相對安穩的天下。
即便整個王朝滿目瘡痍,至少不會再有新的戰火。
深受仁政思想影響的劉據——
應該在這片滿是傷痕的大地上,儘情施展他的政治理想!
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