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層麵,實施了恢複與振興,減輕人民負擔。】
【朱標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尤其注重民生福祉。】
【作為太子時,他便常常巡訪各地,體察民間疾苦。】
【繼位後,他推行了減輕百姓稅負、振興經濟的政策,積極推動了休養生息。】
【在商業上,朱標采取了寬鬆的態度,提倡貿易發展,推動商品流通。】
【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漸發展,城市的經濟職能日漸增強。】
【手工業與服務業等相關產業也蓬勃發展,形成了健康的經濟循環。】
【隨著海外貿易的逐步拓展,明朝初期的造船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準。】
【通過開展對外貿易,不僅能夠獲得如香料、珍寶等財富。】
【還能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提升國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
元末戰火之後,整個王朝滿目瘡痍。
尤其是揚州等曾經富庶的地區,幾乎變得空無一人。
在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後,這些地方逐漸恢複生機。
北方的情況也在緩慢回暖。
然而,靖難之役的發生,使得這些發展成果幾乎付之東流。
但當朱標繼位時,他避免了這些衝突,使得大明經濟得以進一步複蘇。
在他的寬鬆治國政策下,整個國家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
“仁宣盛治”或許會比預期早些到來。
“好,真好!”
看到畫麵上充滿活力的大明,朱元璋欣慰地笑著,嘴角幾乎合不攏。
這才是他夢想中的大明!
官員各司其職,百姓安居樂業,經濟穩步增長。
朱元璋雖然文盲,但他深知,作為一國之君,最重要的是讓百姓吃飽穿暖!
當年他起義的初衷,不就是因為饑荒逼迫百姓至死嗎?
為了那幾粒糧食,他的父親含冤自儘。
即使他後來出家為僧,也依舊是飽一頓餓一頓。
因此,他一心要讓天下百姓都能吃飽飯!
這個心願最終在朱標的治下得以實現,朱元璋為此深感驕傲與高興。
“嘿,兒子不負我望!”
【在軍事方麵,朱標繼承了朱元璋的軍事遺產,大量優秀的軍事將領得以保留和重用。】
【若朱標能順利繼位,朱元璋也不會為掃清障礙而大規模處決功臣和武將。】
【像藍玉這樣優秀的將領,得以留在朝中,為國家提供強大的軍事支持。】
【在平衡文官與武將勢力的同時,能為邊防建設和外戰提供有力支撐。】
軍營中的將領們,紛紛把目光投向了太子朱標。
“太子殿下!為了我們,您可得多活幾年啊!”
在馬皇後去世後,文武百官都感到大明政權如同失去了支柱。
若朱標也出事,那大明將會麵臨巨大的動蕩!
【朱標在繼承和發展朱元璋的軍事製度上,繼續完善衛所製度。】
【並加強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尤其是火器的研發製造。】
【這使得大明的軍事技術始終保持領先地位。】
【同時,他在對外政策上采取了溫和態度,不再重蹈朱棣五征漠北的覆轍。】
【更多地注重邊防建設與鞏固,而不是盲目擴張,從而節省了國家開支。】
【在朱標繼位的大明,將避免靖難之役、土木堡之變等大規模動蕩,延續大明的國運。】
這段視頻至此結束。
但留給朱元璋和其他在場的帝王們,卻充滿了疑惑。
前麵所說的都很清晰,但後麵的內容到底意味著什麼?
靖難之役他們已經知道,是朱棣起兵造反。
那土木堡之變又是什麼?
朱元璋百思不得其解,心中滿是疑惑。
“這是什麼意思?”
他迫切希望能知道答案,但無人能解答。
這些事情隻會發生在未來。
即使文官武將再聰明,也無法預測未來的變化。
朱棣對此同樣一頭霧水。
“靖難之役,是我做的。”
“土木堡之變又是什麼?”
朱棣當然知道土木堡這個地方,離北平不遠。
難道土木堡發生過什麼重大事件?
嘉靖帝也明白其中的含義,但他不敢言明。
“罷了,還是不要刺激這兩個老祖宗。”
他心中暗道。
觀看完視頻,其他皇帝們紛紛點頭。
若朱標能夠順利繼位,大明的前景確實不容小覷。
避免了靖難之役等重大內亂,王朝的恢複將更加穩固。
國力也會得到更好地恢複和發展!
如同李世民在大唐創造的貞觀盛世一樣。
朱標治下的大明,未必不會提前迎來盛世!
始皇帝感歎道:
【明太祖的兩個兒子,一個文能治國,一個武能守疆,真可謂幸也。】
他不禁歎了口氣,心想自己那隻有扶蘇一個子嗣,似乎沒有什麼可比性。
至於胡亥,那家夥笨得像個怪物!
如果始皇得知,他膝下的那些子嗣,大多像是類人生物,心裡會作何感想呢?
漢武帝劉徹:
【朱標早逝其實是由於過度勞累在。】
【若能早些調養身體,或許能避免這種悲劇,大明將迎來一位仁愛明君。】
【………】
雖然朱標的確不差,明太祖的長子堪稱出類拔萃,
但劉徹更看好的是李承乾。
這個年輕人更具膽略,個性也更合他的胃口。
不過,如果讓劉據學習,他倒是應該向朱標多取經,才更有可能得到成功的未來。
李世民:
【若大明能避免靖難之禍,王朝必然迎來盛世。】
【………】
看到皇帝們紛紛發出肯定的彈幕,老朱露出了一絲笑容。
“咱的兒子真不錯,居然能得到這麼多皇帝的稱讚。”
長子朱標無需多言,幾乎無可挑剔!
隻要他能保持健康,順利繼位,老朱根本不擔心未來的事。
長子一定能夠妥善管理好大明一切事務。
與允炆那臭小子不同,後者讓大明政權陷入了混亂與動蕩。
至於四兒子……
這小子雖然有些不安分,但至少有些本事。
雖然最後發動了叛亂,但也是無奈之舉。
老朱換位思考了一下,若是他被逼到極限,定不會坐視不管,絕不會束手就擒。
當年他造反,難道不是因為生存無望嗎?
若能安穩度日,誰願意去惹麻煩?
這小子也是朱家血脈!
老四的行為,老朱理解。
長子和四子,一文一武,大明江山定能穩如泰山。
“看到了吧,大家都在誇你們呢。”
老朱笑得合不攏嘴。
然而,經過一番討論後,有人突然提出了那個熟悉的提問。
【下一個視頻是什麼?】
眾人都不禁看向彈幕。
敢提出這種問題的人,恐怕都沒什麼好下場。
上次提問的是老朱,之前是李世民。
但大家隨即意識到,這一問題竟然是始皇自己提的。
既然如此,那倒無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