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他時常不拘常規地任用賢才,但真正能被發掘的人才終歸有限。
若能將科舉製度加以充分運用,便可為帝國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希望。
不過,若想將此製度推行到極致,還需仔細權衡各方利弊。
“確是選才的良策……”
漢武帝沉思良久,喃喃自語。
……
貞觀位時期!
李世民注視著天幕中展現的畫麵,眉宇微蹙,心緒翻湧。
楊廣當年大興土木,苦心孤詣營建東都洛陽,又豈止是為了彰顯皇威或貪圖享樂?
其中更深的原因,是要擺脫關隴勢力的控製。
縱觀古今,遷都皆為大事,沒有哪個帝王會輕率而為。
而楊廣之所以執意東遷——
其本意正是要脫離關隴的勢力範圍,移權東部,重構朝局。
畢竟首都為國家核心,天子之居、群臣之所,決定著權力的重心。
彼時的關隴貴族盤踞三秦,幾乎掌控著中樞和地方。
隋文帝其實早有削弱關隴之意。
但為人持重,終究未敢貿然行動,僅在長安修建“大興城”以試探局勢。
可惜成效甚微。
楊廣卻性格果決,雷厲風行,采取了更激進的措施。
無論是開鑿運河,還是推行科舉,實則都是打破門閥統治的手段。
“大運河貫通南北,促使經濟重心南移,削弱了北方的重要地位。”
“而科舉製度則打破門第屏障,使得寒門子弟得以入仕,削弱了世家對官職的壟斷。”
“楊廣甚至廢除了九等爵中的六等,隻保留王、公、侯三等。”
這顯然是在向關隴舊貴族宣戰。
爵位精簡,意味著權力繼承難度加大,舊貴再難將權勢代代相傳。
李世民透過曆史脈絡,幾乎能預見楊廣下一步的布局。
遷都之後,建立起一套獨立於勳貴之外的行政體係,用以平衡甚至壓製世家勢力。
若將這一過程視作不動刀兵的“削藩”,倒也貼切。
這一策略其實十分奏效,且極具破壞力。
李世民作為過來人,直到登基多年後,才逐步看清楊廣當年的深謀遠慮。
他自己出身關隴,對其中的水深火熱再清楚不過。
不過,與楊廣相比,他的手段要溫和許多。
“文帝削之緩,煬帝削之猛。”
“前者內斂守成,後者意圖恢弘。”
“其意在用東西二都製衡權力,在外則欲重新掌握軍政大權。”
“如此設想雖佳,隻可惜行事過於張揚,民怨四起,終致崩塌。”
太極殿中無人旁聽,李世民也不再顧忌,語氣淡然如常。
他很清楚,大隋的迅速崩塌,既因楊廣急於求成,又因觸動太多既得利益。
尤其是關隴世家被重創後,暗中聯合反撲,導致政權根基動搖。
他李世民當然不必走楊廣的老路。
畢竟,他本就出身關隴。
但身為帝王,如何削弱舊權力集團,始終是繞不開的問題。
科舉的延續,正是他穩妥推進改革的重要一步。
此外,他掌軍多年,麾下大將如李靖等人,忠誠無疑,不必仰賴舊貴族的武力。
因此,他削弱關隴的方式更多采取緩和之策,譬如編修《氏族誌》——
以溫水煮青蛙之法慢慢消解門閥之威。
……
洪武時期!
“此製確實不凡。”
“若推行得當,朝中人才不竭。”
“雖然楊廣在位時奢靡成性。”
“但科舉製度卻是他所留下的一筆真正的利國之策。”
“此舉終結了世家子弟對權力的壟斷。”
“使得無數寒門出身的才子,得以一展抱負。”
“也為後世朝代留下了選才的製度根基。”
朱標卻看得更遠。
打壓世家並非終點。
曆史上任何一個強勢集團消亡之後,必定會有新的利益集團崛起。
如今的大明,同樣麵臨這樣的局麵。
那就是“新皇權”與“舊功臣”的博弈。
那群曾隨父皇征戰天下、立下赫赫戰功的淮西武將,如今卻逐漸變成了朝堂的心腹之患。
前些天幕畫麵所揭示的,正是朱元璋晚年“血洗淮西”的背景真相。
——是為了誰?
是為了自己嗎?
不是。
是為了朱允炆的登基之路掃除障礙。
“孤尚在,尚能壓住這些人。”
“但今後,定要清除這批手握軍權的功臣之患。”
朱標眼神一寒,心中已有定論。
帝王之位從來不是絕對安全的。
不論是隋煬帝所麵對的關隴集團——
還是大明時期的淮西功勳,亦或後來讓嘉靖頭痛不已的文官集團……
一個集團的衰亡,往往意味著另一個新的權力中心的興起。
……
大隋!
隋煬帝楊廣倚靠在美人香肩上,望著天幕中傳來的視頻,眼中閃過一絲怒火。
“竟說朕奢靡荒淫?!”
他冷笑連連。
楊廣最受不了的,便是外人對他的評價。
即便是這神秘的天幕,也不能例外。
“這些螻蟻,怎配議論朕的雄圖偉略?”
他一語未畢,周圍宮人早已噤若寒蟬,無人敢語。
“朕倒要看看……”
“到底是誰,要取朕項上這顆好頭!”
天幕繼續說道。
【楊廣在位期間,三次發兵攻打高句麗,直接、間接參加的百姓高達三四百萬。】
【這嚴重的消耗了隋朝的國力,並導致民不聊生。】
【楊廣在位後期,隋末農民起義爆發。】
【隋末大亂,躲在江都的楊廣卻越發荒淫混亂。】
【每日酒色取樂,還對著鏡子說道:好頭頸,誰當斫之!】
【大業十四年,宇文化及發動兵變,楊廣自殺。】
【……】
對比到目前為止出現的曆代末帝之中,楊廣無疑是接到最好“牌麵”的那一位。
像大秦的子嬰,他接的是秦二世胡亥製造的滿地殘局。
那個時候的大秦早已腐朽不堪。
子嬰雖心懷圖謀,卻無力回天。
漢代的孺子嬰尚在孩提之年——
就被王莽控製,無力反抗亦是無奈。
劉協作為東漢的皇帝,也曾多次被權臣傀儡化,期間也嘗試自救。
至於劉禪,雖說偏安西南,卻也維持了數十年的穩定。
反觀楊廣,登基時可謂天時地利人和——
他繼承的是隋文帝一手打造的強盛帝國。
當時國庫豐盈,兵強馬壯,百業俱興,根基極其雄厚。
但就是這樣一座宏大的帝國,被他在十餘年內摧毀殆儘。
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亡國之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