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靖康之恥的那段恥辱畫麵,幾乎所有的皇帝神情皆顯得極為複雜。
這段曆史,任誰是心懷家國之誌者,都無法泰然處之。
天幕下的眾皇帝無人開口。
但他們的沉默,比任何言語都更具分量。
他們的憤怒、恥辱、震驚,早已藏在眉宇間。
北宋會落到這般田地,根源便是徽、欽二帝的失德和無能。
前朝也有國破之君,但從未像他們這般屈辱至極。
堂堂皇帝,竟然親自跪拜敵軍,丟儘了君王顏麵。
這哪裡還有半分帝王之姿?!
要是他們稍有血性,縱然戰敗,也不至於如此窩囊地淪為階下之囚。
秦皇等人怒火上湧,不是因為他們戰敗,而是因為他們毫無骨氣。
若真是天下已亂、回天乏力,那也罷了。
但他們選擇的卻是丟盔棄甲、跪地求生。
北宋的覆滅,原本還有可辯之處,卻被這對父子搞得徹底不堪。
這一切責任,毫無推諉的空間,全歸這兩位皇帝所有!
比起他們,哪怕是隋煬帝楊廣,也尚有幾分帝王風骨。
縱使荒唐奢靡,好歹麵臨逼宮時,他尚能挺直脊梁,說出“天子自有天子的死法”!
反觀二宗,搶著上前請降,居然還行了牽羊禮!
那一刻,整個中國的尊嚴都隨他們葬送了!
……
【南宋的最後一任皇帝——】
【趙昺,史稱宋懷宗——!】
視頻沉寂片刻之後,天幕中浮現出一行新的字跡。
北宋二宗之後,天幕緊接著播出了南宋的終結之君——趙昺。
看到這名字,不少皇帝心中都浮起相似的念頭:
既然北宋末代皇帝如此軟弱無能,那南宋皇帝會強到哪裡去?
風骨從不憑空而生,若無傳承、無熏陶,又怎能突變性情?
麵對趙昺這個名字,帝王們心中幾乎都抱著一種先入為主的懷疑態度。
“但願彆再出現靖康那樣的笑話。”
“宋室的骨頭都軟了嗎?!”
“代代如此,真是可恥!”
秦皇一聲冷哼,語氣滿是不耐。
其餘尚不了解宋史的皇帝,也都持著懷疑的目光看向天幕。
北宋的那場國恥,直接打碎了大宋在他們心中的所有顏麵。
“但願趙家後人,彆把中國的臉丟得一乾二淨。”
漢武帝也說了句意味深長的冷話。
李世民雖未發聲,卻雙眸微眯,注視天幕,神情冷峻。
……
此時的大宋!
趙匡胤的心早已麻木。
他眼中毫無光彩,臉色慘白,看著天幕中的畫麵,心中隱隱有種不祥之感。
北宋的這份恥辱,已經讓他身敗名裂。
那南宋,又豈會好到哪裡去?
不過到了此時此刻,他已無力再憤怒。
趙佶和趙桓這對廢物,把趙家的祖宗臉都丟儘了!
現在就是再糟,也無非是把已經碎了一地的尊嚴踩得更碎些罷了。
“隨他們去吧……臉早丟光了,還有什麼不能忍的?”
……
視頻標題顯現之後,畫麵逐漸顯現——!
烏雲低垂,狂浪翻湧。
海風呼嘯,陰雲沉沉。
鏡頭之中,一個年幼的皇子身穿明黃龍袍,站在戰船船首,麵龐稚嫩,卻雙眼堅毅。
他,就是趙昺!
畫麵定格在他那茫然又決絕的眼神上,好似在訴說著什麼。
此時,天幕中響起旁白——
【他是趙昺,後人稱宋懷宗,一個注定被曆史銘記的少年皇帝。】
【他不知道,他的名字將永遠與“亡國”一詞並列。】
【他更不知,自己將走入一條沒有歸路的宿命。】
隨即畫麵一轉,戰火蔓延,城池崩毀。
臨安已是火海,南宋皇族倉皇逃亡。
【元軍南下,江山將覆。】
【六歲的趙昺,在兄長趙昰和母妃楊氏的帶領下,踏上逃亡之路。】
【同年,文天祥、陸秀夫擁立趙昰稱帝,號稱宋端宗。】
【但元軍勢大,福州失守,端宗倉皇出海,最終病逝。】
【趙昺,成為趙氏最後的希望。】
【在陸秀夫、張世傑擁立下,他繼承帝位,年號祥興。】
【他沒有選擇,隻能在絕境中堅守最後的底線。】
【陸秀夫率其轉移至崖山,張世傑燒毀島上所有居所。】
【還將百姓遷上戰船,以鐵索連舟,布成死戰之陣。】
【張弘範嘗試火攻未果,轉而圍困封口斷水,十日後勸降,被拒絕。】
【雙方約定,最後一戰,決一生死。】
此刻的天幕下,皇帝們的麵色終於略顯舒緩。
至少,南宋這最後一戰,並沒有選擇跪地求饒。
他們沒像北宋二宗那樣投降,他們選擇了血戰到底。
“堂堂天子,八歲便懂得守節。”
始皇帝望著畫麵,冷笑著嘲諷一句:
“比起宋徽宗、宋欽宗,這孩子反倒像個皇帝。”
文天祥的事也在其中一筆帶過——
被俘不屈,死而無悔。
這說明,大宋並非全無風骨之人。
其他帝王紛紛回應始皇的彈幕,認可趙昺和文天祥的骨氣。
起碼,比他們想象的要好得多的多!
……
此時,鏡頭緩緩聚焦。
一幕血與火的史詩在崖山外海徐徐展開。
【張弘範兵分四路,向宋軍發起總攻。】
【這場海戰從中午一直打到了晚上,打的異常激烈。】
【麵對箭如暴雨,宋軍被壓製的動彈不得。】
風雷鼓震,戰意如山,低沉厚重,直擊人心!
夜色下,海麵火光閃爍,喊殺聲如怒濤卷天。
宋軍的連環戰艦在波濤中拚死抵抗,猶如困獸死鬥。
元軍的火船如猛虎撲食,撕裂了本已千瘡百孔的防線。
【張世傑欲派出小船將趙昺接到自己船上突圍。】
【但海上大霧,視線不清,陸秀夫無法分辨來船真假,便拒絕登船。】
【為了防止宋恭帝被俘的事情再次發生。】
【當元軍樂聲成總攻的號角,當降旗在宋船上此起彼伏——】
【這位左丞相做出了改變曆史的抉擇。】
錚——!!!
劍光如寒芒閃爍!
【陸秀夫仗劍驅使自己的妻子投海自儘。】
【然後換上朝服回到大船,禮拜趙昺,哭著說道:“陛下,國事一敗塗地,陛下您理應為國殉身——!”】
【“而恭帝被俘北上,已經讓國家遭受了巨大的恥辱,陛下萬萬不可重蹈覆轍!”】
趙昺幼小的身子在風浪中顫抖,淚如斷線珍珠傾瀉。
陸秀夫眼中卻沒有一絲動搖。
他將象征皇權的玉璽束於腰間,背起年幼的少帝,縱身躍入波瀾滔天的大海之中!
【年僅八歲的趙昺大哭,陸秀夫則是將玉璽係在腰間,背著少帝,奮身投入大海,以身殉國。】
【其他大船的大臣們和將士們,在聽到這個噩耗後,也決定以死殉國,紛紛跳入海中。】
【張世傑聞訊,也自知無力回天,也墮身入海,與國家共存亡。】
【血染海麵,忠魂隨濤!】
【崖山海戰,宋軍共陣亡十餘萬人,海上飄滿了屍體。】
天幕之中,最後一個鏡頭定格在陸秀夫與趙昺墜海的刹那。
“陛下,德祐皇帝之恥,不可再演!”
他聲嘶力竭地喊出這句淒烈誓言——
然後君臣二人便隨巨浪消失於茫茫海底。
十萬將士、百官隨之跳入大海!
屍橫遍野,白浪翻湧,連空中的海鳥都不忍俯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