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二百一十五年,孫權親自領兵北上。】
【而麾下十萬雄兵浩浩蕩蕩,直撲合肥而來。】
【此戰在東吳朝堂看來,是勢在必得的大勝仗,十萬軍威足以碾壓任何對手。】
【當時鎮守合肥的魏國名將張遼,手下不過寥寥八百人。】
【麵對如此天差地彆的兵力,張遼並未死守孤城。】
【他反而采取了一個常人難以想象的戰術——主動迎敵!】
【東吳大軍兵臨城下時,張遼率領麾下八百精銳突然出擊。】
【在雷霆一擊打得吳軍措手不及。】
【原本排列嚴密的軍陣頓時亂作一團,無數士卒驚慌奔逃,潰不成軍。】
【張遼乘勝猛攻,追殺數裡,吳軍陣腳徹底崩潰。】
【孫權更是險些落入敵手,若非老將程普死命護駕,恐怕東吳就要易主。】
【這場大戰以吳軍倉皇撤退而告終,十萬之眾竟被八百所破。】
【自此一役,“八百破十萬”傳為奇談。】
【那句“生子當如孫仲謀”,也在此戰後被世人調侃為“合肥十萬送人頭”。】
【孫權因此收獲了一個著名稱號——“孫十萬”。】
【“江東鼠輩”、“江東傑瑞”也隨之流傳開來。】
【公元二百一十九年,正當關羽北伐,攻打樊城之際,孫權背棄盟約,悄然出兵荊州。】
【呂蒙采取奇計,白衣夜渡,誘降糜芳等守將,輕易拿下荊州。】
【緊接著,孫權暗中設伏,親手誅殺關羽父子,徹底斬斷了蜀吳之間的盟誼。】
【這一背刺舉動,被後人視作“無信之舉”,狠狠釘在了“鼠類行徑”的恥辱牆上。】
【至於操步練師——】
【孫權在世時間極長,他親眼送走了曹操及其子孫三代。】
【同時也見證了劉備與諸葛亮的隕落,堪稱三國存活時間最久的一位君主。】
【但進入晚年後,他卻逐漸昏庸乖張,不但未能完成統一大業,還常年陷於後宮紛爭。】
【不是手刃親子,就是流連在步練師帳中,失去了昔日睿智。】
……
東吳時期!
天幕視頻播放完畢,孫權臉色如墨,難看到了極點。
方才那份驕傲,頃刻間化為烏有,取而代之的是深重的羞辱。
他的腳趾緊緊蜷縮,仿佛要在地板上摳出一座江東城池。
“孫十萬”這個稱號,如一記響亮的耳光,扇得他羞愧難當。
身為主帥,統領十萬之眾,卻被區區八百精銳打得慘敗。
還差點連小命都搭進去……
這一恥辱,如何能辯?
他尚可忍受“孫十萬”的調侃,畢竟是實戰失利,勉強算得上軍中教訓。
但“江東鼠輩”這個外號,卻真叫他怒火中燒!
這是赤裸裸的羞辱!
“這群後人太過放肆!”
孫權怒不可遏,拔劍怒斬,順手將案幾一角削去,碎木橫飛。
他的父親是江東猛虎孫堅,兄長孫策更有‘小霸王’之稱——
到了他這一代,竟落得個‘江東鼠輩’?!
是可忍孰不可忍!
白衣渡江那一出,簡直不要臉到極致。
孫權咬牙切齒,心中怒火翻湧,卻又無可奈何。
這事他當初可是點頭默許的,呂蒙才敢放開手腳去辦。
可他真想讓關羽死嗎?!
當初聽說關羽大敗,孫權差點樂得跳起來。
他甚至把慶功清單都列好了,準備一並送去惡心劉備。
結果呢?
呂蒙竟然把關羽的腦袋當戰利品送上來了!
你知道孫權看到那顆頭顱時,是何種心情嗎?
像是被天雷劈頂,整個人都要裂開了!
這不是闖禍,是掀桌子啊!
孫權狠狠吸了一口氣,憋著滿腔怨氣。
“呂蒙!你這個愚不可及的家夥,把本王坑得好慘啊!”
至於練兵操步那些風言風語,孫權壓根沒放在心上。
“我這一輩子刀口舔血,難道連點享受都不配有?”
說罷,孫權癱坐在椅上,整個人像是被抽空了力氣,目光也有些恍惚。
“我這一生,南征北戰,鬥曹操,伐劉備。”
“結果,後人卻給我扣上‘孫十萬’、‘江東鼠輩’的帽子!”
一想到後世的評說,孫權隻覺得渾身發涼,羞愧難當。
……
曹魏時期!
曹操聽聞此事,捧腹大笑,笑聲中滿是戲謔。
“這孫權,居然也能登榜?哈哈哈——”
“原來是‘孫十萬’,這就說得通了!”
“上這天幕的,也不都是好名聲啊。”
“漢景帝不過掄了個棋盤,就被人罵了兩千年。”
“孫權你這種事做多了,被起外號也不冤。”
曹操眉頭挑起,冷笑著道:
“少年孫權尚有幾分機鋒,可老了之後,越活越回去了。”
“你帶十萬大軍,最後卻給張遼一個人逼退?”
“你哪怕帶的是十萬個饅頭,張遼也得啃上十幾天。”
當然,說到最讓人震驚的,還是呂蒙白衣過江,斬殺關羽之事。
曹操當年看到關羽首級時,簡直震驚得說不出話來。
“孫權竟然敢殺關羽?!這臉皮比城牆還厚!”
難怪世人罵他是“江東鼠輩”,這種背盟行為,臭名昭著。
“可惜雲長啊,一代英傑,居然死得如此屈辱。”
曹操搖頭歎息,眼神中透出幾分惋惜。
他雖然得不到關羽的忠心,但對這位猛將始終是敬重的。
這一次,他親手厚葬了關羽,算是送彆這位“心頭之痛”。
生子當如孫仲謀,這話是他親口說過的。
少年孫權,才智過人,確實讓人豔羨。
誰知道他年紀越大,倒成了扶不起的阿鬥,昏庸至極。
……
蜀漢時期!
劉備再看到那片天幕,心中就像被刀割一般。
“二弟啊——!”
“你死得太冤,太慘!”
“朕定要為你報仇!”
關羽被殺,是劉備始料未及之痛,心如刀絞。
他緊握拳頭,沉聲發誓:
“此仇不報,縱有千秋大業,又有何臉麵自稱帝王?”
“東吳孫權,必將血債血償!”
“後人自有公論。”
“孫權的背叛,終究要被世人唾棄!”
劉備冷聲低語,眸中閃過濃烈的殺意。
……
至於其他各曆史時期的皇帝們,看到孫權在榜上的“外號”,都露出了一抹耐人尋味的笑意。
“孫十萬”,這可真不是隨口說說的。
孫權這些年帶兵出征,十次有九次不是無功而返就是慘敗而歸。
巧的是,他每次都帶著差不多十萬兵力……
十萬人的軍隊打出來的戰績,卻屢屢糟糕透頂。
於是“孫十萬”的稱號,就這樣貼在他身上,撕都撕不掉。
再說那白衣渡江的“奇計”,說實話,賈詡的孫子都能想得出來。
關鍵是,真有人敢用,而且真的用了!
呂蒙靠這一計偷襲關羽,看似奇功蓋世,實則破壞了聯盟最後的信任。
從此之後,再沒人敢信東吳的承諾。
白衣渡江,不但成了軍事典範,也成了道義崩塌的代名詞。
就如洛水發臭,一臭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