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我,刷短視頻,帝王集體破防了! > 第141章 這一定是金人施的幻術!怎會發生這樣的事!?

第141章 這一定是金人施的幻術!怎會發生這樣的事!?(1 / 1)

推荐阅读:

“官家怎會愚昧至此?!”

趙構滿臉震怒,幾乎難以自控地厲聲低吼。

眼下金兵壓境,卻不任用李綱這樣的棟梁之臣扛起重任——

反而被那些花言巧語迷了心竅,真以為幾道符咒能擋住百萬大軍嗎?

這分明是將東京主動雙手奉上!

果不其然。

在金軍的強勢攻勢下,那些虛無的術法毫無半點效力。

金人兵不血刃,便輕鬆踏破汴梁城池。

當他在天幕中看到京師陷落、百姓被屠戮焚掠的慘狀,胸中怒火如烈焰燒灼。

“區區金人,怎敢如此放肆!”

趙構緊咬牙關,拳頭攥得咯咯作響。

本以為這就是最糟的了,卻不料更令人發指的還在後麵。

隻見天幕之中,宋徽宗與欽宗竟被擄往北地,身披囚衣,行“牽羊之禮”。

靖康之辱的畫麵展現眼前,趙構如遭雷擊。

他整個人僵住,仿佛靈魂被抽空了一般。

“不可能……這怎會是真的?”

他呆坐片刻,隨即猛地搖頭,喃喃自語。

“這天幕,一定是金人施的幻術……怎會發生這樣的事!?”

“朕之宗室、我大宋的文臣武將,豈會受如此恥辱!”

趙構聲音低沉而發顫,眼神痛苦。

但他內心的理智卻在提醒他——

金人斷然不可能有如此神通,窺探未來、掌控虛影,更無法知曉千秋後事!

而且他還注意到——

那天幕上飛速掠過的評論與言語,似乎來自各朝各代的帝王!

難道……這些皇帝,也在看著同樣的影像?

莫非他們之間還能借助這天幕互通心聲?

趙構陷入深深迷惘。

“寡人究竟該如何應對……”

他身形癱坐於椅上,額頭滿是冷汗,思緒混亂不堪。

他當初自請前往金營為人質,本意是用自身換取和談,換一線和平。

可最終呢?

東京失陷,徽欽北狩,靖康之難釀成千古奇恥!

而自己——卻成了南宋之祖!

“不!靖康之辱,絕不可重演!”

趙構猛然起身,目光凜然如刃。

這場天幕帶來的衝擊,已將他徹底喚醒。

此刻的他,已無心再繼續觀賞接下來的影像,心中波濤翻滾,難以平複……

……

洪武時期!

與此同時,朱元璋也正盯著天幕,皺著眉頭看完李隆基的後半生。

“可惜了。”

他歎了口氣,帶著些許惋惜的怒意。

“若不是這李隆基晚節不保,怎會有安史之亂那等禍事!”

朱元璋搖著頭感慨,又轉頭看向朱標,問道:

“你說是不是啊,標兒?”

朱標恭敬點頭。

“父皇所言極是。”

“玄宗初年確實雄才大略,可惜後期縱情聲色,荒於政務,誤國誤民。”

相比於宋朝那些昏君亂政之主,朱氏父子對李世民一係的唐朝統治者,還是頗有尊重的。

但即便如此,該批的也絕不會放過。

“安史之亂之後,大唐江山便再無往日光輝。”

“雖未立刻滅亡,可國力傷筋動骨,宛如猛虎折了一足!”

朱元璋越說越怒。

“若李隆基能守住初心,繼續如開元之初那般勵精圖治——”

“大唐哪怕不能更上一層樓,也能延續百年國運!”

他深吸口氣,道:“唐朝國都被攻破六次,皇帝跑了九回,李隆基便是開了這先例!”

“真要論實力,盛唐之時完全可壓下叛亂,是他自己亂伸手,反倒壞了大事!”

朱標低頭稱是,卻也無可奈何。

後世如何,豈能由他們所控?

“若父皇能將此事寫進祖訓,說不得後代子孫還能避開相似禍患。”

朱標輕聲勸諫道。

朱元璋點點頭。

“這話有理。明日就命翰林,把這條也記入祖訓!”

從看天幕視頻以來,他親手書寫的“祖訓”,頁數已然翻了好幾倍。

……

永樂時期!

朱棣一邊摩挲著胡須,一邊淡淡評價道:

“太宗李世民,實乃千古一帝,後人楷模。”

“李隆基嘛……倒也有其祖父之影。”

“前期奮發圖強,開創盛世;後期昏聵放縱,親手斷送氣運。”

他搖搖頭,語帶遺憾。

朱棣即便是在評說李隆基時,也不忘將李世民拉來對比。

旁邊的金豆子倒是興致不高,對李隆基沒什麼興趣。

他正琢磨父親之前那句意味深長的話:

“當皇帝的,我隻認太宗。”

爹這是在暗示什麼?

老大若真登基,我是不是也有機會像爹那樣——揮師靖難?!

【唐中宗——李顯!】

【外號———六帝同堂者!】

還未來得及為李隆基“千古半帝”的評價感到唏噓感慨,

下一位震撼登場的便是那位——被稱作“六帝同堂者”的李顯!

眾位曆朝帝王看到這一標題時,神情不由得一凝。

“唐代居然也有三位皇帝登上外號榜?”

“漢朝不也是三位?這倒也不算奇事。”

“等等,這外號有點熟悉……是不是以前就出現過?”

“始皇老兄,您年歲大了,眼力大不如前,這種細節認錯也很正常,誰叫您當年信了趙高那廝。”

大家隱約記得,在此前的天幕排名中,確實有一個類似的外號出現過。

劉裕,南朝的開國之君,因曾斬殺六位帝王,故被冠以“六位帝皇完”之名。

如今李顯竟也有同樣的外號?

難不成他也乾掉了六位帝王?

問題是,劉裕時代天下分裂,割據林立,各路“皇帝”層出不窮,殺六個也就罷了。

可李顯身處的大唐可是國勢鼎盛,一統山河,哪來六個皇帝給他動手的機會?

……

貞觀時期!

李世民眉頭緊鎖,神情凝重。

看到李顯的稱號那一刻,他的心陡然一沉。

他很清楚,自己玄武門之變殺兄屠弟,雖換來盛世局麵。

但終究留下了骨肉相殘的前車之鑒。

李世民最大的擔憂,就是自己的後代子孫步他的後塵,在爭奪皇權中再度走向血腥與悲劇。

如今看到李顯的外號,李世民心中頓時升起一種強烈的不安感:

莫非,這李顯……也做了類似的事情?

倘若李顯真如他所猜,那他這個祖宗可謂責任重大。

一旁的長孫無忌與房玄齡等老臣皆看出李世民的擔憂。

他們心知肚明,陛下不是在責怪誰,而是憂慮他的帝業子孫,是否會因他的榜樣走上錯路。

這種事,他們也不便多言,隻能默然陪侍。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