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民出於禮貌,走到田慶平的辦公室,跟他打了一個招呼。
“一民,我這幾天一直在等你,還以為你報完名沒來。”田慶平趕緊把他招呼進自己的辦公室,並給他拿了一個茶缸倒上了一杯水。
“報名不急於一天,提前來人太多,我就耍了一個小聰明。”劉一民捧著茶缸抿了一口水說道。
“哈哈哈,時間無所謂,報上就行。剩下一個多月時間了,你考試準備的怎麼樣?我可是想有一個考上大學的同學,這樣以後出去也能跟彆人吹牛。”田慶平開玩笑道。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好,這話聽著真提氣。你高考的時候肯定還沒有住的地方吧?你聽我的,我大哥在縣供銷社當司機,在供銷社有宿舍,7月份正是忙的時候,你到時候就住到他們宿舍。我哥你也認識,咱們這關係,你可千萬不要拒絕。”
“慶平,你這讓我”
他不是應屆高中生,考完試沒地方住,騎著自行車回來顯然也不現實,劉一民已經做好帶著鋪蓋找個地方隨便湊合一晚上的打算了,沒想到田慶平竟已經幫他安排好了住的地方。
“彆婆婆媽媽了,就這樣吧,聽我的。我跟大哥已經說好了,大哥聽說你要去住,他很高興。”
田慶平的大哥他認識,他們幾個還在一塊吃過飯,至於玩的太好也不至於,年齡是有差距,肯定玩不到一塊去。他知道,其中還是田慶平出了力。
“行,那我就不客氣了,考上大學請你到縣東方紅飯店搓一頓。”
“那咱就這麼說定了!”
7月19號,對於劉家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因為劉一民要去參加高考了。老兩口早早地給劉一民準備好了東西,還特意去公社換了一些糧票交給了劉一民,囑咐他在考試期間不要怕花錢,多吃點好的。
大哥劉一國沒有從煤礦回來,不過托從礦上回來的人捎來了一封信,裡麵夾了五張大團結。劉一國也上了初中,不過沒上高中,寫信的能力還是有的。
信上讓劉一民不要有後顧之憂,好好考試。
“爹,娘,你們彆擔心,等後天就回來了!”
李蘭勇在劉一民用自行車前,特意好好的洗了一遍,還在車子上畫了一個“馬”。
“一民,走走走,我今天把你送到公社,然後我去我姐家,她今天回來,剛好我坐她的自行車。”李蘭勇拍了拍後座,示意他坐上去。
“蘭勇,這幾天害你沒自行車騎了!”劉一民挺不好意思的,劉家沒自行車,每次要出遠門,都要用李蘭勇的。
“田慶平說得對,你就是婆婆媽媽的,咱們之間的關係可是同誌加兄弟的關係,你好好考就行,我還等著吃你上大學的喜酒嘞。你看,我特意用毛筆給你畫了一幅畫。”
李蘭勇一邊騎車,一邊給他指了指車前麵把手上的“馬”。
“你這是什麼意思?”
“馬到成功,這不叫自行車,咱這叫洋馬!”李蘭勇一邊用力騎著自行車,一邊笑著向他解釋道。
到了公社,劉一民獨自騎著自行車朝縣城而去。從石嶺公社到縣城這段路還算平坦,沒有什麼大起大落的坡。
不過路不怎麼好,兩邊有很多煤礦,拉煤的車一輛接著一輛,路上黑乎乎的都是煤灰,一張嘴就是一嘴煤。
等到了縣城,劉一民才用手輕輕地搓了一下臉,打眼一看,手指上都是黑乎乎的。
汝城是一座煤炭城市,號稱百裡煤海。正是因為有煤礦,經濟發展比旁邊的縣發展的好。
劉一民的考場是在縣一中,縣裡麵專門發通知不允許提前看考場。不過劉一民高中就是在縣一中上的,對裡麵的點點滴滴都非常熟悉,也不需要提前了解環境。
縣供銷社在整個縣城最核心的位置,外麵兩層供銷社的樓房,規模非常大,一層的售貨大廳賣貨的種類齊全,光賣貨的售貨員都有十幾個人。
順著供銷社大樓旁邊的街道往後走個50米,就能看到供銷社的後門,這裡是進貨出貨的大門。門口兩側的影壁上,寫著“發展經濟,保障供給”。
右側有一道小門,門口站著一個身穿黃色軍裝的門衛老頭,頭發已經花白,但精神抖擻,目光銳利地在門口掃來掃去,胸口掛著的領袖像章在陽光下閃爍著金色的光芒。
“你好,大爺,我是田慶林的朋友,他今天在嗎?”
“哦?你找慶林啊,他不在,出車拉貨了,好幾天回不來。你就是那個什麼什麼民是吧,慶林走的時候特意給我說了,他有個朋友要參加高考,晚上沒地方住,準備住進他的宿舍。是你嗎?”
老門衛上下審視了一下劉一民,目光也變得緩和許多。
“對,是我,我叫劉一民。”
“看見沒,直走前麵那個紅磚樓,上了二樓左轉第一間宿舍就是,裡麵有其他人,不過也出車了,你隨便睡哪張床都行。”老門衛帶著他走到門後,朝著供銷社的宿舍樓指了指,讓劉一民不要找錯了。
“謝謝大爺!”
“唉,沒啥,小夥子,好好考!我叫張德貴,叫我張大爺就行,你這幾天要是有事兒可以來找我。”
老門衛非常熱情,看樣子應該是從部隊退下來的,根據年齡算,肯定是在戰場上見過大場麵的。劉一民注意到,他的耳朵下麵的脖子上,有一道十分醒目的疤痕。
劉一民推著自行車來到供銷社的宿舍樓下,宿舍樓旁邊是車棚,裡麵停著一輛解放老爺車,司機嘴裡麵叼著煙,一邊哼著歌,一邊拿著毛巾樂嗬嗬地擦著車。對方瞥了一眼進入宿舍樓的劉一民後,就把腦袋扭了過去,不再理會。
樓梯的牆壁上,寫著‘學習勞模精神,向時傳祥、張秉貴同誌學習。’這個年代真真實實是勞動者最光榮,當一個掏糞工人做到極致能成為代表,受到教員和總理接見。
劉一民緊了緊挎包帶,興奮地朝著樓上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