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玄幻魔法 > 重生香江:從糖水鋪到實業帝國 > 第23章 雙線並進(求收藏月票推薦票求追讀)

第23章 雙線並進(求收藏月票推薦票求追讀)(1 / 1)

推荐阅读:

“九龍倉的盤麵,下午兩點後突然出現連續多筆千手以上的買單,價格直接從136跳到了182,成交量急劇放大!

市場在傳,有神秘買家正在大手筆掃貨。我們分析部初步判斷,可能有重大消息即將公布!”

陳秉文的心臟猛地一跳,握緊了話筒。

來了!這絕非普通的波動,如此集中、巨量、凶悍的掃貨,隻可能是那場醞釀已久的收購戰正式打響的信號!

一直隱藏在背後的李嘉誠,終於按捺不住,要開始公開亮劍了嗎!

九龍倉可不是普通的上市公司,它是恒生指數成分股。

它占據著港島開埠以來最核心的地段,是英資怡和洋行旗下最重要的核心資產之一,控製著港島約70的貨物裝卸、儲運及過海輪渡業務,被稱為“港島經濟命脈”。

九龍倉旗下擁有遍布維多利亞港兩岸尖沙咀、銅鑼灣龐大貨倉地皮、港島西區貨倉碼頭以及天星小輪等令人垂涎的黃金資產。

在寸土寸金的港島,尤其是在七十年代經濟騰飛、地價如同火箭般飆升的大背景下。

九龍倉所持有的這些龐大且優質的貨倉碼頭地皮,其潛在的、可轉化為商業地產或住宅開發的真實價值,早已如埋藏的金礦般價值連城,遠超其作為碼頭倉庫的賬麵價值。

然而,命運弄人。

七十年代中期,全球航運業陷入嚴重衰退的漩渦,作為以碼頭、倉儲起家並以此為主業的九龍倉,股價被牢牢釘在低位,在市場的寒冬中瑟縮。

市場隻看到了它眼前的慘淡盈利和沉重的航運資產包袱。

與此同時,怡和洋行對九龍倉的控股比例並不算非常高,大約隻在515左右,這在資本市場看來,無異議幼童持金過鬨市,充滿了致命的誘惑力。

前幾天,一篇看似尋常的財經評論在《星島日報》悄然刊出。

一位敏感的財經評論家發表了題為《九龍倉業務開始蛻變》的文章。

文中罕見地擺脫了市場對九龍倉“航運碼頭公司”的刻板印象和悲觀情緒,大膽指出其坐擁龐大黃金地皮的土地資源價值。

並預測:“九龍倉集團如能充分利用其土地資源,積極轉型拓展地產開發,未來10年可以出現年增長20的良好勢頭。

九龍倉股票將是1978年最值得留意的潛力股、熱門股!”

這篇評論的價值,如同一顆投入深潭的石子。

普通股民或許因其言辭隱晦、論點超前而茫然不解,或隻當是普通的財經預測一掃而過。

但是,在某些有心人眼中,這篇評論是吹響集結號角前的一道重要確認信號。

“張經理,消息源可靠嗎?能查到買家背景嗎?”

“非常模糊!買單分散在幾個不同的本地券商公司,手法很隱蔽,但力度和一致性絕非散戶所為。我們內部也在緊急排查。

陳生,您的倉位現在浮盈可觀,是否考慮部分獲利了結,落袋為安?波動可能會加劇!”

張經理語氣中透出職業性的謹慎和一絲不易察覺的試探。

陳秉文那三十萬本金撬動九十萬的操作,一直是懸在他心頭的一把劍。

雖然作為融資機構,哪怕九龍倉股價歸零,隻要及時平倉損失的也隻是客戶保證金。

但這樣一來,對他的業績卻是一個不小的汙點。

所以,客戶能不虧錢還是儘量不虧錢的好。

“不!”陳秉文斬釘截鐵,聲音沉穩有力,“張經理,謝謝提醒。

但我的判斷沒有改變,這很可能隻是開始。

請繼續幫我留意盤麵,有任何異動,第一時間通知我。我的止損線很明確,嚴格執行即可。”

九龍倉的股價異動,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巨石,在港島資本市場激起了越來越大的漣漪。

接下來的幾天,股價並未如一些看空者預期的那樣回落,反而在18港元上方站穩腳跟,並開始溫和放量上行。

市場上各種小道消息滿天飛:

有說怡和洋行內部出現分歧,大股東凱瑟克家族有意減持;

有說某東南亞華商巨富看中了九龍倉在尖沙咀的海運大廈地塊;

更有甚者,直接點出了李嘉誠的名字,猜測長江實業正在暗中吸納。

這些傳聞真真假假,混雜在茶餐廳的閒談和交易所的喧囂中。

《信報》財經版頭條以醒目標題刊出:“九龍倉交投持續活躍,神秘買家身份成謎,怡和係控股權或受挑戰?”

報道詳儘分析了九龍倉的資產價值,尤其重點提及了其在尖沙咀、銅鑼灣的黃金地皮。

專業的分析點燃了更多投資者的熱情,散戶開始跟風湧入,推動股價穩步攀升至305港元。

陳秉文的賬戶浮盈飛速增長。

三十萬本金,加上三倍杠杆,九十萬資金買入的平均成本約在132港元。

按當前305港元計算,浮盈已超過九十萬港幣!巨大的財富數字在賬戶裡跳動,足以讓任何人血脈賁張。

但他異常冷靜。

每日收盤後,他依舊會仔細研讀所有相關報道和公司公告。

他知道,真正的決戰尚未開始,這次股價異動隻是大餐前的甜品和開胃小菜。

真正的饕餮大餐還在後頭。

怡和洋行絕不會坐視自己的核心資產被他人覬覦,反收購的利劍隨時可能出鞘。

觀塘工業區,一座比長沙灣食品廠規模更大的廠房裡正熱火朝天地進行著設備安裝調試。

高振海幾乎吃住在工地上,和鐘強以及一幫骨乾,按照長沙灣廠的標準複製著生產線。

不鏽鋼蒸煮鍋、攪拌機、冷卻槽等設備被小心翼翼地吊裝到位。

陳秉文偶爾會過來看看,看看初具規模的廠區,檢查一下設備安裝情況和建設進度。

“文哥,設備下周就能調試完成,第一批招的二十個工人已經開始在長沙灣廠培訓,月底前觀塘廠肯定能投產!”高振海抹了把臉上的汗,語氣充滿乾勁。

經過維園年宵和這陣子的曆練,他身上的青澀褪去不少,眉宇間多了份廠長的擔當。

“好!”陳秉文拍拍他的肩膀,“投產隻是第一步,品控是關鍵。

觀塘廠的產品必須和長沙灣廠一模一樣,口感、甜度、稠度,絲毫不能差。

這是我們能夠在市場上生存下來的命脈。”

說著,陳秉文又對鐘強說道:“強哥,設備操作手冊和品控流程,就靠你把關了。”

鐘強用力點頭,“老板放心,配方和工藝參數都記在腦子裡,關鍵工序我會親自盯。”

物流方麵,阿生手下的“順達物流”運轉得越來越順。

兩輛二手貨車被刷上醒目的紅漆和“順達物流”標誌,每天穿梭於長沙灣食品廠與九龍二十個流動點、五個標準店之間。

阿生似乎也找到了“正行”的樂趣,管理起車隊來頗有章法,手下兄弟有了穩定收入和體麵身份,乾勁十足。

陳秉文隻定期與阿生碰個頭,了解運營情況和成本,將具體管理權完全下放給阿生。

五家位於旺角、油麻地、尖沙咀、銅鑼灣、中環核心商圈的“陳記糖水站”已然成為地標。

統一的紅底金字招牌、明亮的玻璃櫃台、身著整潔紅色圍裙的店員,以及品質如一的美味糖水,迅速俘獲了白領和市民的心。

開業不過半月,日營業額便輕鬆突破三千碗。

中環店的店長呂珊珊,這位從老牌茶餐廳跳槽來的乾練女性,正興奮地向前來巡視的陳秉文彙報:“陳生,午市高峰排隊至少排到街角!

很多附近寫字樓的白領直接打電話來預訂整個部門的下午茶糖水套餐!薑汁撞奶和芝麻糊賣得最好!”

陳秉文站在店鋪相對安靜的角落,觀察著櫃台前井然有序卻人頭攢動的景象,點點頭肯定道:“生意火爆是好事,但越是這種時候,品質和服務越不能打折扣。

儘量不要讓顧客等太久,如果需要臨時調派人員你可以提前跟高振海廠長聯係,他會安排。”

中環,怡和大廈頂層。

巨大的落地窗外是維多利亞港繁忙的景色,陽光灑滿地毯,卻絲毫沒能驅散會議室裡凝重壓抑的嚴寒。

紐壁堅臉色陰沉得能擰出水來。

身為怡和洋行主席,九龍倉的守護者,他麵前的玻璃煙灰缸裡已經堆滿了煙頭,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煙草焦味。

長條會議桌兩旁,一眾怡和高管正襟危坐,大氣不敢出。

會議桌上散亂的報表和股價走勢圖觸目驚心。

分析師剛剛結束彙報,最新的數據顯示,那個隱藏在幕後的買家持股比例正以可怕的速度逼近。

甚至在二級市場收購和私下協議轉讓雙重操作下,恐怕離突破20的控股線隻有一步之遙了。

這讓紐壁堅如何能不著急!

“廢物!都是廢物!”紐壁堅終於沒能壓住心頭的怒火,他猛地一拍桌子,震得杯碟輕響,“讓一幫華人,在眼皮底下把槍口頂到了我們的腦門上!

為什麼早沒有有效的反製?為什麼任由市場謠言發酵?”

他布滿血絲的眼睛掃過眾人,聲音尖銳刺耳。

數十年來,怡和奉行“賺錢在港島,發展在海外”的政策。

結果海外投資戰線過長,投資回報率低,背上了沉重的財政包袱。

現在後院起火,想要高價增購九龍倉股票時,卻拿不出錢來。

會議室陷入了可怕的寂靜,隻剩下紐壁堅粗重的喘息聲。

角落裡,一位資深的財務顧問輕輕推了推眼鏡,小心翼翼地打破了沉默,聲音因緊張而微微顫抖:“主席,或許還有一種方案。”

“說!”紐壁堅如同溺水者抓住了一根稻草。

“向彙豐銀行求救,請他們出資讓我們回購股票。”

紐壁堅灰色的眼珠驟然收縮。

彙豐這個港島金融界的無冕之王。

向它低頭無異於飲鴆止渴,但想起《信報》上那篇預言九龍倉地皮價值將暴漲的雄文,他脊背發涼。

對手的刀已架在脖子上,容不得猶豫了。

“儘快聯係沈弼!”他聲音嘶啞,帶著孤注一擲的決絕,“無論代價!”

二月二十日,觀塘工業區。

清晨五點,陳記糖水觀塘食品廠廠房內燈火通明。

經過前後近半個月的緊張施工,觀塘新廠終於投產了。

觀塘廠的正式投產,如同給飛速奔跑的陳記糖水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長沙灣廠的壓力驟然減輕,得以更專注於九龍西區域的精細化生產和新品研發儲備。

而觀塘廠憑借其居中輻射的優越地理位置和產能,迅速成為了支撐九龍東及港島東區擴張的堅實後盾。

深水埗、長沙灣、荔枝角的二十個工業流動點,在統一形象的紅色餐車和順達物流高效的配送保障下,早已成為工友們午間小憩的首選。

觀塘廠產能釋放後,石硤尾、土瓜灣、觀塘本地的工業區,迅速新增了超過十個流動點。

印著“陳記糖水”的紅色餐車,如同燎原之火,在九龍的工業版圖上迅速蔓延。

然而,高速擴張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人員管理、供應鏈協調、品控的絕對統一,都如同繃緊的弦。

這天下午,陳秉文正在觀塘廠與鐘強研究新款糖水“椰汁西米露”的標準化配方。

高振海從辦公室出來,直奔兩人而來。

“文哥,觀塘廠這邊出了點狀況。”

高振海語氣帶著少有的焦慮和愧疚。

“彆急,慢慢說,怎麼回事?”陳秉文眉頭微蹙。

“是芝麻糊觀塘廠這邊最近一批貨,送到油塘和藍田的幾個流動點,顧客反饋說味道不對,沒有以前那麼香濃,有點發苦。”

高振海的聲音充滿自責,“我檢查了生產記錄,原料批次沒問題,工藝參數也沒變,工人操作也都盯著可就是味道不對勁!

現在那幾個點的夥計打電話回來說,有顧客要求退款。”

“品控出問題了!”鐘強臉色瞬間一變,搶在高振海說完前就吼了出來。

對於靠口碑和標準化立足的陳記糖水來說,這是最致命的核心痛點!

他和陳秉文對視一眼,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凝重。

陳秉文的眉頭擰得更緊了,他剛還在為新廠產能釋放、擴張提速而欣慰,市場如燎原之火,但內部一絲火星也足以引燃整片草原!

“立刻!停止觀塘廠所有芝麻糊的生產和出貨!”他的聲音斬釘截鐵,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壓。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