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都市言情 > 道醫修仙 > 第16章師徒論道

第16章師徒論道(1 / 1)

推荐阅读:

一日晚飯後,月色如水,清風徐來,師徒二人圍坐於庭院中的石桌旁,品茗論道,話題自然而然地引向了古今中醫各大名家及其學術流派。

陳陽開口請教:“師父,弟子近日已將書櫃中三、四、五層所藏之名家醫案一一翻閱,深感中醫流派繁多,各家學說異彩紛呈,卻也讓我有些不得要領,心中頗為困惑。”

肖老爺子聞言,微微一笑,目光深邃,仿佛能穿透千年的時光,直視中醫的博大精深。他輕抿一口香茗,緩緩言道:“陽兒啊,中醫之道,博大精深,流派眾多,實乃曆史積澱與臨床實踐的結晶。你之所感,乃初學者常有之惑,不必過於介懷。”

“中醫流派雖多,但萬變不離其宗,皆源於《黃帝內經》等經典著作,遵循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基礎理論。各流派之所以有所不同,乃是因時代變遷、地域差異、醫者個人體悟及臨床經驗積累所致。”肖老爺子語氣平和,卻字字珠璣,直擊要害。

“你需明白,讀醫案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每一則醫案背後,都蘊含著醫家的學術思想、臨證思路與用藥特色。你若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從紛繁複雜的醫案中提煉出共性規律,便能逐步掌握中醫之精髓。”肖老爺子的話語中透露出對弟子的殷切期望。

肖老爺子說:“我國現在的醫學,內容非常豐富,彙聚了古今中外的醫學內容,可簡約歸納為三個體係,即西醫學體係、中醫學體係、古武醫學體係。因古武醫學體係你沒有接觸過,你先說說你對西醫和中醫兩個體係的理解和看法。

陳陽回答道:“西醫學儘管在分科上有內科、外科、兒科、婦科、五官科等不同,在檢查方法上有物理檢查、化驗檢查、生物學檢查等手段,在醫療方法上有藥物療法、手術療法、物理療法等區彆,但其基礎醫學則是統一的,因而總的思想是一致的。西醫學無論是診斷還是治療,都是強調疾病而忽略人的整體,在診斷上強調找出病灶與病因,在治療上強調祛除病灶與病因,對此,有人把它稱為“辨病論治”。它的優點是,檢查細微而準確,經得起重複檢查的驗證,因而診斷明確,治療措施針對性強,注意找尋新的特效的方法與藥物,而且這些方法是和推廣,這就是西醫學之所以被人們稱為科學的原因。”

“中醫學是從`天人是一整體這一根本指導思想出發的,儘管它也有臨床醫學的分科,但各科之間卻是一個整體。凡是在中醫史上成名並著書立論的,往往對各科疾病都能應付自如。因為中醫把人體看作是一個以神為主宰、以五臟六腑為核心、以經絡聯係人體各部並維持其正常功能的有機整體,它把疾病看作是人體的生命功能與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的狀態與變化過程。在此變化過程中,邪致病因素、正人的生命機能雙方呈現了此長彼消,或此消彼長的勢態。正勝邪則病愈,邪勝正則人亡。中醫雖然也特彆重視診斷,但不像西醫那樣隻重視病灶,而是在邪正交爭的總態勢中把握其病機。具體來說,就是通過病人的各種表現,如症狀、舌苔、脈象、氣色與形體變化等來查明疾病的性質,這就是把致病因素與人的生命功能結合到一起的“辯證”過程。在治療上,強調調整人體功能的平衡。雖然有藥物、針灸、按摩等手段的不同,但都是要借助人的正氣來驅逐病邪,使人體機能恢複正常。它的優點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即所謂“辯證論治”,並且處處著眼於人的正氣,所以它使很多西醫不能醫療的病轉危為安。乍一看來,中醫是內外兼顧而且符合辯證唯物的邏輯內容,應該是十分完美的,但它也有其不足之處。其不足之處主要就是診斷手段如切脈、望色、聞聲…的神秘性、主觀性以及模糊性,這往往使不同的醫生不能得到完全一致的客觀檢查結果而且在治療中的變數太多。傳統的中醫,尤其是名中醫開方治病都是靈活多變而不墨守成規的,這就使人難於認識與掌握。通俗地說,中醫不是治病,而是治“證”,這叫辯證論治。這個“證”不是對症治療的那個症,是致病因素作用到人體,人體與這個致病因素起反應,起反應後出來的表現跟正常人不一樣了,這種表現是人體功能態和疾病作鬥爭的表現,中醫治的是這個狀態。這個狀態就不僅僅是個致病因素的問題,它是人體功能在與致病因素作用之後不正常的狀態。所以,中醫治病,就是要把這種功能狀態調整到正常,人的病就好了,這是中醫治病的原理,這是按照中醫學的病因、病機、治療原則等一整套知識立論的,是經過了幾千年的實踐,被證明是行之有效、對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貢獻的醫學體係。

“在中醫看來,顯然屬於外因範疇。可是致病的生物細菌,與中醫稱述的病因外因,風寒暑混燥火,怎能相提並論呢?這的確是中、西醫學根本矛盾所在,絕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清,也不是短時期內就能得到解決的。”

“偉人教父在他青年時代,對中西醫有如下評述:醫道中西各有所長:中言氣脈,西言實驗。然言氣脈者,理大微妙,常人難識,故常失之虛言實驗者,專求質而氣則離矣,故常失其本。則二者,又各有所偏矣。”陳陽把自己對中西醫的理解悉數講出。

肖老爺子扶須大慰,心想學醫短短的三個多月,就對中西醫有如此理解透徹,說明在理論上已經達到非常高的程度。此子很有靈性,如果也能掌古武醫學,以後必成大器。

肖老爺子說:“陽陽,你對中西的理解比較透徹,知道各自的優勢和劣勢。其實在我們中醫裡麵還包含著一個學科古武醫學。”什麼是古武醫學?就是用內氣針灸、點穴治病救人,也就是氣功療法。用符咒可以斬妖除魔,也可以治病,這就是法術。用仙術寶物可以延年益壽,如煉丹等等,這就是古武界的古武醫學。而在古武界的醫生則被尊為“道醫”。

流傳在社會上大家知道有“祝由術”、“氣功”,我們社會上稱呼這些人為“張天師”、“茅山道士”、“氣功大師”等。這是古武醫學的一些簡單的傳承,在治療上效果不是很好。隻不過普通老百姓不知道而已,一直認為是裝神弄鬼。

古武醫學博大精深,無所不包,其中,道醫對人類的貢獻不菲。古代名醫孫思邈、張介賓等都認為:不知易不可言知醫,而“易”則是道的一個蛻演。道醫之道,其義有三:一者,修身也;二者,修心也;三者,修行也。此三者,足以救羸劣以獲安,拯黎元於仁壽;此三者,多有回春之妙,速愈之效。

古武醫學儘管在我國已經有數千年的曆史了,但它在曆史上未能發揚光大。一方麵,傳統古武醫學不是麵向大眾以救死扶傷為主的,而是以為古武修煉者保駕護航為主要目的,因而古之修煉古武者,對醫療多有所忽略另一方麵,古武修煉者有諸多限製,而古武界的道醫的技術水平和人數稀缺是最主要原因,所以沒有能力建立起古武醫療體係。

多年來,古武醫療中的氣功治療隻是作為中醫的一部分,“隱藏”於中醫醫療體係內。其實,兩者是有著巨大差彆的。首先,古武醫療氣功的著眼點在於人體的機能,認為隻要氣血流通並保持正常,人就不會生病,因而治療疾病完全從人體的內在功能著手。

傳統古武雖然也有針對不同疾病施以不同治療方法者,但不像中醫那樣注重診斷、注重分清疾病的“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的屬性,而是強調發揮人的正氣作用,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乾”就是這一思想的寫照。中醫著述中詳細記的氣功治病方法,是把氣功納入中醫體係,是從屬於中醫辯證論治的。如《諸病源候論》《雜病源流犀燭》記載的氣功方法都屬於此。真正的氣功著述則與此不同,如《嵩山太無先生係經》中說:

聖人言,人在氣中,氣在人中,人不離氣,氣不離人。人藉氣而生,氣散人死。人死生之理,儘在其中。但調練元氣,求死不得。

如果說這一論點闡述了治病的指導思想與原則,那麼《元氣論》則對氣功治病做了簡明而又具體的闡述:

若論元氣流行,無處不到,若一身內外,疾病之處,以意存金木水火土,相克相生,以意注之,無不立愈。又有妙訣,雖雲嗬咽呼吹噓喘一六之氣,不及冷暖二氣以愈百病。夫節氣從容,稍久含氣,侯暖而咽之,謂之暖氣,可愈虛冷。若才節氣,氣滿便咽之,謂之冷氣,可愈虛熱。

陳陽是第一次知道古武醫學,也知道了古武醫學的優勢,記得在藥王山得到的獸皮卷其中兩卷是《明堂針灸圖緒論》、《祝由術總論》,看起來一直有點匪夷所思和天方夜譚,難道這就是古武醫學,如能掌握古武醫學,以後對治病救人有很大的助力,說不定能成為一個全方位的醫生道醫。

“師父,那用內氣怎樣點穴治療和針灸治療呢?”陳陽虛心求教地問道。

“一般我們中醫為了加強針灸的治療效果,可以采取:撚轉提插加強刺激、針尾用艾柱加熱、用手指循經按摩。而道醫用針灸治病選穴基本上跟中醫一樣,但它們間的區彆是道醫是用銀針傳內氣入穴位循經脈進行治療的,如經脈有阻礙,可以用內氣打通,效果是立杆見影的。至於用內氣點穴治病,比用針灸傳內氣治病的要求更高,特彆是對道醫自身功力的要求,一般要達到罡勁境界,它是把內氣凝成氣針來代替銀針在穴位和經脈及經絡上進行治療,效果更好。”肖老爺子回道。

“至於祝由術和符咒之類的治療,其實就是古武運用精神力、念力、信仰之力來加持對病人進行治療,這需要長期的修煉才能掌握,古武者需要達到大宗師境界在會有內識,也就是精神力。相傳如古代的修真者,到築基便有靈識。”肖老爺詳地解釋。

“什麼是靈識呢?”陳陽高興地問道。

“當修煉者腦海中的精神之力達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和體內靈氣結合,形成一種特殊的能量,稱之為靈識。靈識是修煉者實力達到一定程度才有的能力。靈識產生後才能內視,修煉者才能掌握自己身體的狀況,更好的掌控自己的身體及開發身體的潛力。可以坐在房間裡閉眼外視,全方位地看著自己周圍人或物的活動及聽到聲音,牆和障礙物阻擋不了靈識,隨著實力的增長,靈識也會不斷成長,看到聽到的範圍更廣,古有修真者大能一念便知千裡之內所有情況。”肖老爺子神情向往地說著。

陳陽心中想,我也可以內視和外視啊,難道我練的是修真功法,我的是靈識。

肖老爺子已經去睡了。陳陽在打坐著練功,雙目微閉,正沉浸於深邃的內功修煉之中。他的呼吸悠長而均勻,每一次吐納都似乎在與天地間的靈氣進行著微妙的交流。隨著修煉的深入,一股源自丹田的神秘力量悄然覺醒——那是一顆蘊含著磅礴生命力的青色丹珠,它宛如宇宙中的微小星辰,卻在陳陽的體內綻放出了不朽的光芒。

這顆青色丹珠,此刻正緩緩釋放出縷縷青色的氣體,這些氣體凝聚成細密而純淨的氣流,隨著他的每一次呼吸,沿著全身錯綜複雜的經脈網絡悠然流淌。這些氣流仿佛是具有靈性的小精靈,遵循著古老而神秘的法則,在陳陽的體內編織著一幅幅生動的生命圖譜。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陳陽憑借深厚的內功底蘊與高度集中的意念,能夠自如地調節這些氣流的方向與粗細。他的意識仿佛化身為無形的指揮家,引領著青色氣流在任督二脈這一人體最為重要的能量通道中循環往複,生生不息。任脈主陰,督脈主陽,兩脈相通,陰陽調和,粗壯的青色氣流在其中奔騰不息,如同江河彙入大海,展現出驚人的生命力與活力。在這一過程中,陳陽不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身心舒暢,更體會到了內功修為的精進。他深知,通過不斷的修煉與意念的調控,可以進一步提純這股青色氣流,增強其在體內循環的效率。如此,陳陽在打坐練功中,以青色丹珠為核心,以呼吸為引導,以意念為指揮,氣流為手段在不斷地修煉。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