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遊戲競技 > 黑洞頻率 > 第6章 塵封的曆史

第6章 塵封的曆史(1 / 1)

推荐阅读:

1943年的初春,在江南水鄉的一個富農家庭裡,伴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q大師降生了。他的父親是當地有名的私塾先生,尤其精通算術,在十裡八鄉都頗有名望;母親則是典型的賢妻良母,操持家務之餘,最愛給年幼的q大師講述那些關於星空的傳說。

q家的宅院坐落在村頭,門前有一片開闊的打穀場。每到夏夜,父親就會搬出那張祖傳的藤椅,抱著年幼的q大師仰望星空。“看,那是北鬥七星,”父親指著天空說,“它們就像一把勺子,永遠指向北方。”

小q睜大好奇的眼睛,伸出胖乎乎的小手在空中比劃著,仿佛要把那些閃爍的星星都摘下來。

五歲那年,父親開始教他打算盤。那架烏黑發亮的算盤成了q大師最心愛的玩具,他常常一個人坐在門檻上,小手指靈活地撥弄著算珠,嘴裡還念念有詞地背著父親教的“一上一,二上二”口訣。母親見他如此癡迷,便用碎布縫了個小布袋,裝上紅豆讓他練習數數。就這樣,在父母的悉心培養下,q大師對數字和自然的興趣與日俱增。

1950年,村裡辦起了新式小學。七歲的q大師背著母親親手縫製的藍布書包,蹦蹦跳跳地去上學。他的數學天賦很快顯現出來,常常能想出連老師都驚訝的解題方法。

有一次,老師出了一道雞兔同籠的應用題,其他同學還在掰著手指頭計算時,q大師已經舉手說出了正確答案。下課後,老師特意把他叫到辦公室,送給他一本《趣味數學》,這成了q大師最珍貴的禮物。

中學時代,q大師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位啟蒙老師——物理老師張先生。張先生是個留洋歸來的學者,上課時總愛講些課本外的知識。他帶來的三棱鏡、磁鐵等教具,讓q大師看得目不轉睛。有一次做光學實驗,當看到陽光透過三棱鏡折射出七彩光譜時,q大師激動得整晚睡不著覺,在日記本上畫滿了各種光路圖。

1966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席卷了整個教育界。正在讀高二的q大師被迫中斷學業,回到村裡參加勞動。白天,他跟著大人們在田間地頭乾活;晚上,就著煤油燈的微光,偷偷翻閱父親珍藏的《物理學基礎》。那段艱難歲月裡,是星空和數學公式給了他堅持下去的勇氣。每當夜深人靜時,他都會爬上屋頂,仰望浩瀚的銀河,夢想著有朝一日能解開宇宙的奧秘。

1977年的冬天,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高考恢複了!已經三十四歲的q大師聽到廣播裡的通知時,正在地裡收白菜。他扔下鋤頭就往家跑,翻箱倒櫃找出塵封多年的課本。母親見他這樣,默默地把家裡下蛋的老母雞賣了,給他湊齊了報名費。

備考的日子艱苦而充實。q大師白天要參加生產隊的勞動,晚上就在煤油燈下複習到深夜。他把公式抄在小紙條上,乾活休息時就拿出來看。村裡人都笑話他:“這麼大年紀了還考什麼大學?”但父親的一句話讓他堅定了信念:“追求知識永遠不嫌晚。”

功夫不負有心人。1978年夏天,q大師以全縣第三名的優異成績考入了京城理工大學物理係。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天,全村都轟動了。臨行前,父親把珍藏多年的《九章算術》送給了他,母親則連夜趕製了一床新棉被。

大學校園裡,這個比同學大十幾歲的“老學生”格外用功。他總是一大早就到圖書館占座位,晚上熄燈後還打著手電在被窩裡看書。教授們很快注意到這個特殊的學生,經常給他開小灶講解難題。在實驗室裡,q大師如魚得水,那些精密的儀器設備讓他愛不釋手。有一次做邁克爾遜乾涉實驗,他為了觀察一個細微現象,連續工作了36個小時。

1982年畢業時,係主任親自找他談話,希望他留校任教。就這樣,q大師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他講課生動有趣,常常用生活中的例子解釋深奧的物理原理,深受學生喜愛。但漸漸地,他發現自己更向往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

1984年春天,一個大膽的想法在q大師心中萌生:南下創業!當時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g城作為前沿城市,正煥發著勃勃生機。說服家人後,他帶著全部積蓄1萬元,踏上了南下的列車。

初到g城的日子並不好過。語言不通、人地生疏,q大師住最便宜的招待所,每天騎著二手自行車跑遍大街小巷尋找合適的店麵。最終,他在大學城附近租下了一個不到20平米的小鋪麵,掛上了“科達物理實驗器材經營部”的招牌。

開業第一天,隻賣出了幾節電池和兩個電表。但q大師沒有氣餒,他親自上門向各大院校的實驗室推薦產品,耐心地為客戶講解每件器材的使用方法。漸漸地,憑借過硬的專業知識和誠信經營,小店的口碑越來越好。

1986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改變了q大師的命運。某天文研究所急需一批特殊定製的光學元件,找遍全市都沒有廠家能接這個單子。q大師得知後,連夜查閱資料,帶著設計圖紙找到了一家鄉鎮玻璃廠。經過三天三夜的反複試驗,終於做出了合格樣品。這個訂單不僅讓他賺到了第一桶金,更讓他看到了高端科研設備的市場潛力。

1988年,q大師將經營部升級為“天體物理儀器研究所”,開始自主研發天文觀測設備。他高薪聘請了幾位大學時的同窗,租了間舊廠房作實驗室。資金最緊張時,他賣掉了心愛的摩托車,卻給員工發了雙倍年終獎。

1992年,研究所研發的第一台天文望遠鏡問世。這款望遠鏡采用了獨創的光學設計,性能堪比進口產品,價格卻隻有三分之一。產品一炮而紅,訂單如雪片般飛來。慶功宴上,q大師喝得微醺,拉著老員工們的手說:“還記得我們當初那個小鋪麵嗎?現在,我們要讓中國製造的天文設備走向世界!”

老一輩的研究員們偶爾在茶水間低聲交談,提及“五樓暗房”時,語氣總是微妙地一滯,眼神閃爍,仿佛觸碰到了某種禁忌。他們知道些故事,關於失蹤的實驗數據、深夜傳來的腳步聲,還有那上鎖卻從未有人敢推開的門。可這些,對張慧而言,不過是老人們茶餘飯後的怪談。

張慧,名校畢業,理性、冷靜,篤信邏輯與證據。她不信鬼神,也不信命運,隻信數據流和實驗結果。可自從她被調到五樓協助整理舊檔案以來,那間位於走廊儘頭、門框漆皮剝落的暗房,總在她眼角餘光中若隱若現。每天加班到深夜,整層樓隻剩下她一人時,那扇門仿佛在呼吸——輕微的、幾乎無法察覺的震動,像是有人在裡麵輕輕推門。她曾試圖用科學解釋:或許是通風係統的問題,或是老舊建築的熱脹冷縮。可每當她走近,心跳總會不自覺地加快,指尖發涼。

她不是沒想過打開它。事實上,這個念頭像藤蔓一樣纏繞著她的思緒,越壓抑,越旺盛。她甚至在筆記本上偷偷畫過那扇門的草圖,標注了門鎖的型號、門縫的寬度,仿佛在策劃一場精密的“科學探索”。可每次腳步真正靠近,她的身體卻像被無形的力量釘住,動彈不得。理智告訴她:門後不過是一間廢棄的儲藏室,或許堆滿了發黃的實驗記錄,或許什麼都沒有。可內心深處,有個聲音在低語:你真的準備好麵對門後的真相了嗎?

“喂,還不回家?”一道清亮的女聲突然從背後響起,像一把利刃劃破了寂靜。張慧猛地回頭,心臟幾乎跳出胸腔。走廊的聲控燈應聲亮起,映出一張熟悉的臉——是她姐姐張芸。

“姐!你嚇死我了!”張慧拍著胸口,語氣裡帶著後怕和一絲責備。張芸卻隻是輕笑,抬手捋了捋那頭烏黑如瀑的長發,發絲在燈光下泛著冷色調的光澤。她穿著一件剪裁利落的黑色風衣,身形高挑,眼神銳利,與張慧的內斂截然不同。

“找劉小寶呢。”張芸淡淡地說,目光卻在妹妹臉上停留了幾秒,似乎察覺到了她剛才的異常。“你又在看那扇門?”她順著張慧的視線,望向走廊儘頭的暗房,語氣忽然低了幾分。

張慧一愣,下意識否認:“沒……沒有,我隻是在整理數據。”

張芸沒再追問,隻是輕輕拍了拍她的肩:“彆想太多。那地方,不是我們該碰的。”她說完,轉身朝電梯走去,高跟鞋在空曠的走廊裡敲出清脆的回響。

張慧站在原地,望著姐姐的背影,心頭卻湧起更多疑惑。張芸知道些什麼?為什麼她提到那扇門時,眼神裡閃過一絲難以捉摸的忌憚?

她低頭看了看手表,已是晚上十一點。整棟樓陷入更深的寂靜,唯有五樓儘頭的那扇門,在昏黃的應急燈下,投下一道長長的、扭曲的影子,像一隻伸向她的手。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