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衍聞言忍不住笑了笑,由著太監在腰間塞了個軟枕後坐了起來,望著他語重心長地道。
“這樣的大實話,也就隻有你王知秋敢說。”
這就是他寵信王知秋的緣故,什麼話都敢說、什麼話都敢言。
赤誠,不怕死,有的隻有一顆忠心。
聞言王知秋連忙行禮:“承蒙陛下提攜臣才有今日,若臣說得不對,還望陛下寬恕。”
當年他隻是一個小小的典史,是陛下沒有讓自己這顆珠玉蒙塵。
是的。
王知秋覺得自己珠玉,當年不得誌時是這般認為,如今也是這麼認為,他從來都是珠玉。
趙衍擺擺手:“我哪裡有提攜你?你到如今也隻不過是正七品罷,說來也是我虧待了你。”
可王知秋領的是二品大臣的俸祿,接受的也是二品大員的待遇,隻不過官職一直沒給他升上去罷了。
王知秋搖搖頭:“陛下……”
可話還沒有說出口,就直接被趙衍抬手打斷了。
“我會在朝堂上頒旨升你為右相,你與範相以後既要一起輔助皇孫,也要製衡朝堂辨彆忠奸,必要的時候……”
王知秋不可思議地抬起頭,他沒想到陛下居然是這般想得。
“陛下?何不……何不直接立魯王殿下為儲君啊?”
隻要魯王殿下登基稱帝,那些妖魔鬼怪哪個不得趴著?
趙衍疲憊地閉上了眼睛,禦醫說他好的話還能活個兩三年,不好的話今年能不能過去都不知道。
他想將自己的基業給老大的孩子,可他也不能讓人借著他這點偏心,就想要混亂他趙家的天下。
李瑜得知王知秋成右相的時候,天氣都已經快入夏了,他覺得這官兒是不是也升得太快了點?
正從七品到正一品,居然嗖一下就直接飛上去了?
“真是稀奇,我朝還從未立過右相呢。”
“是啊,陛下莫不是在製衡範相國?”
這些雖然掙不了兩子的熱心群眾們,討論起這些國家大事卻可以一天一夜不吃飯不睡覺。
“子璿,王相不是挺看好你的?”
嗅覺敏感的吳景誠卻不高興,他有些擔憂地道。
“陛下要是這麼搞,王相和範相直接指定是和氣不了啊。”
“子璿你還沒有進入仕途,便已經半隻腳踏進了殘酷的政治鬥爭中,以後王相輸了你可怎麼辦啊?”
果然啊,被禦前紅人看中有時候也不是什麼太好的事情。
李瑜聞言也有些擔憂,他這輩子不會又是職場炮灰吧?
李璉撐著圓乎乎的腦袋,忍不住滿是鄙夷地道。
“我摯愛的姐夫和哥哥,請問你們兩個現在是在擔憂什麼,請問你們明年鄉試有把握能過嗎?”
才得了生員的功名,居然就在想那麼長遠的事兒了。
李瑜和吳景誠對視一眼後,紛紛鬆了口氣繼續吃魚。
對哦。
他們連個舉人都不是,政治鬥爭再殘酷與他們有什麼關係?
考中生員後的李瑜過得很開心,除了吃吃喝喝就是休沐去府城和心上人約會,讀書也是越讀越輕快。
在鄉試之前,乾元帝最終還是下詔立皇孫趙柏為儲君,為此吳景誠纏了好幾天要求他必須給一百文賭資。
李瑜自然是不愛搭理他的,畢竟他從沒想過要和他賭。
“更何況陛下也沒動魯王,人家已經好好地返回封地了,又怎麼能算作是你賭贏了呢?”
吳景誠:“……”
這小子這麼摳門,未過門的媳婦兒知道嗎?
李瑜還帶著小鹿在府城看了幾家名醫,想看看能不能給他嗓子治好,可郎中說心病還需心病醫,小鹿的嗓子問題不大。
望著小鹿這樣子,李瑜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
“想不想好好收拾收拾你後娘?”
小鹿連連點頭,他想,他當然想,他做夢都想。
李瑜打聽到他後娘常在後山會情郎,便準備和小鹿過去將衣服給兩人偷了,本來是不準備給彆人說的。
誰知還是被正巧回娘家蹭飯的李瑛聽見了。
“乾壞事兒不帶我,你們兩個還講不講義氣?”
她知道了就代表李璉也知道了,於是乎四人便組團去偷了兩人的衣裳,害兩人瑟瑟發抖不敢下山。
聽到有人來隻好往巴毛林裡藏,被割得渾身都是血痕。
李瑛將在婆家偷來的癢癢粉,全部都倒在兩人的衣裳上才還回去。
心驚膽戰的兩人看見衣裳,就像是看見救星想也不想就往身上穿,藥粉順著被草割傷的傷口迅速循環。
隻能一邊往家跑一邊摳癢癢,模樣滑稽得不得了。
小鹿的臉上也洋溢起了笑意,隻是還是沒辦法說話。
李瑛卻有些不滿意:“剛才我要喊人來看這對狗男女,你們乾嘛要攔著我?這種惡毒的人就是該挨收拾。”
死了都是活該,怎麼能往孩子嘴裡塞火鉗呢?
“差不多得了,你可是秀才娘子,你一個姑娘家家的……”
剩下的話李瑜沒有說,偷人衣裳的事被人知道了到底不好。
那說明她把那男人也看光了不是?
“那這次就便宜他們了。”
聞言,李瑛也就沒有再說什麼了:“聽說這次鄉試,我們省應考的生員有一千六百多人,可最後隻取五十名呢。”
也不知她男人和兄弟行不行,若成了那就可以做官了。
她也不敢抱太大希望,畢竟這兩人不過才十六的年紀。
“你和寧家的親事也說得差不多了,若此次鄉試中了舉,去提親也能更有臉麵一些不是?”
免得那些多嘴的人笑話,說她這兄弟不中用啥的。
兄弟這樣的身世,注定是有丁點兒不妥都會被無限放大,她真為兄弟以後的人生擔心。
李瑜倒是春風得意自信滿滿,他甚至還覺得今年中個舉,明年中個進士回來成親豈不是更好?
那才是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呢。
拿到可以去鄉試的名帖後,李瑜就開始收拾東西了。
其實鄉試不是你想考就能考的,而是必須要知縣替你上交名帖,府衙府學政省學政都同意了才能去。
因為朝廷有規定的,如果生員連續三次被舉薦去鄉試而不中,那知縣和教諭都是要被問責的。
考生本人也會被剝奪生員資格。
同樣會試也是如此,若是舉人考了三次還沒有中進士。
那不好意思,這個舉人就得被貶為吏。
而舉薦這個舉人去會試的官員,也得被上麵問責的。
所以各地官員推薦考生很是謹慎,有些考生六年不中便不敢再推薦,或則是會隔三年再舉薦。
於是為了規避被問責的風險,生員們必須在縣學成績優異,排到全縣前五名知縣才會給你去考試機會。
不但競爭壓力大,考試機會也是格外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