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瓚被總讓嘲得滿臉通紅,腰杆子卻越發地挺直了起來。
“衙門貌似也沒有規定,毛頭小子不能來應聘不是? ”
旁的縣衙招聘賬房先生,都會要求三十五歲以上的,可他們這縣尊與從前的那些不一樣。
他們縣尊可是說了,年滿二十就可以來參加考試。
既然縣尊都說了可以,那他為什麼不能上場試一試呢?
“咱們這位縣尊可不好伺候啊。”一個中年賬房,故意嚇唬道:“你小子難道沒有聽說從前的賬房,每人打了十大板還得坐幾年牢子啊?”
如今縣衙裡有些臉麵的人物,幾乎全都被這位新縣尊給端了。
紀瓚上下打量了一番他,覺得此人有些莫名其妙。
“不好伺候你還來考什麼?”
回家歇著不好嗎?
跟他們這些缺口公家飯吃的爭什麼?
他是來給自己找個活兒乾的,又不是來縣衙裡貪錢的,縣尊好不好伺候跟他有什麼關係?
將自己的賬算好不就行了?
衙門的庭院裡頭,此時早已擺上了三十多張桌案。
每個桌案上都放了算盤,李瑜坐在主考官的位置上親自出題,小小地感受手握權柄的快感。
“乾元二十三年秋征,章丘縣共收米五千四百石。
折銀按每石七錢三分征收,已知淋尖踢斛溢收米二百石,那麼請問實際存於濟南倉的糧是多少?”
‘淋尖踢斛’是指差役為了多收賦稅,所以故意用腳去踢斛,使斛麵堆尖的米糧灑落在地。
並且不許百姓去收拾算是損耗,這些損耗自然是進了官員們的口袋。
聞言賬房們麵麵相覷,這不是拿到多少就發多少嗎?
紀瓚卻是年輕人愣頭青,直接第一時間大聲回答道。
“回縣尊的話,學生以為不但入不了濟南倉一顆糧,而且還反而要落下一百九十七石虧空。”
李瑜聞言朝著他笑笑,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紀瓚朗聲道:“縣衙收糧的時候是按七千三分征收,可向商人購糧的時候卻故意壓到了六錢八分。”
“五千四百石的賬麵米稅銀,從老百姓處便收了三千九百四十二兩銀,他們再向戶部彙報的購糧錢六錢八分銀。”
“那總共就應該是……五千七百九十七石的虛報折銀,五千四百石的賬麵稅,再加上兩百石的溢收。
再減去五千七百九十七石虛報折銀,那就是應存糧負一百九十七石了,而且這些還沒算上糧食差價。”
對百姓是超征兩百石糧,對朝廷是貪汙了三千多兩的折色銀。
可他們實際卻掌握著五千七百多石糧食加三千多兩的銀子,卻還要偽造虧空好繼續去占朝廷的便宜。
李瑜對這個年輕人很是欣賞,很多人以為數學是外國人的。
可是實際上,我們比外國人早了八百年理解正負數。
“第二題,請找出以下款項不對勁之處。”
“乾元七年水災賑濟項:
一是支粟米二千石,請注意其中三百石米因黴變而改作馬料。
二是支銀八百兩用於購買藥材,白芷是六十斤,每斤三錢,蒼術百斤,每斤二錢五分。
三是支麻布五百匹來用於裹屍,死亡人數是四百八十六人,已知市價是每匹一錢五分一匹。”
李瑜出的這些題可都是真題,第一題是剛剛破獲的,而救災這道題卻是朝廷很多年以前的事兒了。
李瑜問這個不是為了考彆的,隻是為了考他們大雍物價的熟知度,賬房不清楚物價可是不行的。
年輕的腦子反應得快,紀瓚還是第一個回答的。
“前朝總共有兩百多年,黴變率最高不過百之五,這達到了百之十五肯定是不對的。”
“白芷蒼術如今才不過二錢三分,所以藥材的價格肯定也不對。”
“至於麻布……”
他沉吟了一下後便道:“一個成年的七尺男兒,所用裹屍麻布不過半匹,婦孺兒童隻會更少,所以麻布的數量也是不對的。”
小紀天生對數理感興趣,有一年疫災的時候他專門研究過,隻用半匹麻布就能將一個大男人裹起來。
有些差役為了省錢,甚至會用半匹布裹兩個女人加個孩子。
所以四百多位災民,用了五百匹麻布是肯定不可能的。
李瑜眼中的欣賞之意更是濃厚,然後又讓人呈上了三錠官銀,讓眾人一一來分辨真假。
可不是銀子是假的,而是裡麵混有火耗所製的假官銀。
所以分辨出來要耗一番功夫,不過還是有七八個人準確地分辨了出來,其中就包括了紀瓚。
最後一題李瑜便令人搬出各種大米,有當年的新米,有的是隔了一年或者三年或是一年半的陳米。
李瑜讓他們一一分辨,並且準確說出這米是哪年的。
結果告訴李瑜紀瓚這小子是個人才,於是當場便拍案,將總賬房這麼重要的位置給了紀瓚。
又另外選了四位幫忙,隻不過都是些偏年輕的。
年紀最大的那位才不過三十三歲,這讓整個縣衙的人都炸開了鍋。
“縣尊,這不好吧?”對此,鐵衣也覺得很是不解:“還是年紀大些的人穩當,不是嗎?”
全都是年輕人,做事毛手毛腳真的好嗎?
李瑜意味深長:“穩當是穩當,但他們也怕死啊。”
上有老下有小就怕丟了工作,反而容易被威脅誘惑著做錯事情,不像年輕人不怕死隨便怎麼造。
“就紀瓚如今的脾氣,你信不信你要是拉他入夥,他反手就能去縣衙門口敲鼓告你一狀?”
治亂就得用年輕人才行。
鐵衣:“……縣尊說得有理。”
他們家縣尊不就太年輕,若是個年紀大些的肯定不會這麼乾。
縣衙上下全部大換血,這種事兒有幾個人乾的出來?
至於縣丞和主簿還有典史的人選,李瑜也特意全部選的二十出頭的愣頭青,準備對亂了好幾年的章丘重拳出擊。
他們來縣衙報到的第一天,一個個的劉梗著脖子,對著京師方向跪下痛哭流涕地發誓要做個好官,否則天打雷劈五馬分屍。
其中縣丞周雲棲最是離譜,他上任第一天就要立刻搬去河邊,要將拖了好幾年的水庫立刻動工。
李瑜忙道馬上動工可能還不行:“要修的水庫要占用蕭家一小部分農田,如今蕭雲舟被捕人家不願意,不願意咱們征用他們的地了。”
周雲棲一聽便覺得這還了得,區區地主居然也敢讓官府聽他的?
“這事兒哪裡由得他樂意不樂意,下官這就去蕭家問個清楚,今日他願意也得願意,不願意也得願意。”
李瑜心裡樂開了花,表麵卻教育這小子一定要以和為貴,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最好不要來硬的。
可這事兒聽到周雲棲的耳朵裡,就直接變成了。
“萬不得已就可以來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