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片皆大歡喜的氛圍裡,唯有兩個人,神情依舊。
一個是楊戩。
一個是唐三藏。
楊戩手持三尖兩刃刀,冷峻地站在一旁。
他與孫悟空是宿敵,沒有人比他更了解這隻猴子。
這猴子,傲慢、自負、無法無天。
但他的義,是有範圍的。
這個範圍,就是他認可的“自己人”。
可今天,這猴子為了一個素不相識的散仙,先是低聲下氣地求遍了天庭仙官,求不動便當場翻臉,不惜與整個西方教為敵,甚至不惜在斬仙台上大動乾戈。
這不正常。
這隻猴子,什麼時候變得如此古道熱腸,如此富有同情心了?
楊戩不信。
這背後,一定有他不知道的緣由。
這隻猴子,越是表現得理直氣壯,就越說明他心裡有鬼。
而唐三藏,則比楊戩想得更深一層。
也就比楊戩更困惑。
他的困惑,源於孫悟空前後矛盾的行為。
就在不久之前,孫悟空急匆匆地趕到他那裡,拉下了一張猴臉,幾乎是哀求著,請他出麵。
當時悟空說得很清楚。
隻要能保下那陸凡的真靈,不讓他形神俱滅,能入輪回就行!
他記得悟空當時焦急的模樣,記得他眼中的懇切。
所以,他來了。
他來了之後,壓製了悟空的嗔念,辯倒了淨念的歪理,最後向玉帝提出的處置方案,正是“斬其仙身,廢其道果,留其一縷真靈,投入六道輪回”。
這,完完全全就是孫悟空自己求來的結果。
按理說,當自己提出這個方案時,悟空應該是最高興的那個人。
可事實呢?
事實是,當他說完那番話後,他清楚地感覺到,身後的大徒弟,身上那股剛剛被他安撫下去的暴戾之氣,差一點就重新爆發。
緊接著,楊戩出現,悟空便像是找到了一個宣泄口,毫不猶豫地,甚至可以說是欣喜若狂地,投入了一場本可以避免的大戰。
為什麼?
為什麼自己實現了他的請求,他反而不滿意了?
這中間,一定發生了什麼自己不知道的變故。
那又是什麼呢?
斬仙台上的氣氛,從劍拔弩張,轉變為了一種詭異的平靜。
太白金星清了清嗓子,作為玉帝的傳聲筒,他必須主動站出來主持大局。
“咳咳,諸位,諸位。陛下已有旨意,此事需重新商議。不知各位仙家、佛爺,有何高見啊?”
一時間,場麵又冷了下來。
誰都清楚,事情的經過已經明明白白地擺在了台麵上,沒什麼好辯的了。
慈雲寺包庇在先,陸凡複仇在後。
現在要議的,不是事實,而是立場。
是天庭的法度、西方教的顏麵、孫悟空的人情,這三者之間,如何取得一個微妙的平衡。
楊戩冷哼一聲,率先打破了沉默。
他本就不是來參與這種文官扯皮的,隻是被玉帝強行按在了這裡。
“有什麼好議的。”
“慈雲寺僧眾,藏汙納垢,藐視天條,當以同犯論處。陸凡,快意恩仇,卻濫殺無辜,亦是罪無可赦。廢其道行,投入畜生道三世,以贖其殺業。此事到此為止,乾淨利落。”
他的處置方案,比唐三藏的還要嚴厲幾分。
既嚴懲了佛門,也重罰了陸凡,完全是站在天庭司法天神的角度,不偏不倚,冷酷無情。
孫悟空聽了,眼皮一跳,扛著金箍棒的手緊了緊。
淨念菩薩的臉色,則是又難看了幾分。
他好不容易才從唐三藏的公道論裡緩過來,楊戩這一下,又把他打回了原形。
就在這時,淨念菩薩的腦中,一道靈光閃過。
他找到了一個破局點。
既然關於陸凡這一世的行為,無論怎麼辯,佛門都占不到理。
那何不跳出這一世的框架,從更宏觀的角度,來重新定義陸凡這個人呢?
淨念菩薩向前一步,對著眾人合十一禮,臉上恢複了那種悲天憫人的神情。
“真君所言,乃是天條之威,弟子不敢妄議。旃檀功德佛所言,乃是因果之理,弟子亦是心服。”
他先是將姿態放低,隨即話鋒一轉。
“然,我佛觀人,非觀其一時,而是觀其三世。一人之行,或因一時衝動,或因大悲大痛。其本性善惡,非一事可以定論。陸凡此生所為,罪孽深重,無可辯駁。但貧僧心中,尚有一惑。”
“此人,究竟是本性純良,因遭逢大變,才走上極端;還是其本性之中,本就藏著嗜殺之根,今生之事,不過是借機爆發?”
“此事,關乎其罪業之定性,亦關乎我佛門輪回之公允。”
“貧僧有一個不情之請。天庭有至寶‘三生鏡’,可照見生靈過去輪回之軌跡。可否請陛下恩準,借用此鏡,一照陸凡之過往?”
此言一出,滿場皆驚!
三生鏡!
那可是能回溯時光,照見生靈前塵往事的先天靈寶,乃是天庭重器,等閒不會動用。
淨念這是要把陸凡的底褲都扒出來,放在三界神佛麵前審視!
孫悟空的心,猛地向下一沉!
他下意識地就想開口反對,可話到嘴邊,卻又硬生生咽了回去。
他不能反對。
這是一個無法拒絕的陽謀!
淨念菩薩看著孫悟空那副想怒又不敢怒的憋屈模樣,心中冷笑連連,繼續說道:
“貧僧此請,並非是為了給陸凡加罪,而是為了尋求一個真正的公道。”
“若三生鏡照出,他生生世世皆為良善之輩,今生之惡,確為悲劇所致。那麼,他便是‘因善生惡’,其情可憫。我西方教,也願意承認是慈雲寺處置不當,未能渡化其心中之恨,我淨念願回靈山,在佛前領罪!”
他這番話說得大義凜然。
然而,他接下來的話,才露出了真正的獠牙。
“但,若是此鏡照出,他過往輪回之中,本就是個大奸大惡之徒,殺人放火,無惡不作。那麼,今生之事,便非偶然,而是其惡性之必然!如此冥頑不靈之輩,再送他入輪回,不過是讓他換個身份,繼續為禍人間罷了!”
“到那時,再談輪回,便是對未來無數無辜生靈的不負責任!”
“依貧僧之見,若真是如此,便不必再費周章,理當將其魂魄打散,徹底湮滅於天地之間,以絕後患!”
這
太白金星等人麵麵相覷,都覺得這個提議,聽上去,好像並無不妥。
查清前因後果,再做定奪,這很符合天庭辦事的流程。
隻是將一個人的前世今生,儘數翻出,當著三界神佛的麵,公開審視。
這手段,不可謂不狠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