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春後的第一場雨剛過,浙省的鹽商就派來了快船。江晚漁舉著測鹽器站在碼頭,看見船舷上飄著的 “川” 字旗號,突然拍了拍林硯的肩膀:“是川省來的商隊 —— 他們說想跟我們換染布的法子,用蜀錦換。”江晚漁望向遠處緩緩靠岸的船隻,心中暗自盤算著這次合作的利弊。
林硯懷裡的硯安突然興奮地蹬起小腿,掌心的紅印亮得像團小火苗。光流順著他的指尖爬上船舷,在蜀錦樣品上繞了圈 —— 那些繡著雲紋的錦緞竟泛起淡淡的藍光,像把川省的霧氣都織了進去。
“這是‘血脈奠基禮’在認新料子。” 綠衫精靈的粉光在硯安耳邊晃,“蜀錦的絲裡含著川省特有的礦粉,光流能聞出產地 —— 以後攻略川省,光流就是最好的‘向導’。”
沈知意正對著蜀錦研究染法,聞言指尖頓了頓:“川省的水質偏硬,染布時得多加兩倍皂角 —— 張師傅說那裡的靛藍是岩間長的,比吳縣的更耐曬,正好能試試‘鹽晶染’的新配方。” 她從竹籃裡掏出片曬乾的靛藍葉,光流立刻在葉麵上標了個 “川” 字,“你看,連光流都覺得這料子能成。”
小柱子抱著賬本跑過來時,辮子上的靛藍染料沾了點蜀錦的絲線:“林哥!川省商隊說他們那兒的繡娘最擅長‘盤金繡’,要是能用鹽晶紅當底布,繡出來的鳳凰能像在飛 —— 他們想跟我們長期合作,還說可以幫我們在成都府找鋪子。”
林硯翻開賬本,剛看到 “川省合作意向” 那頁,光流就自動畫出張簡易地圖 —— 成都府的綢緞街被標成紅色,旁邊還綴著個小小的染缸圖案。綠衫精靈突然驚呼:“光流能顯示商機分布了!紅色是熱門地段,藍色是待開發區域 —— 比商路地圖還好用!”
王元寶的 “染布體驗坊” 也送來了消息。他派來的夥計說,吳縣的遊客總問 “有沒有川省樣式的綢緞”,還附了張紙條:“我在蘇州府衙的舊檔裡翻到,川省的官員最愛‘青碧色’—— 要是能染出這顏色,說不定能打開官宦人家的門路。”
硯安像是聽懂了 “青碧色”,突然伸出小手去夠染缸。沈知意笑著往缸裡撒了把浙省的鹽晶,光流立刻湧起來,在水麵上畫出川省的山巒 —— 青綠色的光流順著山勢起伏,竟真的染出了 “青碧色” 的綢緞邊角。
“有光流在,去哪都不怕。” 林硯把那塊邊角料遞給川省商隊的領隊,“這是我們用浙省鹽晶和吳縣靛藍試染的,要是合用,我們下個月就派學徒去川省 —— 帶著光流,保證染出你們要的顏色。”
領隊剛接過綢緞,光流就順著他的指尖爬上手帕,在上麵畫了朵芙蓉花 —— 那是川省的省花。他突然起身拱手:“林老板要是肯去川省,我願以蜀錦相贈,還能幫你們打通茶馬古道的商路 —— 那裡的馬幫最愛鮮亮的綢緞,以前總從西域買,現在有了鹽晶紅,他們肯定更樂意換。”
江晚漁突然拍著船板笑:“那我們就能借馬幫的路去滇省!我爹說滇省的蘇木是百年老林裡長的,染出來的紅帶著木香 —— 到時候光流肯定能認出最好的料子。”
硯安被 “滇省” 兩個字吸引,突然伸出小手拍了拍測鹽器。光流立刻順著儀器爬上去,在刻度盤上標出個 “滇” 字,旁邊還畫了個小小的馬幫鈴鐺 —— 綠衫精靈突然在林硯耳邊說:“光流能記住所有省份的特產了!以後每到個新地方,它就會自動標出值得留意的料子,比老商隊的經驗還準。”
老掌櫃拄著拐杖來碼頭送行時,正撞見川省商隊驗貨。他看著光流在蜀錦上標出染色要點,突然歎了口氣:“我年輕時去川省收過料子,光路上就走了三個月,還差點被山路的瘴氣迷了眼。現在有光流指路,你們去川省、滇省,可比我們那時容易多了。”
他往林硯手裡塞了個檀木盒,裡麵是套微型的染布工具,比給硯安的那套更精致:“這是給你們去川省的‘開路禮’—— 老規矩,到了新地方,先染塊當地的顏色,讓光流記下來,就像在那兒紮了根。”
硯安像是知道這是要遠行,突然伸出小手抓住微型染缸。林硯低頭時,看見小家夥的掌心紅印正和染缸上的光流呼應,像在說 “我也跟你們去”。
綠衫精靈的粉光突然亮起來,在半空凝成幅地圖 —— 蘇、浙、川、滇四省被光流連成線,每個省份的標記旁都有朵小小的桂花:“‘血脈奠基禮’解鎖‘跨省聯動’功能!以後各省的染布點能通過光流共享配方,蘇州的鹽晶紅配方,川省的學徒也能照著光流學,不會走樣。”
沈知意突然握住林硯的手,指尖在蜀錦上輕輕劃著:“等在川省站穩了,我們就帶硯安去看都江堰 —— 聽說那裡的水很清,能照出綢緞的顏色。” 她往他懷裡塞了塊剛繡好的帕子,上麵用鹽晶紅繡了條小小的路,路的儘頭是朵芙蓉花,“就像這帕子上的路,慢慢走,總能到想去的地方。”
江晚漁已經開始指揮夥計往船上搬鹽晶:“我跟川省商隊先走一步,把染缸和測鹽器運過去 —— 等你們帶著硯安來,保證能直接開工!”
林硯抱著硯安站在碼頭,看著川省的船漸漸駛遠。光流在船尾凝成串鈴鐺,隨著海浪輕輕搖晃,像在為即將開始的新旅程搖響前奏。他知道,蘇浙隻是,川滇、甚至更遠的地方,都在等著他們用鹽晶紅、用 “色靈” 光流,染出屬於 “硯意綢莊” 的顏色。
硯安突然在他懷裡喊出個模糊的音節,像在說 “走”。光流立刻湧起來,在碼頭上畫了個大大的箭頭,指向川省的方向 —— 那是屬於他們的下一段路,也是屬於這門手藝的新傳承。